皇太極和多爾袞哪個更適合當皇帝?

三國英雄曹操


我覺得皇太極更合適當皇帝,其理由如下:


皇太極的老謀深算

當年,努爾哈赤去世,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逼的自殺,皇太極在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下繼位。其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莽古爾泰為第五子、皇太極是第八子。

(努爾哈赤畫像)

三大貝勒都支持皇太極當皇帝,主要還是皇太極此人文武雙全、老謀深算、野心勃勃。代善做太子時寬宏大量,威望很高,但在謀略和決斷上卻不夠,到後來更是迷戀女色,犯了不少錯。他和努爾哈赤爭宅院,虐待自己的兒子碩託,在當時其他貝勒竟然還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努爾哈赤斥責代善時竟然沒人敢說話,這讓努爾哈赤極為不滿,所以就廢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從此後代善更是心灰意冷、不思進取。(皇太極畫像)

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寧願支持皇太極,也不願自己出頭,想來從那件事以後他已經沒了膽識和魄力,擔心他繼位後駕馭不了其他的貝勒。

二貝勒阿敏,他只不過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並不具備爭奪皇位的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天性魯莽、有勇無謀,曾為了博取努爾哈赤的歡心親手殺死自己的生母,此人名聲極臭,也不是皇太極的對手。

雄才偉略

皇太極從天聰汗到稱帝的十年間,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除掉了一直跟自己作對的阿敏和莽古爾泰兩人。並在此期間打壓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和朝鮮,再用反間計讓崇禎殺了那個曾在寧遠城擊敗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氣病而死的袁崇煥。

並在松錦大戰中大敗明軍,讓明朝從此一蹶不振,為後來皇太極定鼎中原打下基礎,這一系列的動作足可見皇太極的雄才偉略。

多爾袞的運氣

隨著政敵一個個被他肅清,皇太極的目光對準了多爾袞。而多爾袞能活下來還要感謝海蘭珠,原本皇太極準備對多爾袞動手,剛好他最愛的海蘭珠去世,傷心過度,還沒來得及處理多爾袞不久也撒手人寰。不然多爾袞壓根當不了攝政王,更當不了皇叔父攝政王。

優柔寡斷

多爾袞雖然心思縝密、處事冷靜,但他有時候就是太過小心謹慎,導致不夠果斷、不敢冒險。在皇太極去世後,能競爭皇位的只有兩個人: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

多爾袞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威望和赫赫戰功登上皇位,但他選擇了穩妥的辦法,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直到後來還是覺得時機沒有成熟而一直沒有踢掉即將親政的福臨,而後39歲就英年早逝,最後被福臨除去爵位封號、沒收家產,甚至被鞭屍。

因此多爾袞跟皇太極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點,不管從謀略、野心、權術等都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這樣的人就算當了皇帝,國家也不會支撐多久。


大國布衣


這兩位人物能耐確實不一般,都是重量級級別的,同時他倆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至於他倆誰更適合,更有資格做皇上,我的觀點是皇太極更適合!理由如下: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年長,多爾袞年幼!所以從年齡上分析,皇太極較為適合!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34歲,多爾袞14歲。兩者相差20左右,那努爾哈赤肯定優先考慮皇太極了,多爾袞都還沒成年,國家大事他根本擔當不了。

皇太極相比多爾袞,政治野心大,雄心勃勃!在軍事上、政治上的經驗和能力更強

皇太極確實文武全才,軍事上領導能力出眾,屢建戰功!當然後來的多爾袞在軍事領導能力上也很強,絲毫不遜於皇太極,可以說皇太極一路進軍中原,多虧了多爾袞的幫助,沒有多爾袞真不知道皇太極能不能最終或者何時打敗明朝軍隊,進而入駐中原統一天下!但有一點多爾袞不如皇太極,那就是關於政治局面的把控!不說別的,舉一個例子就能看出,皇太極在政治上確實有很大的才華。

皇太極在掌握了政權後,就開始著手處理努爾哈赤時期遺留下來的八旗制度隱患,因為現在不同往日,有了大量漢人和蒙古人的加入,在利益的均衡分配等很多事情上開始出現尖銳矛盾,為了解決和完善八旗制度,穩定政權,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出色的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制度!可以說他對於八旗制度的完善確實是的偉大的壯舉,事實證明這些八旗軍建立後穩定了人心,鞏固了政權,同時在後期鎮壓農民起義軍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是多爾袞比不了的。

大家有何看法呢?


