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乾隆 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

xiangping_sdk


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古代”皇帝,也是第一位“近代”掌权人,他的身体跨入近代,但灵魂依旧在古代。

1782年9月16日寅时,一位皇孙在紫禁城诞生,他就是绵宁。年过古稀的乾隆喜得皇孙,自然多了几分喜悦。在这之前,他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到来对大清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嫡长子的份量

乾隆三十九年,年仅十四周岁的永琰与原配喜塔腊氏完婚,夫妻两感情很深。嘉庆元年,嘉庆登上皇位时,就册封喜塔腊氏为皇后。但她福气并不厚,仅仅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去世。此时,她与嘉庆所生的嫡子绵宁十五周岁。

满清入关后,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嫡长子的情节始终挥之不去。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子胤礽立为皇太子,结果失败。雍正吸取前面的教训,创立秘密立储,选择的继承人既非嫡也非长。

但嫡长子的情节又影响了乾隆,他两次将嫡子内定为继位人,却因天公不作美而放弃。后来,乾隆只得采用立贤的秘密立储,并将其确定为本朝家法。虽有家法限制,但在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嘉庆也不能置身事外。康熙、乾隆没有实现的嫡长子继承制,嘉庆又何尝不想实现呢?

嘉庆对这位嫡皇后充满怀念之情,皇后去世两年多后(1799年),就将绵宁秘密立为皇太子。

二、绵宁不仅能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二年,在一个良辰吉日,年仅五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的引导下,进入上书房,拜秦承业、万承风为老师,开始了学习生涯。

清朝是马上得天下,但入住中原后深感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了稳坐天下,大清的皇帝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起,皇子们都要接受严格的读课制度,潜心学习中原传统的经史子集。

清代著名文人赵翼,乾隆中期入内阁中书,在皇帝的秘书机构当秘书,曾目睹过绵宁等皇子读书的情景,并做了细致描述:

“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门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上书房的教育极为严格,老师对就学的皇子、皇孙具有处罚权。对于皇孙们的学习时间,都有专门人员进行登记,以备核查。乾隆时常亲自查阅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1789年三月初六,年近八十岁的乾隆来到上书房查岗,发现三月初一到初六,所有的皇子、皇孙的老师都没到上书房上班。乾隆大怒,当场向皇子和上书房总师傅责问原因,并处分一大批工作人员:上书房总师傅被贬为侍郎、大学士稽璜降三级留任、军机大臣王杰降三级留任,绵宁的师傅秦承业、万承风革职留任。时年七岁,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绵宁目睹了这一切。

在对待皇子的教育方面,嘉庆与乾隆一样,十分严格。嘉庆十五年,有一天下暴雨,地面积水很深,导致上书房的师傅没能上班。嘉庆知道后,指责上书房的老师:“明系怠惰偷安,有旷职守,不可不加以惩治”。结果又是一批皇子们的老师被处分。

在绵宁被秘定为继承人后,嘉庆对他的培养更加重视,一旦有空就亲自督促其学业,并为绵宁题写“养正书屋”四字。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中的“蒙以养正”,可谓寓意深厚。

绵宁的四位老师,前期的秦承业、万承风,后期的汪廷珍、徐颋,都是饱读诗书、人品俱佳的名儒。名师授课,皇帝监督,绵宁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

“予自六岁入上书房,受诵经史。稍长,即于讲肄之暇,留意篇章,积累岁时,渐成卷帙,非欲雕琢曼词,盖陶冶性情,典学不废,借以自励而已”

这是绵宁对读书时的自我评价,从历史记载来看,还比较中肯。绵宁是一位好学的皇子,在勤勉苦读时写下两千九百二十六篇诗文。对于绵宁的学问,嘉庆是比较满意的。

在弓马骑射方面,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绵宁的功夫也是不赖的。

第一件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围威格逊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那年,八十岁的乾隆率领满朝文武打猎,将绵宁带在身边。九岁的绵宁一出手,竟然射中一头鹿。乾隆很开心,当中赏赐绵宁黄马褂和花翎。为了纪念此事,乾隆还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深仪刑”

乾隆将绵宁射杀鹿与自己小时候在康熙面前射杀熊相提并论,赞美皇孙比自己更早出道,对大清江山后继有人感到无比欣慰。《清宣宗实录》记载,乾隆对绵宁“期勖之意深矣!”嘉庆元年,绵宁大婚,就是由乾隆亲自主持。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表明乾隆属意了绵宁。

