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千百年來民族精神源遠流長,大氣磅礴。我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華夏文明也悠悠數千載,正是因為一代代先賢以文述典、以聿成箸,究天人之際,證古今之道,方塑民族精神。先賢所留的經典瀚如星海,但是傳承至今的民族精神裡都蘊藏著“和諧”。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大到“天下大同”、“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小到“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以和為貴”都是和諧這一民族精神的體現。我們中華民族追求和諧,和諧早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裡。

真正探尋到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竟是從《孫子兵法》這部關於戰爭藝術的經典裡。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孫子兵法》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中。打了勝仗就算被天下人來稱讚,為什麼又說不高明呢?其實想要理解這其中的道理,需要整體上理解《孫子兵法》這本書的思想,或者從更多的先賢經典裡找尋答案,最終會明白烙印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的第四篇軍形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認為古代那些所謂的戰爭高手,不過是打敗了那些容易打敗的敵人,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

為此他還舉了三個例子來形象地說明:

能舉起來很輕的東西的人,我們不能說他有力量;

能看見太陽和月亮我們不能說他視力好;

能聽見雷霆的聲音我們不能誇讚他聽力好。

在孫子看來,“戰勝”和“善戰”是不一樣的。

在《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中,孫子曰: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說孫子所追求和推崇的“善戰”者是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者。

孫子對於戰爭的和戰略主張“全勝”,用兵打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他認為:最上等的戰爭用謀略戰勝敵人,

其次用外交的方法戰勝敵人,

再次才是用武力去解決敵人,

最後是帶領士兵去攻打敵人的城池。

所以動用士兵去打仗,哪怕是打了勝仗,在孫子看來依然不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

孫子的這一看法與老子對戰爭的看法是一致的。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老子《道德經》

在《道德經》第三十一篇中,老子曰: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用兵打仗對於國家來講是不詳的徵兆,不是君子所該做的。只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可以用兵。即使勝利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就是喜歡殺人。

孫子在《孫子兵法》開篇就提到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用兵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慎重的考慮。

不管是老子還是孫子,都是有大智慧大學問的先賢。除了他們,還有儒家的“仁者,愛人”,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法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陰陽家的“五行學說”,雜家的“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農家的“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這些先賢或俯仰天地,或明察古今,他們都是在探尋天地大道,他們最終追尋的都是現在早已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我不禁想起了2002年張藝謀導演執導的電影《英雄》裡,秦王與刺客無名有一段關於劍的境界的對話。秦王從殘劍的字裡悟到了劍的三個境界: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電影《英雄》

其第一層境界:講求人劍合一,劍就是人,人就是劍,手中寸草也是利器;

其第二層境界:講求手中無劍,劍在心中,雖赤手空拳,卻能以劍氣殺敵於百步之外;

劍法的最高境界:則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平。

當年看這部電影帶著無限的惋惜,為什麼刺客無名沒有刺殺下去。明白了“和諧”,才明白為什麼殘劍要在戈壁灘上為無名寫下“天下”兩個字;才明白為什麼無名用劍柄刺殺秦王;才明白為什麼要秦王記住“那最高的境界”;才明白電影《英雄》究竟要向觀眾表達什麼......

原來最高的境界就是“和諧”,整個社會團結友愛、誠信互助、安定有序、公平正義......人與萬物和諧相處,這才是中華民族所有炎黃子孫追求的終極境界。

為了這個境界,中華民族一直在努力著,民主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雷鋒精神”等等。

多少中華兒女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不斷地發揚著、傳承著。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紅旗渠精神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我國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為外交政策的宗旨,正是因為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思想。

我們援非建設、援外醫療隊、維和部隊、“一帶一路”戰略......在世界的舞臺上,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將會熠熠生輝。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一帶一路戰略

2020年農曆春節將至,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在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爆發。我還清楚的記得那時的口號“眾志成城,抗擊非典”。如今我們全國人民依舊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因為深入在精神深處的民族精神,我們一定也會取得勝利。


最後,還是引用“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讀先賢經典,探尋烙印在中華民族精神裡的“和諧”

橫渠四句

我輩當牢記民族精神,矢志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