舞動的史者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明朝滅亡。從此開始了清朝將近300年的統治。在這之前,1642年,皇太極突然病逝,於是滿清的大權落到多爾袞手裡,多爾袞帶兵打仗,有勇有謀,在他的領導下,滿清很快佔領明朝首都北京,從此入主中原,可以說,不足200萬人口的滿清卻能夠滅上億人口的大明,多爾袞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份功勞足以讓他當上皇帝,但是他選擇了當攝政王,雖然跟皇帝差不多。

如果拿他哥哥皇太極跟他相比,筆者認為皇太極更適合當皇帝。首先皇太極比多爾袞更加老謀深算,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被大炮重傷致死後,皇位繼承人成了問題,根據皇位繼承順序,皇太極前面還有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論資歷和威望,皇太極比不上這三人,但是這三人卻很服皇太極,因為皇太極的個人能力確實很出眾,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極有野心,其志不在佔據東北一隅之地,他想要的是整個明朝的江山。而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本是有很大機會當皇帝的,在與年輕的豪格鬥爭中,他選擇不正面硬碰硬,而是折中扶持還是個小屁孩的福臨當皇帝,。後來入關他當上了攝政王,這時候他本可以利用手中實權,排除異己,然後廢掉福臨,自己登上皇帝寶座,但他還是怕引起內亂,因為剛入關,民心不穩,於是他選擇了繼續做他的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多爾袞雖然能征善戰,勇武剛毅,但是論魄力他確實不如皇太極,皇太極當時面對三大貝勒,依然能獲得他們的擁戴,當上皇帝,而多爾袞面對的只有豪格。

其次,皇太極比多爾袞更加心狠手辣,在古代皇位爭奪中,這點非常重要,哪怕是親兄弟,為了爭奪天子之位,不惜手足相殘,皇太極稱帝后,幾年內就將阿敏和莽古爾泰關進大牢,這兩位貝勒之前擁戴皇太極稱帝,後來又淪為階下囚,不可能對皇位有任何威脅了。而皇太極本是要對多爾袞下手的,但是皇太極因為其愛妃海蘭珠去世傷心過度,最後自己也駕崩了,否則多爾袞很有可能跟前面兩位貝勒一樣的命運。

最後皇太極生前頒佈了很多有利的發展政策,論治國理政,這點多爾袞也是比不了的,還有就是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這就是有足夠的繼承人,而多爾袞就一個兒子,還是過繼來的,即使多爾袞當上皇帝,也會為繼承人的問題發愁。因此綜上所述,相比之下,皇太極比多爾袞更適合當皇帝。






歷史興趣愛好者


皇太極和多爾袞兩個人都是大清早期的創始人,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對大清國的貢獻來說,也都是旗鼓相當,難分伯仲。如果非要分個誰高誰低,那我們只能按照兩個人的歷史足跡去探訪,畢竟兩個人相差了十多歲的年齡。

我們從年齡上先說一說皇太極這個歷史人物。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歷時長達三十多年時間,在這期間的後半程,皇太極正值青少年時期,他追隨父親努爾哈赤東擋西殺,南征北戰,多次在重大戰役中履歷戰功。皇太極在著名的薩爾滸戰役中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足智多謀出奇兵,以少勝多。這些英勇無畏的表現深受其父親努爾哈赤的喜愛和讚揚。後來被封為四大貝勒之一,權利僅次於努爾哈赤。

