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变强,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对吗?

澜清LIU


可以这么说吧。

秦国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势力都会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六国吞并。

秦孝公时期,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七大诸侯国中垫底。正是因为形式不乐观,秦孝公才决心变法,以求改变现状,这就有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共实施了两次,第一次变法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源,其显著效果是大大提高了秦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第二次变法彻底废除秦国旧制度,经济军事进一步得到发展,秦国逐渐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尽管变法成效显著,但这损害了一部分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变法的强有力的支持者,随之他遭到反对者的清算,被处以“车裂”极刑。

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远远达不到统一六国的水平,即使不排除秦国会出现另外一个商鞅,这样的几率也是非常小的,而且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那样的话,统一六国的绝不会是嬴政了。




秦曰汉云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现状

先举个小事例,吴起虽在鲁国“杀妻求将”,但鲁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吴起受到排挤后流亡到魏国,受到当时魏国宰相李悝重用。二人在魏国建立“魏武卒选拔制度”,即军队的选拔、培训制度,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军事机器。吴起率兵进攻秦国,当时的秦国根本不是对手,吴起一路打掉函谷关,潼关,进军到关中平原,割出秦国整个西河之地归魏国所有,成为魏国的西河郡,直到商鞅变法,秦国强大以后,商鞅率兵打败魏军,方才收回。

商鞅最初来到秦国时,秦国一片荒蛮,司马迁在《吏记》中记载:

1.当时秦国还未开化,俗称“西蛮子”;

2.“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连对偶婚制都没建立,属于群婚制;

3.没有建像样的房子,住的是地窝子和窑洞。

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而且执行的相当彻底,拣其中几个重要的说明如下:

1.奖励农耕,把土地私分,累进税倒置,产量越高,交的税越少;

2.徕民政策,外国人来秦国,赐土地百亩,九年免税,秦国本国青壮年全部参军,兵源充足;

3.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4.统一度量衡,使得买卖公平、税收统一;

5.制定法律及法律体系;

6.奖励兵战,废除原有“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另立二十级爵位,论军功行赏。

变法后十年,秦国突然强盛,成为中原各国劲敌,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商鞅收回西河郡。

商鞅死后,他制定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执行,历经秦国六代国君,到秦王嬴政时,秦统一六国。

我的个人观点

1.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这点我是赞同的,前面提到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2.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当时法家已经非常出名,出现了很多重要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等。且各国都先后变法强大。

所以说商鞅变法不是秦始皇统一的主因和决定因素,毕竟没有商鞅来秦国变法,也会有其他法家人物来秦国变法。

主因是秦国国君有变法图强的决心,所以才会引进法家人才。以及变法后秦国历代国君持续执行政策的累积,量变产生质变,最终导致秦统一六国的结局。


红尘小栈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变法的第一个准则就是信,徙木立信,取信于秦国人民;商鞅变法实行法治,以军功赐爵位,让没有背景的人也有了于国于己均有利的进身之阶,公平公正,从而避免落入六国变法不沉底的窠臼“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使得秦国人民“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碳炉,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最终促使秦国成为最强之战国而一扫六合!




百舸争流莫等闲


这个说的太绝对,但是商鞅变法为秦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商鞅变法前秦国可以说是战国七雄里面垫底的存在,连魏国都可以欺负他;但在其变法后,秦国战力猛然翻了好几倍,那时的秦国完全解开封印,将其与几国按在地上磨檫。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在商鞅打下基础后,秦国后面的几位君主和丞相对秦国后面的统一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张仪。历史上著名的“连横”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帮助秦国缓解了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威胁,并且,他一直都在游走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就凭借着一张嘴,给秦国化解了多少的外敌,又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得其他诸侯国俯首称臣。

2、魏冉。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

3、范雎。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就是他提出来的。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两军对垒三年后,范雎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

4、吕不韦。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5、李斯。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 ,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 ,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 ,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锅盔饼子


怎么可能呢?没有商鞅还有张秧,没有张屠户,也不可能让你吃带毛猪吧!

商鞅变法的内容、条款,基本上各国都差不多,公开的东西,并不是他一个人懂。他也是在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基础上改编的, 这点可以看看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秦国需要的并不是多么高明的变法者,也不需要什么开创性的东西,而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人,敢于向贵族开刀,像主父偃这样不怕死,要么五鼎食、要么五鼎烹,

秦孝公不自己主持变法,只是因为君主的基本盘就是贵族,现在需要拿贵族开刀,自己挖自己墙角,如果贵族们联合起来,自己就很被动了,他需要一个人来执行他的计划,作为他的打手,替他得罪人。

王莽自己主持变法,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雍正自己主持变法,结果雍正成了篡位的人,名声一直不好,

当商鞅完成了变法,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下一代秦王集团把他丢给贵族,来平息贵族的怒火,给人一种皇帝永远是对的,最坏的是臣子感觉。

所以,即使没有商鞅,也有另外一个人来完成这个使命,替孝公变法的。


南朝居士


当然不对!没有春秋五霸,何来战国七雄。没有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国就不能跻身春秋五霸。倘若秦国在春秋时期被灭,就没有后来之人和后来之事。

秦国歼灭六国有个前提,那就是秦国自己没有被灭。而坐镇雍城(秦国第一国都)的春秋西霸秦穆公,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秦始皇之所以前往秦国故都雍城登基(加冕),就是向秦国图霸先祖秦穆公致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不敢忘记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雍城祭祖”。

