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夫人乃王羲之老師,發明了《筆陣圖》,那王羲之呢?

從遺留下來的書法方面的資料來看,最早的書法教育家應首推蔡邕,一是因為他培養了女兒蔡琰和蔡琰的妹妹,使其筆法一直流傳不息,造就了衛氏家族,羊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書法; 二是他的書法理論著作 《篆勢》、《筆論》、《九勢》,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書法教育的教材。特別是《九勢》可以說是一篇講解書法用筆和章法的書法教育文章,蔡邕認為“勢”是一種寫字效果,但是這種效果的獲得必須依靠作者有意識地駕馭用筆法才能獲得。因而他在總結自己書法學習經驗時提出八種用筆的方法:一轉筆、二藏鋒、三藏頭、四護尾、五疾勢、六掠筆、七澀勢、八提鱗。這種書法的用筆法後來一直是書法學習者遵奉的經典。而文章中的“凡落筆結字……使其形勢映帶,無使勢背”,卻是告訴習書者如何安排章法。雖然蔡邕的書法教育方法只限於篆書、隸書和飛白書,但他卻在書法理論史上和書法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也與衛夫人一樣善於識人才。王獻之七八歲學書時,有一次羲之突然從他的身後掣其筆,而不脫,可見獻之學書之專。於是羲之嘆道: “此兒書,後當有大名”。而他晚年所作的書法教育名篇《筆勢論》(又名《王羲之教子敬筆論》)正是為子敬而作,此文開頭言:“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琅玡王羲之作 《筆陣》曰: ‘予告子敬,吾察汝書性過人,仍未閒規距,父不親教,自古有之,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凡借字勢,猶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有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益。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懸針垂露之縱,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以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盲之疾。今書 《樂毅論》一本,及 《筆勢論》一篇,貽爾之心,勿揚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雖然這篇《筆勢論》孫過庭認為是後世人偽託之作,我們權且不去考究其真假,但對孫過庭而言: “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肯定 “非訓非經,宜從棄擇”,則不敢苟同,恰恰相反 《筆勢論》對初學者是很有啟發的。


衛夫人乃王羲之老師,發明了《筆陣圖》,那王羲之呢?

衛夫人書法3


《筆勢論》共有十二章,分四部分。魏晉時期學書法與以前不同的是從臨帖開始,因此王羲之首先提出怎樣臨帖和臨帖應注意的問題,這是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創臨”、第二章“啟心”、第三章 “視形”。臨帖是書法學習的開始,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便窮盡帖上字跡的形勢。第一遍先把字寫端正,第二遍少許得了點帖上字跡的形勢,第三遍稍微寫得像帖了,第四遍再把遒麗滋潤加在字上,第五遍兼加抽毫出入。如果臨寫生澀,可以停下來。當然臨寫只求得滑利挺健,不能夠只計算臨了幾遍的。在臨寫字勢有了基礎之後,就不能看一筆寫一筆,而應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等情況做到意在筆先。除此之外真正要做到 “創臨”,而得其帖的神,學習者還要作書時考慮到字體結構的勻稱,疏密是否相宜。做到大字約束它,使之寫得小; 小字舒展它,使之寫得大。不僅如此,還要注意到通篇的章法,行與行之間要上下齊平。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 “說點”,第五章 “處戈”和第六章 “健壯”。“點”和 “戈”是書法學習者較難掌握的,所以他例舉了諸種點筆,而把“戈”的寫法非常形象地比喻成放似弓張箭發,收似虎鬥龍躍,直如臨谷之勁松,曲類懸鉤之釣水,使學習者易於理解。而一些特殊的偏傍或字,王羲之結合自己的經驗,教給學習者以特殊的方法,如在寫鳥、焉、為、烏之類的偏傍或字時,可用屈腳之法,彎之如角弓之張;在寫彳、亻之類的偏旁時,用立人之法,如鳥之在柱首;在寫風、飛、凡、氣之類時用踠腳之法,如壯士三屈臂;在寫日、月、日、因之類時,可用急行急牽之法,如雲中之掣電。王羲之認為這樣才能使書法作品有精神,如勇士伸鉤,方剛對敵,勇身精健。衛夫人把書法創作比喻成戰陣,而提出“筆陣出入斬斫圖”可謂是書法教育上的創造。而王羲之在這裡把筆力落實到實處,學習者正是在這一點一畫之中領悟到書法的奧秘。


衛夫人乃王羲之老師,發明了《筆陣圖》,那王羲之呢?

王羲之《蘭亭序》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教悟”、第八章“觀形”、第九章“開要”、第十章“節制”,這一部分主要是講解各種用筆結構、章法的方法。用筆是書法學習中千古不易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王羲之在這裡講解了橫、豎、撇、捺、角、腹等的寫法,以及藏鋒、側筆、押筆、結筆、憩筆、息筆、蹙筆、戰筆、厥筆、帶筆、翻筆、疊筆、起筆、打筆的各種勢態,另外還有鋒銛來去之則,反覆還往之法。而字的結構問題也是書法藝術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王羲之要求學生學書作字,一定要遵守正確的方法,要注意單字的各種結構搭配合理。為此還例舉了二字合為一體的並、重、復、密、短等字的結構法。章法上要求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分行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章 “察論”、第十二章 “譬成”。王羲之根據自己學習的經驗告誡初學者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不得因忙而失其規矩,也不要以字小而忙行筆勢,更不可以字大難而慢展筆毫,臨書安帖之方在於端嚴手指,自有千變萬化。要做到盡善盡美,須廢寢忘食,做出艱苦的努力,懸歷數年,有毅力有恆心,才能取得進步而成大家。

在王羲之之後,由於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書法教育家,唐有歐陽詢、虞世南、張懷瓘、張旭、韓方明等;宋有米芾、朱長文等;明有李淳、文徵明、豐坊等;清有蔣和、包世臣,康有為等。但其書法教育的理論無非是繼承衛夫人、王羲之的傳統以傳授筆法、結構章法為主。這些大多為經驗教育,缺乏體系性和理論性,基本上是繼承傳統過多,而創新精神欠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