隨著努爾哈赤的去世,皇太極在眾多兄弟中間脫穎而出,被以代善為首的朝中大臣推舉為努爾哈赤的接班人。成為後金新的領袖。皇太極上位之後,改變了他父親的許多政策,比如保護漢人,重用漢人,允許漢人做官等。在一定程度緩和了與漢人之間的矛盾。在權利分配上削弱了原來八大臣的許多權限,加強了自己的中央集權制度。另外皇太極曾經兩次打敗朝鮮,迫使朝鮮轉向自己稱臣。從而使自己的大後方基本處於穩定。並在1636年創立了自己的大清帝國。為以後進攻大明王朝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上述這些政策的制定,以及最高戰略目標樹立,都提現了皇太極高超的政治智慧。

多爾袞所取得的成就,是在哥哥皇太極創立的大清帝國內完成的,也就是說多爾袞的事業是在皇太極制定的戰略目標下進行的。不論多爾袞後來取得多大權利,他只是一個執行者,他並沒有在後來的治國理政中提出過什麼有價值的政治策略,而是忙於朝廷權利的爭奪,排除異己之事。


通過我們上面對兩位歷史人物的簡單論述,不難看出二位在治理國家上的不同風格。誰高誰低,相信您能有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上述觀點是我一家之言,不妥之處還請指正。(圖片依次為皇太極,最後多爾袞)


折返888


皇太極和多爾袞都適合當大清皇帝,難分伯仲,如果非要分個高下,皇太極在政治上更穩重一些,更老辣一些,多爾袞在軍事上,要比皇太極智高一籌。

皇太極政治上的老辣得益於他的經歷。在遊牧民族中,成年男子要出去打獵,成年女子要出去放牧,家中錢財物往往讓未成年小孩管理。皇太極聰明伶俐,七歲就成了管家。現在七歲的孩子才剛剛上學,皇太極小小年紀就開始管事。把諾大家業管好並不容易,除了有天賦,還要付出很多腦力。皇太極從中得到極大鍛鍊。



此外,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多爾袞當攝政王才七年,皇太極比多爾袞整整多主政十年。皇太極實踐機會多,不斷學習,不斷磨練,致使他執政手腕比多爾袞嫻熟很多。

多爾袞接受鍛鍊少,十幾歲就跟隨大人轉戰沙場,沒有多少時間學習,入主中原後,要建立中原王朝,社會面臨巨大變革,全是新情況新問題,他應對起來顯得不那麼得心應手,出現了不少弊政。但總體看,他的政治主張還是成功的。社會鉅變,施政出點錯誤在所難免。假如讓皇太極率清兵入主中原,犯錯誤也難以避免。只是政治手段高明,錯誤能少些。



在軍事上,多爾袞的睿智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吳三桂投降清兵,在山海關和李自成展開決戰,多爾袞作戰時機拿捏的十分準確,吳三桂幾次請求多爾袞助戰,多爾袞都不理,待李自成和吳三桂雙方都精疲力盡時,他一鼓作氣大敗李自成,一戰奠定了入住中原的基礎。



多爾袞打仗敗跡很少,皇太極面對關寧錦防線一籌莫展,打仗精彩的不多。讓皇太極率清兵入主中原,未見得比多爾袞打得好。論打仗,努爾哈赤和多爾袞是第一層次,皇太極和康熙是第二層次。

當皇帝,能力強者更適合。但是人無完人,能力也不全面,誰更適合適當皇帝,要看他是不是在合適的時候當皇帝。創立大清國皇太極比多爾袞更合適,入主中原多爾袞比皇太極合適。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同父異母的兄弟,有傳聞說努爾哈赤死時,想傳位多爾袞,可那時的多爾袞才14歲,只是展露出了一些軍事上的才能。