第二件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兵分两路攻入皇宫。他们打着“大明天顺”的旗帜,杀声震天,一直打到皇后寝宫储秀宫附近,守卫皇宫的清军猝不及防。

这时候,绵宁镇定自若,开枪打死两名领头人,率领侍卫全力抵抗,最终扑灭这场事变。事后,嘉庆对绵宁大加赞赏,并加封其为智亲王,连同绵宁用的武器也被加封为“威烈”。通过这件事的锻炼,绵宁就已经脱颖而出,他的皇太子之位也更加稳固。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绵宁在经过一个“小插曲”后,顺利地登上皇位,即道光帝。

秋媚说:道光的即位,与乾隆有相似之处,都曾受到爷爷的青睐。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表现突出,能够赢得父皇的信任,毕竟父皇才是皇位的最终裁决人。道光虽是由古代到近代的皇帝,但并没有带领大清完成转型,也没有挡住大清衰落的脚步。


秋媚读史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突然驾崩,也没来得及留下立储遗诏。嘉庆帝一共有四个儿子,最终却由排行老二的旻宁(道光)继承大统,总结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火药枪打下皇位

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起义军趁嘉庆在承德之机,攻打紫禁城,他们事先买通了宫内的部分太监做内应,但还是暴露了身份,西华门的起义军虽在太监的带领下顺利闯进宫门,但冲到隆宗门的时候,宫廷侍卫已经关闭了大门。

由于宫内群龙无首,嫔妃和太监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哭声一片。在这紧要关头,旻宁挺身而出,展现出他处变不惊、指挥有度的难得品质。原本旻宁也随嘉庆去了承德,因为某种原因而提前回京了,正好碰上这场突变,但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当时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闻事变的消息,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命令各门戒严,同时派人去调集援军,而自己则坐镇养心殿观察局势、统一指挥。

虽然隆宗门紧闭,但还是有几个人爬上了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准备跳进来打开门。见此情景,旻宁举起火药枪射击,但那时的火药枪不比现在的枪还能连发,打完一枪只能重新装填,紧张的旻宁一时找不到子弹,就扯下衣服上的金扣子装进枪膛再次射击,就这样把御膳房房顶上的那几个起义军打退了!

旻宁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等到援军赶到,消灭了起义军。事变一被平息,旻宁赶到储秀宫安慰母亲,并命令西长街布置警戒。嘉庆帝得知消息后,对旻宁大加赞赏,加封其为智亲王。加封得赏后的旻宁,并没有得意张扬,反而像嘉庆坦言自己当时也很害怕,还有一些地方处置不当。谦虚诚实的旻宁,让嘉庆更加喜爱!

代父祭祖,继承大统顺理成章

旻宁从小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嘉庆原有四个儿子,长子早夭,旻宁排行老二,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而且旻宁被封为智亲王,在三个兄弟中爵位最高。


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让旻宁代表他去太庙祭祖。这在封建社会的皇家,此举意义非凡,让朝廷上下都认为嘉庆是要传位于旻宁。嘉庆暴亡后,旻宁继位,顺理成章!

众人支持道光

宗室贵族,认为皇二子旻宁文武双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可以继承大统。孝和睿太后虽然不是旻宁的生母,但也支持旻宁继承皇位。有了宗室和皇太后的支持,加之后来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称于承德避暑山庄找到了嘉庆立储遗诏,遗诏也是称立皇二子旻宁继承皇帝位。如此一来,旻宁登基为帝顺理成章,成为大清帝国第八位皇帝,年号道光。


参知正史


作为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皇帝,尤其是他衣服打一个补丁要花费五两银子的事情,更是让人嘲笑像个傻子。

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就是这位大家眼中平平无奇的道光帝,却深受嘉庆帝的喜爱,就连自诩为十全老人、眼光甚高的乾隆帝,都对他非常欣赏,还直接表示希望嘉庆将来能将皇位传给他。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清朝历代皇帝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嫡长子大都会受到皇帝的打压,几乎不可能成为皇储人选。但是,道光却是唯一的例外,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由此可见道光帝有多牛!

那么,道光帝究竟是做了什么,让乾隆和嘉庆都对他赞不绝口呢?



