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文 | 月月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但无论是哪一种,本质上都是缺乏共情。缺乏共情的教育虚假而没有温度,它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口头表达,而缺乏一种心灵感受与陪伴。

优秀的父母总会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沟通方式,就是共情沟通。因为只有共情,才能让孩子遇见温暖。

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01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健身房的走廊里,一个两岁男孩趴在地上,又哭又闹。

在公众场合吵闹,换做其他父母,肯定不是一顿打,就是直接把孩子拖走。

可男孩的妈妈却没有这么做。她和孩子一样趴在地上,让自己的头和孩子的头连成一个水平线,连鼻子也碰到了一起。

神奇的是,孩子的哭声渐渐降低,变成了耳语。两三分钟后,孩子和妈妈一起站了起来。孩子拉着妈妈的手,平静又快乐地离开了健身房。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这位妈妈真是智慧。她深谙“共情”的神奇作用,用爱和温暖融解了孩子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孩子总是很无奈,不管是讲道理或是发脾气,孩子依然把自己关在自我的世界中,简直是油盐不进。

其实,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共情。所谓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你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适当发泄,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恢复平静。

这种共情的能力,对于父母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可遗憾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爱孩子的父母,却很少有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我们总是沉浸在自我感动式的付出中,却不知道,缺乏共情的爱有可能只是伤害。

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02

缺乏共情的爱,是最毒的“毒药”

编剧罗套套曾在微博上说过自己在高铁上遇到的一件小事。

对面坐了一家三口,10岁左右的儿子买了三份高铁饭回座位,看起来很高兴,跟座位上的爸爸说:“我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你们想吃别的味道也可以吃了,里面还有一份宫保鸡丁,是最贵的。”

孩子兴致勃勃地介绍,以为父母会夸奖自己的能干,谁知道妈妈气急败坏地吼道:“谁让你买这么多的?让你去买饭你一下买三份?”

儿子看着都懵了,说:“嗯啊,我们三个人一人一份啊。”

这时候爸爸也开口了:“我不饿,买这么多干嘛。”

妈妈简直怒火中烧,吼起来:“我不饿,谁让你买这么多的。我给你100块钱你就要全花光是吧?!”

爸爸马上接话:“给他多少花多少!一点儿不留!”

他妈接着大吼:“我不饿!我现在要去退掉!”

最后,这个妈成功把另外两份饭退掉了,这才安心坐回座位,第一次压低了音量说话:“你的这份饭,啊,快吃吧。”

儿子再也不说话了,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饭。

当时看到这条微博,心里堵了很久。

你能说这对父母不爱孩子吗?他们肯定是爱的,宁可自己不吃饭,也要把钱省下来给孩子吃。可是,这样的爱是孩子想要的吗?

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深深体会到孩子心里的委屈。他替爸爸妈妈着想,想让他们多吃一点口味的饭,便自作主张多买了两份饭,没想到却遭到父母的无情暴击。

你看,缺乏共情的父母就是这样,从来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无法做出满足孩子情感需求的回应。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不是滋养,而是损耗,甚至是最毒的毒药。渐渐地,你会发现,你把所有自以为好的东西给了孩子,却一步步把孩子越推越远。

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03

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

既然共情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共情呢?

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四步:

  • 控制自己的情绪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塔.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和语言相比,音调和面部表情这些非语言信息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更大。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希望用语言和道理说服孩子,却不知道,我们的大嗓门和狰狞的表情会把孩子拖进深渊。

人们都说,快乐是会传染的,其实痛苦也是。在教育孩子前,我们要把控好自己情绪的开关,只有这样,才能用爱的暖流,浇灌孩子这颗幼苗。

  • 理解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被倾听、被理解的需求,对于身心发展还未健全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地对孩子的行为指指点点,那么渐渐地,孩子就会关闭心门,再也不向父母敞开。

想象一下,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甚至关在房间里大哭时,身为父母的你是如何做的?

是冷冷地安慰:“不就是一次考试吗?下次考好一点就好了。”

还是高高在上地讲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再或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别想考试的事儿啦,我们出去吃饭怎么样?”

以上无论哪一种,都是心理学家戈特曼认为的失败的情绪安慰方式。他把这种安慰方式称为情绪消除模式。

采取情绪消除模式的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对孩子行为做出指导。殊不知,在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事实上他也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他只是需要你能理解他,让他更有力量继续走下去。

《重启》里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了’,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哭。’”

所以,此时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我能明白,考试失败的感受真的太难过了。”

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 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很多父母都会疑惑,我明明已经和孩子共情了,可孩子为什么还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共情没有动情,你只不过是把共情当成息事宁人的工具,唯一的目的不过是想让孩子停止负面情绪。

可是,情绪的表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良的情绪更是需要适当宣泄出来。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认为:“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正常的,阻止才是不正常。”

对待愤怒是如此,对待其他负面情绪也是如此。孩子需要自己和情绪相处一会儿,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必急着进入他的情感世界,只要在一旁静静陪伴就可以了。当孩子厘清了自己的情绪,他自然会愿意向你倾诉心事。

  •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当然,情绪的平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要抓住时机介入,帮孩子解开心中的结。

我们可以引出一个自己类似的小故事。

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失败而难过哭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例子和孩子共情,比如:“妈妈小时候也有一次在一次大考中失利,情况比你还更糟糕……”

然后,再告诉孩子自己是如何做的。比如: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暗地里下苦功夫,在之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在孩子稍微平静以后和孩子商量最能接受的处理方式。比如,寻找薄弱科目的突破口;制定下来的学习计划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教会孩子用正面的方法去应对。

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

04

共情,是优秀父母最重要的“软实力”

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就能欣欣向荣。”都说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懂孩子。因为不懂,所以缺乏共情;因为缺乏共情,所以我们的爱,在孩子那里反而成了伤害。

原来,共情,才是优秀父母最重要的“软实力”。就像亚瑟说的那样:“只有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将收获一直寻觅的融洽的幸福。”

原来,学会共情,是父母一生中重要的必修课。学会它,我们才能拥有爱的能力。

共勉之。


作者:月月,碧读好书签约作者,一个追求“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佛系妈妈。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原创美文、好书好课、新书资讯等,伴你成长!图/摄图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