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的“玄武门魔咒”,从都城布局来看为什么唐朝政变都选择此门

在唐朝,玄武门一共有三处,一处是长安太极宫的玄武门,一处是长安大明宫的玄武门,一处是洛阳紫微宫的玄武门,这三处玄武门,一共发生过四次政变。

第一次也就是最著名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杀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退位,正式登基,开创了“贞观之治”。

第二次是发生于洛阳紫薇城的玄武门,公元705年太子李显在宰相张柬之的帮助下,逼迫武后退位,将江山归还于李唐家族。

第三次是发生于长安大明宫的玄武门,公元707年李显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诛杀乱政的武三思等人,可最后被韦后绝地反击,政变宣告失败,这也是四次玄武门之变中唯一一次失败的。

第四次同样也是发生于大明宫,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诸韦,拥立相王李旦为帝,李隆基为太子,为后来登基并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无解的“玄武门魔咒”,从都城布局来看为什么唐朝政变都选择此门

玄武门魔咒

为什么四次政变都发生于玄武门?

长安城是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的,在中轴线的最北端为朱雀门,穿过朱雀门就可以看到承天门,这时也就进入了皇城的禁戒范围,过了承天门就是唐皇居住的太极宫了,而在太极宫的东北角为大明宫,这两座宫殿分别在不同时间段作为皇帝的居所而存在,而这两座宫殿的后门(北门)都叫做玄武门。

太极宫作为皇帝办公、居住场所,是隋唐交替时期的,也就是隋朝两帝和唐朝两帝才在这里生活,至于大明宫,那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称帝七年后才下令大规模修建的,到了高宗李治时期,或许是感到太极宫血腥味太重,于是“举家搬迁”到大明宫,第三次韦后之乱、第四次唐隆政变就发生在此处。

无解的“玄武门魔咒”,从都城布局来看为什么唐朝政变都选择此门

唐朝长安城复原图

洛阳城则是隋朝时期的陪都,以及武周时期的国家政权中心,高宗李治也在这里住过一年多的时间,武周代唐后,由于战乱和可耕土地面积的减少,武则天就定都在了洛阳,都城称为紫微宫,其后门(北门)也同样称为玄武门。

无解的“玄武门魔咒”,从都城布局来看为什么唐朝政变都选择此门

洛阳紫微宫平面图

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都城布局并不像后世的紫禁城那样呈”众星拱月”之势,而是宫城和市集、官员办公处相互分开,泾渭分明,有南北中轴线划分,皇宫都是独立建立在都城的北部,这一分布是由魏晋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为了凸显出皇帝“座北面南”、“面南称王”的意义。元朝时期,皇宫被移到了都城的南部,到了明清时期,再将皇宫北移,居中偏北,才成了“众星拱月”之势的。

所以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是直通皇帝寝宫的第一通道,玄武门对宫城的意义就等于九门对紫禁城的意义,关闭紫禁城九门则能控制皇城,同理,控制了玄武门就相当于把握住了皇帝,政变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李世民发动政变后,就挑选了亲兵侍卫百人,组成“百骑”在玄武门宿卫,再设左右屯营守卫玄武门,之后唐高宗李治在扩充玄武门宿卫为左右御林军,武则天时期再将“百骑”扩充为“千骑”,唐中宗时期发展为“万骑”,玄宗时期再改编为左右龙武军,加上后期的神策军,可以说在长安城内,大明宫玄武门的防御力量是最强大的。

由于历代皇帝都不断加强玄武门的防务,所以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还能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的护卫下逃亡四川,玄宗之后的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僖宗李儇的弃都出逃,也是多亏了在玄武门军队的保护之下,才能顺利到达四川等地,不至于连皇帝都跑不了。

无解的“玄武门魔咒”,从都城布局来看为什么唐朝政变都选择此门

安史之乱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