其实,道光主要是做了两件事,才将乾隆和嘉庆都给征服。

第一件事,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10岁的道光跟随祖父乾隆去打猎,结果他在猎场上出手不凡,一箭破空射出,一头鹿便应声倒地,完美展现大清祖宗们传承下来的骑射武功。

见此,80岁的乾隆笑得是合不拢嘴,要知道当时大清已立国近一百五十年,八旗子弟大都已经腐化不堪,骑射的传统早已被他们弃之脑后,但道光作为养尊处优的皇子,尤其是他还只有10岁,却能够有如此敏捷的身手,实属非常难得。

道光的这番举动,也不由让乾隆触景生情,遥想六十多年前,刚满12岁的乾隆也是跟随祖父康熙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头熊,因而被康熙赏赐黄马褂。于是,乾隆也亲自赏赐道光一件黄马褂。不仅如此,乾隆还特意为道光的壮举赋诗一首:

“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乾隆这首诗的前面六句,就是回忆当初自己跟随康熙木兰猎熊的往事,当时自己只有12岁,而现在道光却只有10岁,所有是“所喜争先早二龄”,言外之意是道光比自己都还要厉害。

至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就是告诉嘉庆,总而言之,你这个儿子可是比我都还厉害,如果以后我把皇位传给了你,希望你将来也能把皇位传给你的这个儿子。从这层意义上说,道光能够征服乾隆,主要靠的就是他一身精湛的骑射本领。



等到嘉庆继位后,他还是比较懂老爹的心意,所以就早早根据清朝秘密建储的制度,将传位于道光的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但是,此时的嘉庆,虽然很喜欢道光这个儿子,但却还并没有真正被道光征服,所以道光能否继承皇位,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不久后道光做下一件事,终于彻底将嘉庆也给征服。第件事是在嘉庆十八年时,京城爆发白莲教起义,在混乱之中,一百多名白莲教徒竟然铤而走险跑进皇宫来行刺,对于清朝来说真是奇耻大辱。当时宫中闻讯一片大乱,此时嘉庆又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原本也在承德打猎的道光奉旨提前回京,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于是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他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亲自射杀了几名白莲教徒。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便称赞他是“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道光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经过这件事后,嘉庆帝看到道光能力出众,终于下定决定传位给道光。




我是赵帅锅


道光继位一直都是一个谜,嘉庆突然暴亡,而嘉庆随身携带的,装有秘密建储诏书的小匣子却找不到了。后来这个小匣子又出现了,道光继位,这其中有很多让人怀疑的地方。

1、嘉庆猝死

嘉庆皇帝35岁继位,在位时间25年。嘉庆的死十分突然,生前嘉庆几乎没有生病史。嘉庆临死之前还骑马来到热河避暑山庄。到达热河以后,嘉庆皇帝就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估计是骑马让凉风侵袭,受了凉了。不过嘉庆并没有在意。

第二天清晨,嘉庆皇帝的状况更加严重了,说话都已经很困难了。到了中午就已经不能下床了,太医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的嘉庆就已经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了。到了傍晚,嘉庆帝就没有多少生命体征了。

鉴于爱新觉罗家族的长寿基因,康熙、乾隆都很长寿,所以嘉庆本人和众多大臣,也都普遍认为嘉庆能活80岁以上。谁也没能料到,刚刚60岁的嘉庆皇帝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让嘉庆和大臣都措手不及,都没有准备。

2、诏书疑云

嘉庆死后,随行的大臣发现装有储君诏书的小匣子不见了。“秘密建储制度”是清朝自雍正以来建立的制度。为了不让太子身边出现小团体,威胁皇帝本人权利。清朝皇帝就不在生前立太子,而是事先写好传位诏书,然后将诏书装进小匣子,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到皇帝驾崩以后,由大臣取出公布。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多次南巡北狩,长期不在皇宫,所以这个小匣子就被乾隆随身携带。嘉庆即位后,也写了传位诏书,但是嘉庆18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还在乾清宫放了一把火。这样一来,皇宫也不是个万无一失的地方,所以嘉庆帝将小匣子换成小金盒,随身携带。

但是嘉庆死后,这个金盒却没有找到。其实传位诏书还有个备份,就放在圆明园行宫内。但是现在远在热河,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几位随行大臣就聚在一起,商议怎么办。几位大臣一致决定先选出储君,然后上报皇后定夺。但是选谁成了问题,最后还是铁帽子王禧恩提议选二皇子绵宁,众人都没有反对。

就在众大臣沉默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带来一个好消息,原来装有诏书的小金盒一直都在他的身上。小金盒打开一看,诏书上也写着让二皇子绵宁继位。随行的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人立刻起早诏书,宣布新皇登基。

