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新近,听得“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网络词汇,觉得甚有趣,网络上的定义——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后来,经过网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并总结出“隐形贫困”的“细分领域”,比如隐形贫困化妆、隐形贫困健身、隐形贫困学习,等等。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用以自嘲,但也真实、准确地捕捉到当代部分人群的痛点。当下书坛是否也存在“隐形贫困人口”?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十二届书法国展面试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书协除了举办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等以外,还有全国青年展、全国新人新作展、全国篆刻展、全国刻字展、全国正书展、全国妇女展、全国楹联展、全国扇面展、全国大字展等及其他各种杯赛展,各地各行业系统也举办不同规格层次的展览。

展览成了许多书法人竞争的舞台和展示平台,书法创作进入“展览时代”。所以,今天的书法人大多很忙,急于在文化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大多将书法学习重心放在“展览”上,大多关注一级一级地“入会”,将时间、精力大量投入到展赛中去了,不断通过获奖、入展吸引大众的眼球,增加自己在专业圈内的曝光率,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十二届国展作品

有些书家在多次入展、获奖“功成名就”后更忙,积极开拓市场、提升润格;抑或开班授徒,设计提供作品创作模式,助力他人冲刺国展早日入展入会,将自己的展赛经验兑现成银子。今天创作、明天展览、后天笔会,大后天讲座……

似乎生活工作都围绕书法这一主题忙碌,貌似成天都沉浸在翰墨书香之中,“以文养文”小日子日渐富足,有滋有味十分充实……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展厅

众所周知,书法是具有相当文化高度和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腾和符号,是在经史子集、诗书礼乐、文章曲赋的浸润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其所涉及的品位、学养、道德等高贵的精神特质是相当突出的。

因而,自古以来“书法家”都是满腹经纶、志趣学行皆追求高远、立品修身皆趋于高节的人。他们广治经史子集、诗书礼乐,精于文章曲赋,其中有些人甚至长于经国济世之学。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苏轼行书帖

然而,在当下书法展览的偏狭机制和时尚场景下,一些书家片面追求“纯美”,剥离“真、善”,制作式的技术崇拜、片面追求形式的“争奇斗艳、标新立异”,以刺激评委与观众的眼球,失去了艺术对人们心灵的感染、感动。

过度聚焦于“个性风格”,忽视了人文情怀,改变了价值观念。很多书家甚至沾染了人工制作、我行我素的低级趣味,致使书法作品沦为养眼不养心的“工艺品”,可视不可读;在展览中甚而出现不完整、不合格的作品,或是抄写诗文简繁混用、漏字错字、笔误百出,或是题款不合规矩、用印不懂常识、笔墨印鉴低劣……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十二届国展作品

一些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书法制作流水线”下缺少文化含量的“技术工”。无疑,由于国学底蕴的缺失,使得很多所谓的“书法家”成为书坛“隐形贫困人口”。

书法和国学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新时期的书家,通过静下心来读书修行,形成属于自身的“国学”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自己独立的文化价值判断,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书法,使艺术高度建立在文化深度之上,让自己先“富”起来,撕掉“隐形贫困人口”标签,成为书坛的领路人、领头雁,带领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脱贫”!

莫当书法上的“隐形贫困人口”

十二届国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