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醫辨證方法的內涵

中醫辨證的方法,也就是認證的方法。從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來看,辨證,是先認識症狀,從具體的症狀歸納出抽象的病名,再達到對證的認識;在診察、鑑別、分析症狀以及確立病名的認識過程,是辨證過程的前期階段,只有在辨證過程的前期階段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辨證方法,才能執簡馭繁、綱舉目張,抓出病機,確立證名,完成辨證的全過程。

試論中醫辨證方法的內涵

認症,是運用望、聞、問、切等診察手段,以獲得對疾病臨床表現的各種感性材料。中醫認症,歷來主張抓主症,就是在眾多症狀和體徵中,分清主症與兼症。主症,既包括患者自覺最痛苦的症狀,又包括中醫師察覺到的在患者身上起主導作用的臨床表現和體徵。兼症,則次於主症,有的兼症與主症有內在聯繫,這種兼症在辨證中有重要意義;與主症沒有什麼或很少有內在聯繫的兼症在辨證中參考價值不大。抓主症,既要抓出又要抓住,這二點,對初學中醫的人來說,不是容易辦到的。先說抓出主症,在錯綜複雜的症狀群中,要分清症狀之主次,不會熟練地運用中醫臨床基本功、不會借鑑前人的臨床經驗是不行的。在抓出主症後,還必須抓住主症。抓住主症,就是運用望、聞、問、切等手段,緊緊地圍繞主症,再一次深入、細緻地進行診察,並注意蒐集更加具體和微細的診察材料,其中有些診察材料,往往成了辨證思維的依據和重要素材。在認症中,必須運用“別異比類”的思維方法,尋找同類症狀的微小差別,以便為判斷病證提供確切的依據。同是發熱症,有惡寒發熱、寒熱往來、蒸蒸發熱的不同,這就為判斷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提供了依據。在認症中,必須運用辨證思維方法,以鑑別症狀的真偽。還必須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把症狀按病因、病位、病情等加以分類和綜合,以便為確立病名提供依據。

試論中醫辨證方法的內涵

認病,從中醫病名的類別與構成條件上可以看出,有的病名依病因而定,有的病名依病位而定,有的病名依主症而定,有些病名尚能反映疾病的本質。近些年,忽視了中醫病名的診斷,有人還誤以為中醫沒有病名診斷,甚至有一種含糊的、不正確的提法:“西醫辨病,中醫辨證”,這既不符合中醫學發展的歷史,也不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實際情況。在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前,我國明代的醫學家徐靈胎曾說:“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醫學源流論》〉。顯然,這裡提到的“先識病之名”,決不是指西醫之病名。

認證,在認症、認病之後,必然要進入辨證過程的後期階段。因為中醫師不能僅僅停留在疾病全過程根據矛盾方面的分析,而要進一步分析致病因素引起人體發生疾病後的一系列變化,這個變化常常受到病因、病位、病性、病情、病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而這個變化的內在機理就是病機。由此可見,證是疾病發展全過聲中某一個階段病因、病位、病性、病情、病勢等方面綜合的、整體的狀態,而證名就是這個狀態的高度概括,而主宰這個證的,是內在的病機。因此,證名比病名更具體、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疾病各個階段的本質和內部聯繫。證名,是辨證過程中最後形成的、最基本的診斷概念。這一概念的確立,以中醫理論作依據,又是立法、選方、遣藥的依據。所以,認證,是辨證論治過程中的樞紐,一箇中醫師的認證水平,與他的辨證論治水平息息相關;一箇中醫師的辨證論治水平,又和他的臨床療效息息相關。為了突出辨別證名這一樞紐環節,中醫把這個診斷推理階段稱為“辨證”。

試論中醫辨證方法的內涵

目前臨證中常用的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一般認為,八綱辨證是其它辨證方法的基礎,而其它各種辨證方法又是從不同角度具體化,使辨證方法日趨完善。筆者認為,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奠基之作是《傷寒論》、《金匱要略》,《傷寒論》以其三陰三陽的辨證方法,《金匱要略》以其臟腑經絡的辨證方法,指導中醫臨床長達一千七百多年,這就足以說明:它的辨證思想的光輝是舉世無雙的。它根據對病因、病性、病位、正邪的盛衰等各種情況的分析和綜合,確定為六經的某病某證,六經辨證的這種內涵,聯繫於臟腑經絡、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逆順、標本、生死等諸多方面,已孕育了後世諸多的辨證方法。因此,仲景的辨證方法是辨證論治的主流,後世諸多的辨證方法則是從不同側面加以具體化。所謂“大匠示人以規矩而不示人以巧”,仲景及其著作是當之無愧的。歷來的中醫臨床大家均以仲景著作為準繩,很值得我們當代中醫深思與反省。

高鳳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