但是诏书一直都是嘉庆随身携带之物,为何这时会出现在一个小太监的手里,这就让人很费解。而且这个小金盒谁都没见过,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东西,这个小金盒是真是假还是两说。而且道光此时就跟随嘉庆身边,也不能排除他造假的嫌疑。


老虫


在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即便皇帝只有独子,甚至是没有皇子的时候,也照样能找到继承皇位的接班人,所以还真不至于出现非谁继位不可的情况,并且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顶多只能说比较青睐旻宁罢了。

嘉庆皇帝一共有五个皇子,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皇次子,但他母亲是孝淑睿皇后,也是嘉庆皇帝的结发妻子,因此就出生而言旻宁是嫡长子,地位也比其他的皇子高了很多,这是先天就占据的优势。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这个时候皇位继承人和他,甚至和他爹颙琰都没啥关系,颙琰在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了和硕嘉亲王,地位开始逐渐显赫,但是我们知道在颙琰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其实一直都过得十分憋屈,乾隆五十六年旻宁随乾隆皇帝去围猎,在途中射猎到了一头野鹿,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特别嘉奖了旻宁,赏赐了他一堆东西。

但是我们由此并不能看出乾隆皇帝有意让旻宁在将来继承皇位,这个时期乾隆皇帝顶多是开始考虑让颙琰来继承皇位,没必要去考虑孙子辈谁继位的问题。这个时候颙琰已经开始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了,那么对他的子嗣关注得多一点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嘉奖旻宁只是一个正常的行为。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嘉庆皇帝登基虽然他还是没有实权,但是皇位继承的问题终于和旻宁有了直接的联系,旻宁因为嫡长子的身份成为了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旻宁从六岁开始进上书房读书,在他自己看来,他是一个非常自励好学的皇子,嘉庆皇帝对旻宁的表现也很满意。

在嘉庆四年时,嘉庆皇帝就开始将旻宁做为皇位继承人来培养了,从前面说到的旻宁随乾隆皇帝围猎射到野鹿,在嘉庆十八年,旻宁又用鸟枪打死了天理教徒,旻宁也算得上是能文能武了,嘉庆皇帝还因此封他为和硕智亲王,赞赏他忠孝兼备,这之后旻宁开始逐渐掌握实权。

天理教标志(白莲教的分支)

旻宁在参政期间,也没啥过失,在嘉庆二十五年,旻宁在随嘉庆皇帝前往热河进行秋季狩猎时,嘉庆皇帝病重,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鐍匣中的诏书被取出,旻宁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嘉庆皇帝病逝,在护送嘉庆皇帝灵柩回京后,旻宁登基为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继承皇位的过程,我们只能说是非常的平稳,的确在嘉庆皇帝正式拥有实权后,就将旻宁定位了皇位继承人,从最初就比较器重旻宁,但是这并不代表皇位必须由旻宁才行,只是旻宁他是嫡长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又都很不错,可以比较平稳的继承皇位罢了,嘉庆的儿子绵恺,绵忻等人,虽然在历史上着墨不多,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道光能够继承皇位,当然与乾隆和嘉庆对他的喜爱不无关系,但是,道光能继承皇位,并不是完全是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下面,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共3个角度来分析道光继承皇位的过程,再来总结道光继承皇位与乾隆和嘉庆的关系。

一、道光是长子长孙,这让他占据了继承皇位的天时

道光皇帝名字叫做旻宁,出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母亲是皇后,但是,嘉庆的大儿子早夭,所以旻宁也就成了嘉庆的嫡长子、乾隆的大孙子。自古以来,封建社会讲究长子继承制,皇家也不例外,所以,旻宁在继承皇位上占据了优势。

但,长子继承制只是一个优势而已,并不代表皇位就能百分百由旻宁继承,真正能赢得乾隆和嘉庆赏识的还是下面两件事。

  1. 狩猎获鹿,受到乾隆表扬。在旻宁10岁的时候,跟随皇爷爷乾隆前往外出狩猎,骑马射箭,表现勇猛,捕获一头小鹿,这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对于长孙获鹿一事,乾隆十分高兴,同时,睹物思人,乾隆想起了自己年少时跟随皇爷爷康熙围猎的情景,心中未免有点儿小感慨。所以,带着这份高兴和感慨,乾隆帝当场表扬了旻宁,并赏赐了黄马褂1件,花翎1件。

  2. 平定天理教,嘉庆称他为“忠孝兼备”。嘉庆十八年,旻宁31岁,那一年天理教起义,教徒一路攻进紫禁城,旻宁面对这突发事故,沉着应对,率军平定了这次动乱,并亲自用鸟枪打死了两个教徒。嘉庆帝闻讯很高兴,随即为旻宁加官行赏,封旻宁为和硕智亲王,赐旻宁的那把鸟枪为“威烈”,同时,嘉庆皇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可见,旻宁排行老大,办事得体,沉稳厚重,先后赢得爷爷乾隆、父亲嘉庆的喜爱,让他在继承皇位中占据优势,这个优势也就是--天时!

