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文 | 月月

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但無論是哪一種,本質上都是缺乏共情。缺乏共情的教育虛假而沒有溫度,它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口頭表達,而缺乏一種心靈感受與陪伴。

優秀的父母總會知道,世界上最聰明的溝通方式,就是共情溝通。因為只有共情,才能讓孩子遇見溫暖。

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01

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第一步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健身房的走廊裡,一個兩歲男孩趴在地上,又哭又鬧。

在公眾場合吵鬧,換做其他父母,肯定不是一頓打,就是直接把孩子拖走。

可男孩的媽媽卻沒有這麼做。她和孩子一樣趴在地上,讓自己的頭和孩子的頭連成一個水平線,連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神奇的是,孩子的哭聲漸漸降低,變成了耳語。兩三分鐘後,孩子和媽媽一起站了起來。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平靜又快樂地離開了健身房。

讀到這裡,我不禁感嘆,這位媽媽真是智慧。她深諳“共情”的神奇作用,用愛和溫暖融解了孩子的負面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的孩子總是很無奈,不管是講道理或是發脾氣,孩子依然把自己關在自我的世界中,簡直是油鹽不進。

其實,應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共情。所謂共情,就是一方對另一方內心世界的理解和體驗。你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適當發洩,才有可能幫助孩子恢復平靜。

這種共情的能力,對於父母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第一步。可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愛孩子的父母,卻很少有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我們總是沉浸在自我感動式的付出中,卻不知道,缺乏共情的愛有可能只是傷害。

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02

缺乏共情的愛,是最毒的“毒藥”

編劇羅套套曾在微博上說過自己在高鐵上遇到的一件小事。

對面坐了一家三口,10歲左右的兒子買了三份高鐵飯回座位,看起來很高興,跟座位上的爸爸說:“我買了三種不同口味的,你們想吃別的味道也可以吃了,裡面還有一份宮保雞丁,是最貴的。”

孩子興致勃勃地介紹,以為父母會誇獎自己的能幹,誰知道媽媽氣急敗壞地吼道:“誰讓你買這麼多的?讓你去買飯你一下買三份?”

兒子看著都懵了,說:“嗯啊,我們三個人一人一份啊。”

這時候爸爸也開口了:“我不餓,買這麼多幹嘛。”

媽媽簡直怒火中燒,吼起來:“我不餓,誰讓你買這麼多的。我給你100塊錢你就要全花光是吧?!”

爸爸馬上接話:“給他多少花多少!一點兒不留!”

他媽接著大吼:“我不餓!我現在要去退掉!”

最後,這個媽成功把另外兩份飯退掉了,這才安心坐回座位,第一次壓低了音量說話:“你的這份飯,啊,快吃吧。”

兒子再也不說話了,一邊流眼淚一邊吃飯。

當時看到這條微博,心裡堵了很久。

你能說這對父母不愛孩子嗎?他們肯定是愛的,寧可自己不吃飯,也要把錢省下來給孩子吃。可是,這樣的愛是孩子想要的嗎?

隔著屏幕,我們都能深深體會到孩子心裡的委屈。他替爸爸媽媽著想,想讓他們多吃一點口味的飯,便自作主張多買了兩份飯,沒想到卻遭到父母的無情暴擊。

你看,缺乏共情的父母就是這樣,從來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更無法做出滿足孩子情感需求的回應。這樣的愛對孩子來說不是滋養,而是損耗,甚至是最毒的毒藥。漸漸地,你會發現,你把所有自以為好的東西給了孩子,卻一步步把孩子越推越遠。

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03

共情的正確打開方式

既然共情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共情呢?

共情的正確打開方式有四步:

  • 控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瑞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和語言相比,音調和麵部表情這些非語言信息對溝通效果的影響更大。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沒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總是希望用語言和道理說服孩子,卻不知道,我們的大嗓門和猙獰的表情會把孩子拖進深淵。

人們都說,快樂是會傳染的,其實痛苦也是。在教育孩子前,我們要把控好自己情緒的開關,只有這樣,才能用愛的暖流,澆灌孩子這顆幼苗。

  • 理解孩子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被傾聽、被理解的需求,對於身心發展還未健全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如果父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高高在上地對孩子的行為指指點點,那麼漸漸地,孩子就會關閉心門,再也不向父母敞開。

想象一下,當孩子因為考試失利而情緒低落,甚至關在房間裡大哭時,身為父母的你是如何做的?

是冷冷地安慰:“不就是一次考試嗎?下次考好一點就好了。”

還是高高在上地講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再或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別想考試的事兒啦,我們出去吃飯怎麼樣?”

以上無論哪一種,都是心理學家戈特曼認為的失敗的情緒安慰方式。他把這種安慰方式稱為情緒消除模式。

採取情緒消除模式的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對孩子行為做出指導。殊不知,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時,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事實上他也非常清楚自己該怎麼做。他只是需要你能理解他,讓他更有力量繼續走下去。

《重啟》裡有一句話這樣說道:“安慰一個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了’,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如果我是你,我也會哭。’”

所以,此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告訴他:“我能明白,考試失敗的感受真的太難過了。”

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 允許孩子宣洩情緒

很多父母都會疑惑,我明明已經和孩子共情了,可孩子為什麼還是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不能自拔?

原因很簡單,因為你的共情沒有動情,你只不過是把共情當成息事寧人的工具,唯一的目的不過是想讓孩子停止負面情緒。

可是,情緒的表達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良的情緒更是需要適當宣洩出來。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才是不正常。”

對待憤怒是如此,對待其他負面情緒也是如此。孩子需要自己和情緒相處一會兒,而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必急著進入他的情感世界,只要在一旁靜靜陪伴就可以了。當孩子釐清了自己的情緒,他自然會願意向你傾訴心事。

  •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當然,情緒的平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還要抓住時機介入,幫孩子解開心中的結。

我們可以引出一個自己類似的小故事。

比如,當孩子因為考試失敗而難過哭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例子和孩子共情,比如:“媽媽小時候也有一次在一次大考中失利,情況比你還更糟糕……”

然後,再告訴孩子自己是如何做的。比如: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暗地裡下苦功夫,在之後的考試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等等。

最後,我們可以在孩子稍微平靜以後和孩子商量最能接受的處理方式。比如,尋找薄弱科目的突破口;制定下來的學習計劃等等。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教會孩子用正面的方法去應對。

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

04

共情,是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

梵高曾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就能欣欣向榮。”都說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孩子。因為不懂,所以缺乏共情;因為缺乏共情,所以我們的愛,在孩子那裡反而成了傷害。

原來,共情,才是優秀父母最重要的“軟實力”。就像亞瑟說的那樣:“只有能夠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時,我們的內心才將收穫一直尋覓的融洽的幸福。”

原來,學會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課。學會它,我們才能擁有愛的能力。

共勉之。


作者:月月,碧讀好書籤約作者,一個追求“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佛系媽媽。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原創美文、好書好課、新書資訊等,伴你成長!圖/攝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