言歸正傳,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努爾哈赤長子)聯合其子和其他貝勒推皇太極上位,其實也是想把當時弱小的皇太極當傀儡,好掌控後金大權。

代善的長子貝勒嶽託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速繼大位”。由於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

但是一代雄主就是一代雄主,皇太極在六年的時間裡,先後把代善系清洗出朝堂,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的政治局面,把政權抓到了自己手中。

然後在其在位的18年裡,派人丈量土地,優待漢人,為增加人口解放部分奴婢,極力學習推廣漢族文化,設立漢八旗和蒙八旗,多次打擊朝鮮,安穩後方,又屢次入關,擄掠明朝的大批人畜、財物,反間計滅除袁崇煥,指揮松錦之戰,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力量。

總的來說,皇太極在位時加強集中了君權,建立起了仿明朝制度,啟用並優待漢人降臣降將。軍事方面穩固了後方,和蒙古結盟,多次入關搶劫北京周邊的財富和人口。

閻崇年先生在《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評價道:皇太極12歲喪母,20歲帶兵打仗,35歲登極,在位17年,52歲去世,是清朝繼努爾哈赤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皇太極的一生就是四面開拓的一生,用“鷹揚天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謀略包括精心謀劃,繼承汗位;一後四妃,籠絡蒙古;松錦用兵,精於謀略;設反間計,除袁崇煥等,皇太極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歎為觀止。

我們再來看看多爾袞,在皇太極死之前,多爾袞一直表現的都只是軍事方面才能,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順治繼位其後成為攝政王。1644年撿了驚天大禮包,崇禎被李自成逼死煤山,明朝滅亡,經吳三桂之請,入關打擊李自成,1644年五月初二攻進北京城。其把持政權的7年裡,主要作為是入關進北京、繼承並改造政治制度、重用漢官。但也有過惡政,剃髮易服、占房圈地、投充逃人。

多爾袞劇照

清朝真應該感謝李自成,不然估計明朝起碼還能再挺10年。


最後來說不可否認多爾袞的政策對清朝都是至關重要的,不然可能清朝只是一個元朝第二而已,但是基礎都是皇太極打下來的。如果皇太極能多活10年,我相信他不會比多爾袞做的差,甚至會更好。所以我認為皇太極更適合繼續為大清皇帝。


夢迴伍千年


說到這兩個人,各有千秋,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人的主要成就。

皇太極主要成就:滅察哈爾,建立清朝,促進滿族封建化,取得松錦大捷。

多爾袞主要成就:征戰漠南蒙古與李氏朝鮮,率軍入關,統一全國。

清廷的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是以兇悍殘忍著稱於歷史的,他們每破一成,不分軍民,不論是否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者掠取為奴婢。這點上,是他們的共性,不分彼此。

皇太極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少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和見識都極其突出,雖然他的軍事才能不及其父親,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政治制度,發展了社會經濟,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總而言之,皇太極心機、謀略、手段的狠辣都令人歎為觀止。

多爾袞是清朝開國時期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入關前,是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立了許多焊工,成為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是清朝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總的來說皇太極為清朝的入關奠定了基礎,多爾袞再此基礎上完成了統一。兩人都對清廷有著不可取代的功勞。但是如果論當皇帝而言,皇太極比多爾袞更加心狠手辣,而在內部鬥爭中,這點尤為關鍵。雖然多爾袞心思縝密、處事沉穩,但是有時候過於謹慎小心,不敢冒險,不夠果斷,這點是和皇太極不能相提並論的。當皇帝的那股無情、果斷的狠勁,多爾袞還是沒法像皇太極做的那麼淋漓盡致。


青山難掩丶


看一下歷史,這兩個人略有高下,兩人的歷史作為因所處的歷史環境和形勢不同而有所差異。

皇太極。改女真為滿,定國號為清,所以算是大清朝的開國皇帝。此人少年老成,很小就展現出治家理政的天賦,努爾哈赤曾專門稱讚說:“不煩指示,既能贊理,鉅細悉當”。24歲任鑲白旗旗主,25歲列四大和碩貝勒之一(努爾哈赤所設的議政制度),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襲承汗位,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猝死於寧錦前線。從歷史地位來說,皇太極是大清王朝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均極有建樹。