二、嘉庆围猎,暴病而亡,让当时在场的旻宁占据了地利

嘉庆二十五年秋天,嘉庆去热河巡猎,突然暴病而亡;当时,嘉庆身边除了一些大臣外,只有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绵忻陪伴其左右。由于平时嘉庆帝身体健壮,未曾确立储君,这下给在场的皇次子旻宁有了可乘之机,有一种说法是在场的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并得到拖津、戴均元等重臣的同意,伪造了遗诏,安排亲信,快马加鞭,一路疾驰,将遗诏送于乾清宫,并存放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为旻宁继位,创造了说服力和合法性。

三、太后懿旨,一锤定音,让备受质疑的旻宁占据了人和

虽然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提议由旻宁继位,但是,这并不完全符合清朝的“潜规则”。因为清朝“潜规则”中,总管内务府大臣没有资格提这样的建议。所以,对于让旻宁继位一事,还是备受质疑的。

孝和睿皇后闻听此事,随即张了金口:“皇上驾崩令人十分悲痛,但悲痛之后,众大臣就要考虑继位之事,对于旻宁,我们都知道他平时仁义道德,英武睿智,秉性谦逊,应该继位,我想,先帝也是想立他为继承人,只不过先于驾崩,没有来得及明谕,众大臣应该抓紧帮扶旻宁早日继位,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来说,极为重要,不仅打消了众人的质疑,更是化解了一场血雨腥风。

在这里强调一下,旻宁不是孝和睿皇后的亲儿子,人家孝和睿皇后有两位亲儿子,一个是皇三子绵恺,另一个是皇四子绵忻;先帝驾崩时,人家皇四子绵忻也在现场,但是孝和睿皇后还是选择支持旻宁,可见,孝和睿皇后是多么的无私。

作为长子长孙,虽然道光倍受乾隆和嘉庆的喜爱,但,并不能完全表明,乾隆和嘉庆支持他继承皇位,至于道光能如愿以偿的当上皇帝,也许是他的仁义道德、谦逊有礼比其他皇子更适合接班继位,又也许皇后和众大臣认为当时日益衰弱的大清朝,只有道光能够去拯救。即便现实不是这样。


感谢关注@雪地里的小画家,对于道光皇帝的继位,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补充、吐槽!


读史三悟


道光是大清朝的第八位皇帝,名为爱新觉罗·旻宁,被称为清宣宗。

道光皇帝从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大清从他起开始走了下坡路。

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也算是一个有德之君,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出色,那为什么当初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现在有书君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其中的原因。

一、 道光继承皇位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道光有五个兄弟,他排行是老二。但是当时的朝野主流是,皇帝的储位要立长子。也就是说,身为皇长子,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继承帝位的机会还是要大的多的。

但话说到这了,道光是排行老二啊,怎么也轮不到他不是。可是偏偏就这么凑巧,道光的哥哥虽然是皇长子,但是命不好,早早地就夭折了。

而道光还有一道稳稳的身份,那就是他的母亲是当时的正牌皇后——孝淑睿皇后。

她可是道光皇帝的老爹嘉庆皇帝的原配妻子,而且道光和孝淑睿皇后母子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现在道光的身份可以说是嘉庆的长子,同时又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这两个身份连在一起就是嫡长子,这身份在当时可是分量不轻呢。

从乾隆的时候,清朝开始越来越注重嫡子的身份。道光因为是嫡长子,在皇位的继承上那是占了很大的优势的。

二、 道光继承皇位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对他的垂爱

道光能让他爷爷乾隆喜欢他,也是一个偶然。

那是在道光十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围猎。在这次围猎中,道光可是使足了铆劲。这次他猎获了一头鹿,这头鹿可给他带来了不小的荣耀。

