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0年伊始,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下的我们,没有谁是百分百绝对安全。

在这场抗击病毒的战役之中,医护人员在疫情一线救助感染群众,而更多的未被感染群众的心理健康,也成为当前疫情之下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1月25日大年初一,《长江日报》有这样一篇报道:

有一位19年12月份坐火车出差的小伙子,是在汉口火车站下的车。


在听闻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事情之后,便开始无休止的怀疑自己,每天不断地测量自己的体温。


但从各种体征上来看,他一切正常,只是精神上一直处于十分亢奋的状态。


只要自己的体温有些许变化,他都会惊慌失措地说:“我可能的肺炎了,我得去医院!”


终于在大年三十除夕夜的晚上,他一遍看电视,一遍泡脚,泡脚完毕他开始测体温,结果体温测试上升了一点点,他竟然失控嚎啕大哭,并说自己要快要死了。


这位小伙子的父亲抱着他说:“不是担心你得了肺炎,只是担心你精神出了问题!”于是老人拨打了心理救助热线。

随着疫情的发展,感染人数的增多,媒体对病毒严重程度的宣传,政府的各种管控措施,这种恐慌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更有些人甚至达到了疑病症的程度。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过度恐慌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的基因中就是自带“紧张、焦虑、恐惧、痛苦”这些情绪的,它们会在很多关键时刻帮助我们,使我们躲避灾难,也使得整个人类文明得以发展进步。

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往往都是巨大的,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这个非常时期,大家出现紧张情绪而导致一些“应激反应”,这是非常正常也可以理解的,毕竟生命无价,而且截止目前为止,此次疫情已经造成了过千人死亡,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如果自己的神经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出现很多“过激反应”:

  • 一点身体不适,就觉得自己被传染了,无时不刻地关注着疫情,对照肺炎症状,寝食难安;
  • 双黄连口服液能抗病毒,一时间各大药店跟“双黄连”沾点边的药,全被一抢而光;
  • 认为猫狗会传播病毒,有些人觉得不安全就抛弃了他们的宠物,极个别的人甚至直接从高楼上抛摔;
  • 偏听轻信各种不明真伪的信息,抽烟喝酒可以杀病毒,微波炉加热口罩能消毒,北京直升飞机空撒消毒液........
  • 食品会不会被传染,物价会不会被哄抬,疫情结束后工作还能不能保住?

  • 为什么大家会如此恐慌,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我们的“安全感”受到了威胁。

    我们最基本的生活的安全、生存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而我们又没有100%的把握去对抗它,因此,就会产生如此巨大恐慌。

    而这种恐慌会给人们带来很多无形的心理压力,让我们处在一种“焦虑、多疑、不安”的情绪之中。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呢?

    1.严峻形势造成的客观原因

    首先,此次新冠病毒肺炎具有以下特点:

    • 传染性强,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大约是4%左右;
    • 当我们知道危险的时候,疫情仍在持续扩散中;
    • 病毒根本肉眼无法识别,正常人与感染者更是难以分辨;
    • 潜伏期长,在疫情前期感染人员无法明确;
    • 尚无疫苗,暂无特效药物。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到全国延长春节假期、口罩消毒液脱销、所有媒体24小时播报疫情”.......每一个举措在控制疫情上都是绝对必要的,它让我们感到全世界都在行动的同时,也确实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切实的恐惧,感觉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每天了解疫情动态、国家政策、抗击病毒的成效.......这已经成为这段时间所有百姓的头等大事,在自媒体如此盛行的今天,很多新闻的真假和严谨程度对普通人来说就更难辨识。

    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如何平安度过疫情阶段,为本就忧心忡忡的人们平添了更多的恐慌。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2020年2月11日18点全国疫情信息


    2.认知偏差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通过一些感官开始的,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会由自己的感官作为一种判断依据,从而产生一种偏差,而这种偏差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 在这次疫情中,有些人会存在一些“消极偏差”,比如:

    有些人遇事本身就喜欢往坏的方向去想,往最坏的方向去思考。

    生活有一点小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几乎是很“中性”的,但是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坎儿”,比如自己打个喷嚏、喉咙有点不舒服、拉肚子、胸口有点闷、头有点晕......他们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传染了,会采取各种搜索对照,来确认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了,这就是属于“消极偏差”。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 有些人则会存在“积极偏差”,比如:

    疫情之下,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处于“积极偏见”的认知之中。

    这种积极偏见,就表现为:我肯定不会的,我哪有那么倒霉;我抵抗力好,我年轻,我肯定没事儿。

    我们会发现,即使在目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下,还是会有人不戴口罩,出去串门,聚会,打牌.......

