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國還會滅亡嗎?

梓宸濤濤


我認為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漢非但不會延續更長時間,而會提前滅亡。

諸葛亮的北伐一直為後人所爭議。有人認為持續的北伐政策最終拖垮了蜀漢,如果諸葛亮選擇修養生息,歷史將大不一樣,果真如此麼?

首先,如果是體量相當的兩個政權,避免戰爭,休養生息方是上策。不過蜀漢的國力卻遠遠不如曹魏:

從地盤上來講,蜀漢僅僅據東漢十三州中的一個州——益州,而曹魏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二。從人口上來說,蜀漢滅亡時在冊人口數量為94萬人,而曹魏在冊人口數量為400多萬。蜀漢只是曹魏的四分之一。從兵力上來看,蜀漢滅亡時,有士兵十萬三千,而曹魏超過40萬人,也只是曹魏的四分之一。

所以從《三國志》的統計數字來看,蜀漢的綜合國力最多隻有曹魏的四分之一。

在冷兵器時代,綜合國力拼的就是地盤和人口。以雙方4倍的差距來看,如果雙方都搞休養生息,那麼蜀漢將被曹魏遠遠甩在身後,因為曹魏的地盤和人口基數在那擺著。

就好比玩戰略遊戲一樣,弱小的一方如果不去騷擾強大的一方,而是閉門發展經濟,只顧著守家,會有勝算麼?答案顯而易見。而在持續騷擾之下,弱小的一方才可能會抓住一兩個機會翻盤,這也是其唯一的勝算。

其次,蜀漢作為一個“外來政權”,只有持續北伐才能緩和內部派系矛盾,促進政權穩固。如果休養生息,偃旗息鼓,蜀漢內部必然生亂。

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其內部有三股勢力派系。為首的是荊州集團,就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這一幫人,他們是蜀漢的統治階層。夾在中間的是東州集團,他們是東漢末年因躲避饑荒戰亂從三輔、關中、荊州地區而來的,代表人物為劉焉、劉璋、法正、孟達、李嚴、吳懿等人。最底層的是益州集團,也叫本土集團,他們是益州本土人士,是被打擊和排擠的對象。


劉焉父子入主益州的時候,益州集團並不買賬,劉璋依靠東州集團鎮壓了叛亂,才稍稍站穩腳跟。後來劉備擊敗劉璋後,選擇聯合東州集團,壓制益州集團。他不僅重用法正、李嚴、吳懿等人,還娶了吳懿的妹妹為皇后。

劉備駕崩後,益州集團的黃元立即掀起叛亂,諸葛亮及時調兵剿滅了黃元,穩定了局勢。而南中地區的豪帥在東吳的煽動下也隨之發起叛亂,諸葛亮起初選擇媾和,甚至不惜殺掉常房息事寧人,李嚴也多次寫信好言相勸,此舉非但沒有效果,還助漲了叛軍的囂張氣焰。最終諸葛亮通過率軍南征才解除了後顧之憂。

顯而易見,益州集團是不服蜀漢政權的。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那麼把持軍職的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利益必將受到影響,益州集團的勢力會得到發展,這些人必將生亂,從內部削弱蜀漢政權。

所以諸葛亮只有通過不斷的北伐,這些掌控軍權的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才能獲得利益,從而壓制益州集團的發展,穩固蜀漢政權。

最後,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和好東吳”的外交表現。如果蜀漢一直休養生息,不僅東吳的壓力會持續增大,更會讓東吳產生誤會,影響兩國關係。

劉禪即位後,諸葛亮果斷遣使和東吳修好,結束了雙方的對立局面,再次達成聯合抗曹的協議。229年孫權稱帝后,諸葛亮遣使稱賀,並正式結成同盟,還商量好如何在曹魏滅亡後平分天下。

按照雙方的構想,豫、青、徐、幽四州屬於東吳,兗、冀、並、涼四州屬於蜀漢,這個方案基本符合雙方的利益訴求。此後,蜀漢和東吳按照這個方案或聯手或策應對曹魏展開進攻:如東吳進攻徐州,那麼蜀漢也會進攻涼州,讓曹魏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