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收获,这份智勇可是让乾隆皇帝对他赞赏有加。

看到了道光,乾隆想起了自己六十多年前跟随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猎的情景。

那时候的乾隆也因表现优秀,受到了康熙的赞赏,并且还赐给了他黄马褂。

此时此景跟当年是多相似啊。时间轮转,如今自己的孙儿也长大的了,并且有点当年自己的样子,所以乾隆开始关注起道光。

可以说,乾隆晚年是非常喜欢道光的。他也学起当年祖父康熙对自己的教导,也经常教导道光的功课,也算是重点栽培道光吧。其他的皇孙可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哦。

乾隆其实看中道光,并不是说道光真的有多优秀,只是道光和当时的其他兄弟相比,还算是非常有做为的。

况且道光当时在乾隆面前也是表现出“少有大志,勇敢坚强”的一面,这就非常讨乾隆的欢心。

所以乾隆是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而且还经常写诗褒奖道光,并且还在诗中透露出对道光继承大统的厚望。

这些道光的父亲嘉庆都看在眼里,身为皇家的人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当年,康熙皇帝就是非常看中乾隆,所以,皇位传给乾隆的父亲雍正,也可能是有乾隆这层关系。所以呢,因为乾隆对道光的厚爱,嘉庆也就开始对道光另眼相看。

三、 道光继承皇位是因为他循规蹈矩,并且又得到了嘉庆肯定

嘉庆会意了乾隆的意思后,虽然比较喜欢四儿子绵忻,但是也算是对道光照顾有加。

再加上道光确实是熟读儒家经典,学习成绩还不错。同时,他也一直是弓马娴熟,也算是能文能武。

而且道光对嘉庆是十分的恭敬,做事呢,也非常地循规蹈矩,没有干什么自己作死的事情。不笼络大臣,不拉帮结伙,这一切也算是合了嘉庆的意。

但是嘉兴对道光真正的赞赏是源自一次突发事件,而在那个事件中道光反应快速,并且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是发生在1813年,嘉庆皇帝去承德避暑的时候。

当时,嘉庆在承德避暑,民间一个称为天理教的团队,在后宫太监的配合下突然杀进了皇宫。

当时的情形可想而知,整个皇宫是乱作一团。

而道光当时正在宫里,他没有慌乱,也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在这个时候,他指挥着侍卫们一起围歼这些起义军。

而且他发现对方人数并不多,所以这也给了他足够的勇气,只要自己稳住阵脚,这个情形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果然道光不慌不忙,并且在镇压的过程中,还用火铳打死了两个起义军。

结果当然是起义军被镇压了,道光在这次镇压中也算是表现了一把。

当时远在承德的嘉庆听闻后,立刻提前返回了京师。

在他问询之后,了解到道光在这次事件中英勇无畏的表现,很是赞赏。

嘉庆马上加封了道光为亲王,并且开始肯定他,认可他。

从这个时候,道光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是无可撼动了。这一系列的优势,也推动了道光走上了皇位。

综合这三点,道光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继位后,道光也算勤勉。但是他不像康熙皇帝那样能平定三番,也不像雍正皇帝那样能整顿吏治,他治理国家的能力一般。

他没有魄力应对外来的侵略,不敢改革,不求进步。

最后让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在他的手上也开始走了下坡路,从此以后大清国越来越弱,就再也没有翻了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导语: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道光皇帝,道光一直生活在祖宗的光环之下,相比于康熙、乾隆、嘉庆,大家对道光的了解并不是很深。

其实,道光最开始并不叫旻宁,道光原来的名字叫绵宁,但是由于和祖辈有冲突,为了避讳,所以改名叫做旻宁,这样的情况在古代是很平常的事情。道光可以说是中国进入近代史以后的第一个皇帝,在道光统治时期,并没有什么像康熙和乾隆那样突出的政绩。

道光皇帝从历史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大清从他起开始走了下坡路。但是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来衡量,道光也算是一个有德之君,他不贪暴、不淫逸,为政勤勉,常常以“俭德”自律。

既然道光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在政治上并不是很出色,那为什么当初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的人非他不可呢?

