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體驗“危險”,這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畫面,父母總是阻止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孩子走到哪,家長們就跟到哪。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沾,唯恐孩子磕了碰了受到傷害,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孩子。的確孩子不接觸危險物品是保證安全,但同時孩子也不會懂得怎麼樣去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危險",而孩子終究會長大,這個時候父母還能總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替他們遮風擋雨嗎?其實這是安全教育的誤區。

讓孩子體驗“危險”,這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

家庭裡家長們在談論安全教育時,經常都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完全不分析講解具體的實際意義。孩子當故事一樣,聽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了,孩子們也左耳進,右耳出,完全沒放在心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學校則過於注重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孩子的安全教育,認為這個是父母的責任,其實孩子的安全是整個社會共同維護的。即使在學校有幾堂安全教育課,可是效果並不顯著,安全演練也是能免則免。

如果我們過度的保護使許多孩子變成了"易碎品",這樣很容易在社會上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護得越周全,孩子反而更不安全。表面上看他們是遠離了危險,實則他們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當單獨遇到危險時就會產生恐懼。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反而更增加了危險的係數。

這裡我鼓勵家長大膽的讓孩子體驗可控的"危險",不斷激發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探索和冒險不是單純得讓孩子去做危險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們真的掌握控制風險的能力和技巧,從容謹慎的面對危險事物。只有讓讓孩子掌握了這種能力,我們的安全教育才真正有效,才能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多一點果斷少一些猶豫。

讓孩子體驗“危險”,這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

那家長應該怎樣讓孩子體驗"危險"?

讓"危險"成為朋友。

美國有一所"敲敲打打的學校"專門提供一個場所,裡面有錘子、剪刀、釘子等的"危險"物品,供孩子探索,孩子能在裡面進行創作,這間學校的創始人相信孩子下動手和操作的過程中,能學到無可取代的經驗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危險"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長。

鼓勵孩子"跌倒了再站起來"。

看到孩子走路摔倒之後,一般的家長會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趕緊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指著地板罵:"壞地板,看把我的孩子摔得。好了,媽媽已經幫你罵他了",還有一種家長是氣呼呼的罵著孩子:"叫你不要到處亂跑,看這下好了吧,摔倒了吧"。所有的事情都是要經歷過後才會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面對挑戰,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堅強的成長。

讓孩子體驗“危險”,這才是最有效的安全教育

與孩子一起參與"危險"。

這裡的參與危險不是讓家長帶著孩子去一些塑膠遊樂場等的遊戲場所,在這樣的遊戲場所中孩子們體會不到危險的存在,他們知道摔在那裡不疼。有一位教授建議以下其中探險遊戲讓孩子體驗危險:通過"鳥兒視角"探索高度、教會孩子掌控危險用品比如刀叉、錘子、接近危險的地方,池塘、河湖等,鍛鍊孩子對危險地方的敏感、棍打遊戲,讓孩子報名搏擊跆拳道等等、速度,滑冰騎車、迷路和尋找方向,帶孩子其參加密室逃脫、探索一個人獨處。家長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可以帶孩子去參加這些遊戲,通過親身經歷才更能體會書中所說的區安全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