政治上。他通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先後罷黜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等政敵,改革四大和碩貝勒和八大王(八旗)議政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仿照明朝建立六部兩院“八衙門”和內三院等機構,徹底擺脫原來落後的部落體制,國家的政治建制初步形成。

軍事上。東降朝鮮、西滅蒙古(察哈爾林丹部)、北撫諸蕃(貝加爾湖一帶)、南侵大明,尤其是最後一項,不僅直接打穿了寧錦防線,而且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等大明最後的希望都間接地死在他的手裡(洪承疇被俘變節)。在後來的多爾袞面前,只剩下了一道山海關,距離中原花花世界一步之遙。

經濟上。他一改努爾哈赤“沒了就搶,搶了就跑”的機會主義短視行為,打下遼瀋地區以後,他“專勤南畝,以重本務”,完成了從原來的漁獵和搶劫向農耕的過渡,遼東地區的經濟和人口慢慢得到恢復,社會逐漸穩定下來。

文教上。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於1629年進行科舉考試,選取滿、漢、蒙古生員二百人。這一點意義極其深遠,不僅初步完成了對漢族士人的籠絡,更和經濟政策一起,緩解了滿、漢之間因為努爾哈赤的野蠻政策而對立的民族矛盾,讓他們在關外逐步站穩了腳跟。

《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他說: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基本公允。

多爾袞。從生平來看,他延續了皇太極的未竟事業,入關、打跑李自成、遷都北京、平定江南和四川,為後來康熙的統一奠定了基調。他名為攝政,實為皇帝,在地位和對權力的把持上就像霍光,還差點成了王莽,如果他不那麼早死的話。

他繼承了兩宋時期女真人的狡猾: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二進入北京,下令暫停剃髮;五月初四發佈諭令,為崇禎發喪三天,用皇帝的禮儀將崇禎重新安葬;七月,廢除三餉(遼餉、剿餉和練餉)和一切加派;十月,遷都北京……民心大附。然後,他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展開了他的征服之旅。

他同樣繼承了兩宋時期女真人的兇殘:由於鑽了大明民變和內鬥(包括南明小朝廷)的空子,多爾袞對李自成、張獻忠的勝利和對江南的平定顯得一帆風順,這讓他對形勢作出了錯誤估計,未開化民族的野蠻兇殘終於暴露出來:強制剃髮。而且“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這才發現滿人的豺狼本性,但為時已晚,再加上整個民族的精氣神已經在旱災、蝗災、民變以及黨爭中消耗殆盡,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多爾袞圖窮匕見,又一種文明像米諾斯和巴比倫一樣在蠻族的鐵蹄和屠刀下徹底淪陷。

可能是天理昭昭,順治七年,一次意外受傷卻讓他不治身亡。次年,一種和霍光、張居正一樣的政治清算到來,親政的順治將毫無知覺的多爾袞削爵、開棺、戮屍。

總體來說,皇太極不僅軍事才能很高,治國理政也略有建樹。而多爾袞長於打仗和搞政治陰謀,與皇太極相比,則缺乏一種戰略高度。所以,如果以當皇帝論的話,顯然是皇太極更適合。



彼岸歷史


瀋陽昭陵(北陵)的皇太極銅像

兩個人都非常傑出,就太祖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相比較,還是皇太極最適合,因為當時多爾袞還年幼,從時間上,兩個人輪流執政,應該是上天給予最好的安排。

一般評論大清著名人物的時候,會說是太祖努爾哈赤奠基、多爾袞定鼎中原,康熙帝開創盛世。很多人沒有關注皇太極的重大功績,皇太極的重大歷史功績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太祖統一女真,但把女真整合為一個現代民族,並確立族名滿洲的是皇太極。