一、嫡长子的身份是成为皇帝的关键之一

首先大家应该清楚,并不是说大清的江山非道光不可,而是就当时的局面而言,道光是合乎常理的人选, 虽然他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因为嫡长子“穆郡王”身体较差,在刚刚出生几个月后便夭折了,这就使得排名第二的嫡次子道光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嘉庆皇帝的嫡长子,拥有了合法的继承地位。

在古代的时候,不论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因为受到了儒家经典影响,所以在行为规范,以及制定法典、制度时都以儒家思想为蓝本。一是因为该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的时间较长,已经达到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如继续沿用这样的思想为统治手段,可以帮助一个王朝的统治更加稳定。而在众多儒家思想中,“嫡长子”制度是皇家最为看重的,这涉及的是一个皇室政权的更迭,以及储君的设立。

该制度的诞生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首先,好的一面是解决了兄弟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排除玄武门之变类的暴力政变),让非嫡长子或是非嫡子的皇子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去争夺储君之位的。

而不好的一面是,并非各个嫡长子和嫡子都有成为皇帝和储君的天赋,所以在选贤任人上有一定的局限行。正是如此,所以很多皇帝虽然打着的是立“嫡长子”的口号,就他们的实际操作来看,并不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只是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立嫡不立长的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皇家中,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是皇室们都遵循实施的规则。

所以,在嘉庆皇帝思考立谁为储君时,道光皇帝的“嫡子”身份便是让他在后来登临大宝、成为九五,并继承祖宗大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才思敏捷,富有文采。

清朝的皇帝十分注重培养皇子的文化修养,规定6岁就要入上书房读书了,而且,还要为他们请来国学大师做他们的教员,教授诗文。清史记载,道光帝“六龄就傅,聪明天亶,目下十行”。这说明道光帝小的时候不仅头脑聪明,而且反应敏捷,试想能够一目十行的人能有几个呢?

三、小而勇武,被乾隆看中。

当道光很小时,皇爷爷乾隆带着道光出去打猎,当时道光才十一二岁,便一箭射死了一只鹿,这令乾隆大喜,称赞道光小小年纪就如此出色,甚至还因为此事,乾隆特地写了一首诗给道光,诗中字里行间满是对道光的赞许,还有着将道光立为太子的暗示。

这为道光日后继承皇位打下了基础。

四、对于突发事情的处理

如果前面这些因素都是辅助作用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和巩固了道光帝在嘉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在嘉庆十八年的时候,不可一世的天理教徒通过和皇宫中的“内应”里应外合,成功的攻入到了皇宫内。在当时,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中避暑,毕竟安逸惯了,皇宫中的人对于这样的架势都很害怕,所以在这一百多号人攻入到皇宫内后,整个皇宫都乱做了一团。

在宫中的道光帝并没有害怕,他迅速集结起了可以反击的有生力量,在反击的过程中,道光帝还携带了鸟枪,于是在一番操作下,天理教徒很快便得到了镇压,稳住了当时的局面。

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表现突出,所以道光帝在后来被嘉庆帝称赞为“忠孝兼备”。

正是在此次事件中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他在日后继位为皇帝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要感谢善良,大度的孝和睿皇后

嘉庆有一位好皇后,也就是嘉庆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孝和睿皇后并不是嘉庆自己亲自挑选的皇后,当时的乾隆还没有去世,手中一直执掌着大权,嘉庆虽被成为皇上,实际手里并没有什么实权。

乾隆封自己为太上皇,即使在老年退休时期,也有着绝对的实权和地位,嘉庆的第一任皇后也就是道光的亲生母亲,命很短,当皇后没几年就去世了,按照当时所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后,六宫应当有人掌管,当时在嘉庆还是亲王时,孝和睿皇后就是嘉庆的侧福晋,是乾隆亲自为嘉庆挑选的。

后面也可以看出,乾隆不愧是一个英明的君王,看人眼光还是不错的。在嘉庆为皇上时,侧福晋也就顺理成章的做了贵妃,皇后一去世,皇后的位置自然就是仅次于皇后的贵妃来坐了。孝和睿皇后为人善良,大度,将嘉庆的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嘉庆在后宫争斗方面省了不少心思,这其中有孝和睿皇后很大的功劳。

当嘉庆的第一任皇后去世后,嘉庆就把道光交由孝和睿皇后抚养,孝和睿皇后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道光。在一次嘉庆和道光出去避暑时,嘉庆突然身亡,孝和睿皇后本应有足够的理由立自己的儿子为皇上,却还是选择将牌匾后的诏书如实公布天下,将皇位给了道光,这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但是,孝和睿皇后对道光能坐上皇位来说,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毕竟嘉庆的诏书摆在那呢。下面这个事情才是关键。

总结:嘉庆认定道光继位,那是延续了立嫡长子的思想,很正常也很普通,这也是直到他死后公布遗诏才确定的。至于乾隆,孙子有一群,更是没有特别关照过绵宁如何,他只是留有旨意,后世绵字辈皇孙继位,将“绵”字改成“旻”字,因为绵字常用,皇帝名字用这个字不方便天下人避讳。这道旨意是针对所有有可能继位的绵字辈皇孙的,并非为绵宁一人。这样一位深得皇爷爷和皇父喜欢的皇子,如果不当皇帝,可就真是大清的损失了。


路之意


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道光的牌面有那么大吗?