    2月5日外出办事的时候,在一部电梯里,碰到一位大爷,就没有戴口罩、手套等防护护具,他伸手就去按电梯,还若无其事的看看我们,十分心安理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存在这种“积极偏见”。

    如果不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不管是“消极”或者“积极”偏差,都会对我们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心理,甚至引发比较严重的后果。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3.个人的心理状况

    • 有一类人,他们的人格特点当中,对不确定性的忍受力非常的低。

    生活中,有些人凡事都需要一个100%的确认,他们往往需要非常明确的、正式的承诺,才能拥有安全的感觉。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无条件的关爱相对来说太少了,以至于他们要不断地需要确认到底是对还是错。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相对严厉,包容性不够,因此他们会觉得外面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可靠的,所以,他们就更需要一个百分百的确认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在病毒传播之际,他们迫切的需要有某位专家告诉他们:如果你每天戴口罩、戴手套、不出门、消毒,那你就会安全,你绝对不会被传染。

    但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是绝对的,尤其是对于一种新型的病毒而言,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太少(截止日前),所以在混沌不清的各种信息之中,他们就更容易恐慌、焦虑。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 过分的关注躯体的感觉,比较敏感,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这类朋友在生活中比较敏感,平时对饮食、健康就非常关注,而且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影响,他们会比较过分地关注自己的躯体感觉,同时别人说什么,他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们在新闻中看到有什么就会对照自己的身体变化,比如心跳加快些,他们就会很紧张。

    其实我们人体本身在每天进行不同活动时候,心跳的速度就是有所差别的,但是我们自己不会特别注意,但对于这类人,他们会时刻注意着这些,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些具体的“参考项”上,他们会认为这些反应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息,同时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就更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了。

    另外这类人会更容易吸收相对负面一些的信息,而这些负面的信息所描述的症状,会使得他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症状,然后恶性循环,越紧张越看,越看越紧张。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 本身就存在强迫焦虑抑郁

    从2003年非典心理救助热线到今年的新冠病毒心理救助热线来看,发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大部分平时就有强迫、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在热线咨询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平时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再加上新冠病毒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诱发,就激起了他们更多的状况。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4.缺乏相应的知识

    大部分传染性疾病,都会有一个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缓解消退期,它都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而认识一个传染性疾病,要从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去辨识了解,而这些知识在病毒爆发的前期还存在很多的不明确性,因为科研人员也需要时间去研发,但要相信国家,这些信息定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精准。

    正是因为对这些知识的欠缺,才会盲目的相信网络上的各种不实传言,造成草木皆兵的过度紧张。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应对方法

    1.面对自己的恐慌、焦虑情绪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恐慌、焦虑的情绪,在正视自己情绪的时候,这种压力感反而会有释放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需要和我们的朋友、家人、信任的人聊一 聊,如果不能见面聊,电话、视频、语音都可以。尽量去找一个,相对平和的、情绪比较稳定的、平常不是那种恐慌的人。

    谈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降低恐慌和焦虑的方法。

    和他人聊些轻松的,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舒缓自己的情绪,转移下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平复。


    2.减少对疫情信息的关注

    尝试减少关注新冠病毒肺炎信息的时间,也就是说允许自己在特定的时间“焦虑”,之后就关闭“焦虑”的大门。

    现在每天都有大量信息,一天 24 小时不休息,我们能从各种渠道看到五花八门、真假难辨的信息。

    在这个时候,如果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你感到焦虑,那么就把浏览该信息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比如说,早上起床的时候看 20 分钟,中午看 20 分钟,晚上看 20 分钟。

    通过减少这种信息摄入量来减少刺激,减少刺激之后,我们的感觉可能会有所变化。


    3.正念,冥想练习

    适当的冥想练习不仅可以帮助缓解焦虑,也可以放松神经,让我们身心都得到充分的休息。

    在感到焦虑、紧张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放松的训练,比如:冥想、瑜伽、正念练习。

    冥想,就是让我们对大脑中的功能,进行一系列的激励、抑制的组合,将意识中的能量唤醒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快乐、内在力量、智慧思想和内心的安宁,它是

    唤醒大脑觉醒的一种训练方法。

    这些练习都比较注重“腹式呼吸”,通过腹部的深呼吸激活副交感神经,这样副交感神经可以释放乙酰胆碱,降低心率、呼吸频率、肌肉紧张度以及其他功能,从而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恢复体内平衡,让机体放松下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在室内做做瑜伽,或者在某些运动APP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


    4.合理安排时间

    最近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应国家号召,窝在家中,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更为合理的安排。

    比如:看书、影视剧、做美食、画画、听音乐、写文字........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个空档期学一些或者做一些兴趣又没时间的事情。

    当时间被充分安排利用的时候,整个人活动起来,脑子也被调动起来,也会分散自己对疫情的过分关注,从而减少焦虑的情绪。


    最后如果各种“自救”方法都不能使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缓解,请及时拨打相关心理救助热线,得到更加专业的心理救助。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是具有感染性的,尤其是在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组织中。

    在工作团队中,一个企业领导者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一个工作团队50-70%的情绪。

    疫情期间,大家都处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之中(家),如果家庭中有这种非常焦虑紧张情绪的成员,这种情绪是会在整个家庭中传播扩散的。

    这不仅会升级平时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矛盾,也会促生出新的不稳定因素来。

    相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伤害,人心的病,也许是更大的疫情。

    期待我们能够正视焦虑情绪,用科学的方法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用健康阳光的心态度过疫情这个难关!


    “你到底会不会被传染,我不知道,但你这焦虑的情绪确实会传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