太祖建立滿洲根本體制八旗,皇太極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把八旗制度健全完備,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軍事制度和行政制度。

太祖建立的以繼承大金國為名的後金國,皇太極則更改了國號為大清。後金國還僅僅是女真人的國家,而皇太極換國名,目光是建立包括多民族的世界性帝國。而且大清一詞來源蒙古語,使得蒙古人對這國家有更深的認同感。

大清國是什麼意思?大清國就是尚武之國,善戰之國,戰士之國,勇士之國之意,(按蒙語滿語來說)皇太極還是很有才的, 大清國的國號還是取得很有含義,大金雖然也比較牛逼,但政治上不利。從努爾哈赤為孫帶格格的兒子起的蒙古語名字、皇太極賜給多爾袞的蒙古語稱號來看,他們對蒙古語及代青這一詞彙是非常熟悉的。代青(daicing),為蒙古貴族中常見的稱號,如與後金結盟和好的喀爾喀五部貝勒中就有奧巴代青(ooba daicing)、莽古爾泰代青(manggultai daicing)、扎魯特部貝勒巴雅爾圖代青(bayartu daicing)。可見,代青既是蒙古族貴族經常使用的貴族稱號,也是女真貴族喜歡借用的蒙古語詞彙,其用法與蒙古族貴族是一樣的。多爾袞就有“墨爾根代青”稱號。

太祖確定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的國策,皇太極則把滿洲蒙古整合為共同的認同,連國號都來源蒙古語,而且自皇太極戰勝了北元直系統治者林丹汗,不僅得到中原的傳國玉璽,而且得到蒙古的護國神瑪哈噶喇像,自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命阿尼哥塑此神像後,歷代蒙古皇帝都奉此為保護神。

自皇太極開始,清朝的每位皇帝都是由蒙古推舉為蒙古人大汗。並且都有蒙古汗號,是蒙古人自己的汗。

博格達徹辰汗 皇太極

額耶爾札薩克汗 順治帝

恩赫阿木古朗汗 康熙帝

納伊拉爾圖託布汗 雍正帝

騰格里特古格奇汗 乾隆帝

薩伊什雅爾圖伊魯格爾圖汗 嘉慶帝

托爾格勒特汗 道光帝

圖格莫爾額爾伯特汗 咸豐帝

布倫札薩克汗 同治帝

巴達古爾特托爾汗 光緒帝

哈瓦圖猷斯汗 遜帝溥儀。

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制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也就是老滿文。皇太極令達海完善滿文,創造出更符合書寫滿語的文字,俗稱有圈點滿文,也就是至今使用的新滿文。

所以可以說太宗皇帝和太祖同為奠基性的人物。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多爾袞在擔任攝政王前,就已經屢立戰功。徵朝鮮、戰華北、平松錦,俘虜一代名將洪承疇。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為大清國開疆拓土,為入主中原掃清障礙。

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掌握國家大權,雖有皇帝之權,但無皇帝之名,這正是多爾袞的偉大之處,他為了民族和國家團結,沒有去爭當皇帝,而只要有實權的攝政王。而且當攝政王期間,從沒有想過自己當皇帝,這種人格魅力和情操很多人是不及。如唐太宗、宋太宗、明成祖等,雖也有英明,太都無法洗乾淨篡位的嫌疑。

多爾袞入關,面對的李自成、張獻忠及南明各藩王等不同政治勢力的複雜局面,自己只有二十萬兵力20萬,而面對幾方,每一方都有上百萬軍隊,而最後勝出的是多爾袞,是當之無愧的戰神。