假如諸葛亮只顧休養生息,不去騷擾進攻曹魏,那麼必然會使東吳產生誤會。更嚴重點,甚至會影響兩國關係,把東吳推向曹魏一邊。吳蜀聯盟的破壞對蜀漢百害而無一利,到時蜀漢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再加上內部不穩定的益州集團,蜀漢滅亡定會提前。


石頭說歷史


蜀漢會完蛋的更快。

所謂“休養生息”,是指自己的潛力比別人大的,靠休養生息蓄蓄力,將來實力充足一把死對方。比如西漢和匈奴和親休養生息,比如唐朝初年跟突厥議和休養生息。最終漢武帝把匈奴打跑,唐太宗直接把突厥滅掉了。

休養生息的基礎是——你知道你地盤比對方大,人口比對方多,發展潛力比對方大,將來一定能一把幹翻敵人!

這叫休養生息。

蜀漢如果不北伐,那叫什麼呢?

那叫坐以待斃。

我們總說“天下三分”,好像東吳蜀漢佔兩個,曹魏佔一個。從地圖上看,吳蜀加起來甚至比曹魏還大一些,蜀漢雖然小一點,但是似乎也是可以跟曹魏分庭抗禮的。

實際上,曹魏打吳蜀聯盟,並不是五打五,而是七打三,甚至八打二!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劉曄

決定古代國家國力的,不是疆域,而是人口。

而曹魏所佔據的黃河流域,恰恰是當年最主要的糧食產區和人口密集區。而當年的長江流域還遠遠沒有後世開發的那麼完善,四川盆地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是相比於中原地區,人口和農業規模都差的太遠了。


但是吳蜀有兩點優勢:

第一,地形靠譜。東吳有長江天塹,蜀漢有崎嶇蜀道,都是易守難攻的百二之地,靠著地形,之前的幾次防守壓力還不算太大。

第二,中原地區被戰爭破壞太嚴重。雖然四川和江南也曾經有過戰亂,但是相比於中原要好很多。東漢末年幾乎所有的軍閥內戰都是在中原爆發的,所以曹操時期,中原的人口優勢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對於曹魏的硬實力的優勢,蜀漢和東吳心裡是清楚的。諸葛亮很明白——讓曹魏休養生息一天,自己的處境就危險一分。

所以只能進攻,以攻代守。

正應了拿破崙的那句話:最好的防禦是進攻。

很多朋友搞不懂,諸葛亮真的打算靠著北伐幹翻曹魏嗎?

不能說沒有這個打算,但是具體的目標肯定不是這個,畢竟這個目標不太實際。

說到這裡,要感謝曹操。

曹操當年打漢中之戰,沒有打過劉備。但曹操留了一手,他在退出漢中之前,強制性的把漢中所有百姓全部遷走了。給劉備留下了一片白地。

不僅如此,他還把雍涼一帶的百姓也遷走了,為什麼呢?防治劉備出川,出川的大軍遇到的是堅壁清野的雍涼白地,難以就地取食,這樣就只能依靠川中補給,補給線困難,北伐勢必難以持久。

事實也正是如此,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為難以保證軍糧而半途而廢。

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曹操搬空雍涼的後果不僅要諸葛亮承擔,自己也要承擔。劉備諸葛亮打不出來,他也別想打進去。理由同樣——雍涼一片白地,無法維持一支大軍的長久駐紮。無法建成進入四川的前進基地。


意識到這一點,曹魏開始在天水一帶屯田,為建造四川前進基地做打算。而諸葛亮的北伐目的也在於此——拔了他的基地,讓他屯不成田,這樣進攻四川的日子就遙遙無期。

事實上,諸葛亮的這個目的達到了。曹魏在諸葛亮時期實力恢復了很多,但由於雍涼幾百裡無人區,始終沒法將力量運用在西南方向。

諸葛亮死後,姜維北伐十一次,卻沒有取得諸葛亮的戰果,最終讓魏國得到了機會,一舉突入川中,滅亡了蜀漢。

這個結局,也許諸葛亮早就想到了,因為蜀漢和中原王朝實際差距太大,諸葛亮能做的,也不過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