不止于此,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这几位皇帝都曾亲赴雍城祭天。

所以说,没有秦穆公,秦国会在春秋时代被灭国,根本活不到战国时代。秦孝公曾把秦穆公时期的秦国称为“甚光美”时代,他为有个秦穆公这样的祖宗感到自豪。




遖唻苝暀


商鞅变法,确实使秦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走不上富强的道路,也不能说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于,战国时期,变法图强已经成为天下大势。在秦国变法之前,魏国已经通过李悝变法率先强大了起来。魏国的的变法,已经给其它国家起到了表率作用,变法的萌芽已经在各国中暗暗萌发。
  • 战国时期,大争之世,每个国家都有深深的危机感。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被灭亡。当时的秦国,孝公当政,一心思变图强。商鞅的到来,与孝公一拍即合,假使没有商鞅,那么也极有可能会有商东或商西变法,在这个过程中,变法是必然,商鞅是偶然。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离不开商鞅的才干,更离不开孝公的支持

  • 商鞅赴秦前,本就是魏国一小吏,如果当时的魏王能够识人,那么商鞅首选目标是在魏国大展拳脚,可魏王重出身而不重才华,迫使商鞅赴秦。
  • 商鞅在魏国期间,经历了魏国的李悝变法,对变法的内容了如指掌,在魏国的经历和学习,对商鞅有巨大的帮助。李悝变法对商鞅变法的内容、步骤、措施、方法一定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最离不开的就是秦孝公的支持,没有这个一国之君的支持,商鞅不可能完整的实施变法的全部内容。

历史成就英雄,英雄创造历史

  • 在商鞅变法过程中,商鞅就是历史的英雄,商鞅创造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
  • 但同样是历史成就了商鞅,如果没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商鞅不来到秦国、商鞅没有遇到孝公,商鞅变法同样无法成功。
  • 是商鞅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秦国、遇到了正确的孝公,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总之,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变法是潮流,人心思一是大势,商鞅是顺势而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秦国。即使没有商鞅变法,天下统一的大势是无法阻挡的。


君临格史


应该是可以这么说,从秦孝公接手之前的秦国来说,有一种说法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孝公以前最强盛的时期,可是秦穆公死后殉葬人数177人,包括子车氏三个儿子,有首诗《黄鸟》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从此秦国走向衰落,又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内部争斗不止,然后秦献公时期连年征战已经累如危卵了,秦国已经丢了河西丢了函谷关。

秦孝公接手以后重用商鞅变法,严刑酷法,民只知耕战,剥夺了贵族的权益,又给了老百姓一个爵位的大饼,看看《商君书》驭民之术无出其右者,商鞅对人性的掌握真是太夸张了, 只要理解了商君书,文盲也能当皇帝,后世秦王也是按照国力发展逐步推进,没有犯太大的错误,到了秦王政时代六国元气耗尽就摧枯拉朽一统天下了,后遗症也就出现了,前面人少有国君强力支撑军队足以控制百姓,天下又有那么多的征战,士兵还是有希望的,一旦统一,战斗获得爵位的途径突然就没有了,又是第一次大一统没有足够的经验,当时的帝国生产力不足以支撑那么庞大的疆域,阶级固化是最可怕的,特别是有很大一批本来是士子王族富商养尊处优惯了,让他们都去种田生活没有任何出路肯定是不甘心的,秦始皇活着可以震慑,死了之后又碰上胡亥这种政治上的低能儿加上赵高乱政再加上李斯软弱这是天要亡秦。

后来的刘邦就吸取了教训,先分封然后等中央政权攒够了实力慢慢收拾你,收拾完再加上神奇的推恩令,要是李斯也能献上推恩令这种奇谋大秦或许能多延续一段时期。

当然我不是推崇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统治者来说确实是丰功伟业,但对秦人不是,这是全方位无死角的压榨,随便找个《商君书》片段,商君认为天下人都不需要读书识字,他只需要种田机器和打仗杀人的机器,不需要老百姓有思考能力,也不允许他们议论国政,哪怕他们说好也不行,不需要赞成只需要你服从执行或者死。借用《史记》的评价:其天资刻薄人也。



清风照佳人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大诸侯国吞并小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比较大的诸侯国就剩下了七个,也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还是属于东周。但是周天子实际控制能力和范围和西周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互相打阀杀戮吞并,周天子也没有能力去制止。已经成了光杆司令。

没有了周天子的庇护和管理,诸侯国想生存自保必然就得学会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壮大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各诸侯国为了发展壮大也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国用商鞅实行变法,吴国也任用吴起进行变法等。事实证明,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不仅保全了自己没有被吞并,还壮大了自己,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统一还真是一个未知。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题主好

我认为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依旧会变强,秦始皇依旧统一中国,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首先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让秦国变强,但是商鞅变法的前期秦国难道不强吗,商鞅变法只不过是加快了整个秦国变强的速度,整体来说就是秦国成长的催化剂,在秦始皇前面的几代君主,虽然谈不上像秦始皇这样的伟大,勇猛,但是也算是励精图治,一代又一代的将秦国逐渐发起来。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还有一点就是,顺应了历史规律,整个秦国的发展完全是顺应了历史规律的剧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无论有没有商鞅变法,或者其他的变法秦始皇依旧会统一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