正是多爾袞,確立了進入中原,開創中國的一個朝代。

道光九年八月諭內閣,高度讚揚了一番睿忠親王多爾袞的功勳,然後說:“乾隆四十三年,我皇祖高宗純皇帝特降諭旨,復爵予諡,配享立後,用敘成勞。朕此次袛謁祖陵,路經永平,指日出關,皆系當時殄滅流賊之地,王之大勳偉績,實堪嘉尚。著賜祭一罈,派惠郡王綿愉前往王墓代奠。睿親王仁壽,著加恩賞戴三眼花翎,在內廷行走。御前大臣戶部尚書禧恩,著加恩賞戴雙眼花翎。以示朕眷念動親至意。”

可以看出,大清朝也一直肯定多爾袞的歷史地位。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


這道題的提問者,想必是受到了很多清宮劇的薰陶,認為多爾袞有資格和皇太極爭奪大汗的位置,所以才有此一問。否則,兩個巔峰期根本不重合的,事業上屬於繼承關係的人,何必去比較水更適合?在此也給諸位讀者提一個建議,如果想了解歷史,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書,切忌將電視劇裡的內容當做歷史史實。


在努爾哈赤去世時,毫無疑問,皇太極是最為合適的人選。很多清宮劇中將多爾袞描述為皇太極汗位有力的競爭者,這顯然是為了情節的需要,當時的多爾袞,年齡不過十四歲,在後金根本沒有任何勢力可言,再加上他的母親阿巴亥被努爾哈赤當做皇太極掌權的障礙給處死,可以說,在當時多爾袞沒有任何的優勢。而皇太極當時可謂是戰功赫赫,並且得到了代善等實權人物的支持,毫無疑問,努爾哈赤的合法繼承人,是皇太極。

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對於清朝的崛起和發展,都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如此,清軍能在多爾袞時期順利入主中原,也與皇太極打下的基礎密切相關。

如果說,努爾哈赤讓後金崛起,那麼,可以說,皇太極讓後金真正成為一個強大的,足以和明朝匹敵的政權。努爾哈赤時期,雖然後金在遼東對明朝取得了不少勝利,但是後金當時的力量與明朝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取得的這些戰果,也不足以真正撼動明朝的統治。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只是一個強大的奴隸制部落,從生產水平,尤其是製造業方面完全沒有辦法與明朝相比。

皇太極即位後,改變了這一現狀。皇太極大量重用漢族士人,對後金進行徹底的大變革。先是改變了國號,將其改為“大清”,除了國號上的變動,皇太極對清政權的政權組織形式做出了巨大的改革,他效仿明朝,建立了一套嚴密而完善的行政機構,使得國家管理更加有效合理,另外,改變生產方式,滿洲在他的治理下,出現了大量的良田,皇太極本人對於農業生產也非常重視,如此則使得清國的經濟基礎變得更為牢固。另外,他積極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皇太極在見識到明朝火器的威力之後,通過明朝的降將,掌握了該技術,並且和葡萄牙人取得聯繫,大量進口,鍛造紅衣大炮。當明清戰爭進行到後期,清政權的火炮製造技術,已經遠高於明朝。



所以,皇太極的最大貢獻在於,他使得原先的後金,從一個強大的“部落”,真正轉變成了一個封建政權,一個有著牢固經濟基礎和完善行政制度的政權。如此,則滿洲便有了和明朝進行對峙的能力。

從軍事上而言,皇太極在1640-1642年發動的松錦之戰,徹底摧毀了明朝的關寧錦防線,將明朝的勢力徹底從遼東清除出去,從此以後,明朝只能退守山海關,這為後來的清軍入關掃除了不少的障礙。

至於多爾袞,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皇太極手底下效力,雖然說他最終帶領清軍入關,但是這也是在他父兄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錦上添花。在入關後,多爾袞對穩定清朝的統治,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繼承明朝的制度,並且陸續消滅農民軍和明朝的殘餘勢力,這些勢無法否認的。但這些貢獻,是無法與皇太極相比的。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還是在今天重新回顧歷史,皇太極都是更適合做清朝統治者,並且做的更好的那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