乾隆去世时,道光已经十七岁了。


按说,爷孙俩有十七年的时间在一个空间里,应该有不少交集。像乾隆少年时期,被皇爷爷看重的戏码也应该来一发才是。但是遗憾,史料上没查到什么乾隆是如可欣赏道光的事迹。

乾隆有儿子17个,孙子辈的有41个,道光在这么多皇孙中,并不突出。乾隆是否认得他,都不好说。因为从道光的父亲嘉庆来说,就不是一个表现多优秀的儿子。

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算是比较小的。只是众多比较优秀的皇子都没活过乾隆,剩下的还有被过继给别人的,到了乾隆晚年必须确定继承人的时候,就只剩下四个选项:皇八子永璇、皇十三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而在这四个人里,嘉庆比较规矩、孝顺,听话。所以利于控制。算是最优选择,但并非他是最优秀的。实在是其他三个太差。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乾隆选择了嘉庆,是庆幸自己还算有得选的话。那么嘉庆选择道光,简直是根本没去选。

因为道光是嘉庆的嫡长子。立长不立幼是中国传统。换句话说,如果以前的皇帝有嫡长子,只要没什么过错,谁会去想立其他儿子呢?康熙立胤礽就是如此,雍正立弘历也是如此。

况且,道光也没犯过什么错,且在天理教进攻紫禁城时,还有突出表现。这样的加分项。就更不会被替换了。

为什么会有“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的问题呢?

主要是因为道光的一个身世很特别——清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的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乾隆本来也有过这样的愿望。可惜自己的嫡子都早逝了。这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但这不能说明,道光的继位与乾隆有任何关系。

道光即位后,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在位三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五口通商。

道光死后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清朝也进入了内忧外患的衰败期。


参习处


首先必须要明确一点:乾隆和嘉庆父子从来也没说过皇位一定要传给道光之类的话!

乾隆

乾隆五十六年(即公元1791年)八月,十岁的绵宁(道光)跟着祖父乾隆一起去木兰秋猃,结果射得小鹿一只,让乾隆喜出望外。

乾隆五十六年八月,高宗行猎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清史稿·宣宗本纪》

想到大清进关百余年的今天,绵宁能不忘满族尚武之本,自然倍感欣慰;又想起七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十二岁)和祖父康熙联手射杀了一头大黑熊,孙子现在比自己还小两岁,却颇有自己当年的风采,乾隆一时情难自抑,又给孙子写了一首诗: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尊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诗中饱含了乾隆的欢欣喜悦,尤其是“家法永尊绵奕叶”,似乎就在暗示绵宁会是万里江山的二代继承人。加之绵宁之父永琰此时已经是乾隆密立的皇太子了,他这话不是在暗示将来继位的嘉庆要选绵宁做接班人吗?我想这也就是题主说乾隆认为皇位非道光莫属的原因所在吧。



其实这话要看你怎么来解读,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要刻意理解成乾隆属意道光可以,毕竟道光登基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你要是单从字面上来看,“永尊绵奕”也就是说社稷会按照“绵”、“奕”这些字辈的人千秋万世地这么传下去,皇孙绵宁长大成人后也定能治理好江山或者辅佐后继之君,为祖宗江山增光添彩。

嘉庆

嘉庆十八年,一百多名天理教铤而走险跑来攻打紫禁城,宫中闻讯一片大乱,而此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打猎,对此事毫不知情。

恰在这个时候,皇次子绵宁奉旨提前回京(本来他也跟着行猎去了),正好赶上了这场事变。

他一方面派人出宫调集援军,另一方面传令各戒严,而自己则拿着一杆鸟枪站在养心殿门口,还射杀了几名天理教徒。

事后,他向父皇嘉庆写奏折报告了宫里的情况。


嘉庆皇帝对儿子这次临危不乱、井井有条的布置十分满意,称赞他说:“忠孝皆备,岂容稍勒恩施。”,还封他为“智亲王”,所用的那杆鸟枪也被赐名为“威烈”。但嘉庆同样也没有说皇位将来要传给他,只是对他表彰了一番罢了。而道光在这次变乱中的出色表现,确实为他后来成功即位埋下了伏笔。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了,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