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業競爭背後的併購邏輯

根據貝恩諮詢統計,2017年全球奢侈品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歐元,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其中32%來自中國消費者。在其發佈的《2017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內地奢侈品銷售額達1420億元,較2016年增長20%,為2011年以來最大增幅,超過海外市場。

分品類佔比最高的是奢侈汽車,市場規模4890億歐元佔比42%;其次是個人奢侈品,市場規模2620億歐元,佔比22.6%;第三是奢侈酒店,市場規模1910億歐元,佔比16.5%;其餘6類奢侈品市場規模較小,佔比均小於10%。

本文以下說的奢侈品指“個人奢侈品”主要是指服飾、鞋類、配飾、珠寶、箱包、腕錶、化妝品等品類。

奢侈品行業競爭背後的併購邏輯

隨著中國中產人口規模在不斷增長以及千禧一代開始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中國人消費全球的奢侈品佔比越來越高,令奢侈品巨頭們也越來越重視中國的消費群體,“新零售”派的淘寶也制定了小目標,開通“Luxury Pavilion”頻道,積極拉了一些國際奢侈品品牌進駐,“無界零售”派的京東也推出“toplife”,作為擁有超過10億用戶超級流量的微信,也許此時此刻正憋大招,隨時就走進奢侈品的戰局中來,他們的目標都是為了鎖定服務先部分富起來的一億新中產。

而隨著中國有錢人線下、線上、代購、海淘、出國等各種方式一路買買買奢侈品的同時,中國更有一批更有錢的更有戰略眼光的老闆在悄悄購買生產奢侈品的公司。

是的,沒有錯,當你被阿里和騰訊競拍似的一路把所有的實體和消費終端要買光時,有的中國人在悄悄買生產奢侈品公司。

不過同樣是併購公司,由於行業的歷史、現狀以及特性的差異,奢侈品行業的併購,和其他行業並不相同,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處於市場競爭的玩家們,競爭手段無外乎就是差異化維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規模上碾壓對手、或者自殺式的價格戰等套路,而奢侈時尚珠寶這類,看似富豪出沒、明星扎堆的高大上圈子,其競爭的兇殘程度完全不亞於滴滴和美團的街頭戰,這些奢侈品品牌早已經拼完一線、二線城市、不斷下沉到三、四線甚至下鄉了。

因此,通過併購提高競爭力自然也是必走之路之一。掙錢辛苦花錢難,以筆者的觀點來看,併購對企業要求的能力更高,併購是更高維度的競爭,今天我們來聊聊奢侈品的併購。

1.外國併購中國品牌邏輯:讓它消失在消費者眼中

話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無數的冒險家從無到有,用自己的血汗錢,冒著巨大的風險,倒爺的、下海的、開工廠的,走上了一條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的路子---創業。可畢竟大家都是從吃大鍋飯的系統出來,經商創業這事都是靠著膽子走夜路摸索著(要知道在西方類似麥肯錫這類職業化的商業顧問早就民國時期就有了),而且財富積累時間短暫,面對著那些打開砸門如洪水般洶湧進來的國外大牌,他們憑藉雄厚的資本、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和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這簡直是全副武裝的正規軍碾壓扛鋤頭造反的農民。

因此,早期中國民營企業要麼淪為他們的廉價供應商、要麼只能在跨國公司暫時不想吃的低利潤市場上找機會,在低端市場和低成本上苟延殘喘,儲蓄力量,好不容易在某些外資不想玩的市場做大一點的企業,他們就開始挖人、搶客戶,或者以知識產權的名義,背後捅幾刀,不過也有打不死的小強,於是他們開始發大招--收購你,而且溢價很高地收購你。

不過他們收購的目的不是為了投資收益、也不是為了全球化的戰略佈局,而是借用該品牌積累的市場渠道、市場份額,將自己的產品輕鬆進入該市場,根本就不是用他們的優勢來做大品牌,而是雪藏它,甚至不惜裁員、肢解團隊,慢慢讓這個品牌消失在市場裡。這個不是個案,小護士、德力西、徐工、活力28、沙市日化、北冰洋汽水、樂百氏等均是活生生的案例。

類似像娃哈哈、阿里那樣,既能夠成功引入了外資,又恰如其分掌握自己的命運,畢竟是少數。

2.剛泰的邏輯:繼續做大該品牌

2017 年 8月 1日,剛泰集團收購一家意大利品牌Buccellati公司 85%股權,剛泰控股(600687.SH) 佔85%股權,剩餘的15%股權由意大利私募基金公司 Clessidra 和 Buccellati 家族各自持有 7.5%。

Buccellati擁有得天獨厚的品牌歷史和產品設計、製造優勢,在珠寶、銀器、鐘錶三大領域,都擁有獨特的產品設計理念和製作工藝技術,在歐美市場上得到眾多高淨值人群和各國皇室家族成員的青睞。

剛泰集團創始人徐建剛在接受意大利媒體 ilsole24ore 《24小時太陽報》採訪時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集團旗下標誌性品牌 Buccellati 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未來的五年中我們將投資 2億歐元以鞏固 Buccellati 品牌在現有的意大利本土、歐盟和北美市場的地位,同時將品牌推廣到包括中國、亞洲、中東和東歐在內的全新市場上。”

剛泰把這個品牌併購進來以後,所有的設計、加工都會維持在意大利製造,除了維持針對宴會級的高端珠寶之外,剛泰將利用該品牌開發適合日常佩戴的產品,並利用自身在國內的渠道、市場佔有率以及互聯網線上資源等支撐該品牌,擴大該品牌在國內的銷售和影響力。

而且,該品牌、工藝、設計,以奢侈品文化和珠寶管理經驗能給剛泰旗下其他品牌帶來更多的學習經驗。

3.復星併購邏輯:中國動力嫁接全球資源

在時尚奢侈品方面,復星很早就開始積極佈局,2013年、2014年買入意大利高級男裝品牌Caruso 35%股份、德國時尚品牌Tom Tailor 29.99%股權,手上持有都市麗人、Folli Follie、Tom Tailor、Rio等多個時尚品牌股份。

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正和島島鄰梁信軍在“2016正和島新年論壇暨新年家宴”的演講中,提到B2F(business to family),認為未來跟家庭有關的生意,現在很好做,未來更好做。從B2F角度出發去考慮,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快樂,第三是跟家庭資產配置有關的生意,其中快樂細分下來就是旅遊,時尚、娛樂還有體育等。

在2017年6月14日,復星宣佈競購俄羅斯百年珠寶品牌Fabergé 的母公司、在倫敦上市的英國礦業公司 Gemfields ,發出了2.25億英鎊的收購要約。

Gemfields是全球最大的彩色寶石生產商,旗下莫桑比克和讚比亞的兩座礦山祖母綠和紅寶石產量約佔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業務橫跨勘探、採掘及營銷。並開拓出一條世界領先的完整的從礦石到在國際市場上流通的祖母綠寶石渠道,旗下的Fabergé(法貝熱)珠寶品牌歷史悠久,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曾是俄羅斯沙皇的御用珠寶商,該品牌的蛋雕在全世界享有盛譽,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珠寶藝術品之一。

雖然最後無緣競購獲得這家世界頂級的彩色寶石公司,但在服裝方面已經於將法國曆史最悠久且現存的高級定製時裝品牌Lanvin收入囊中。

Lanvin由Jeane Lanvin於1889年創建。2001年,臺灣女商人王效蘭看好該品牌在亞洲的發展潛力,收購了該公司大部分股權。目前,Lanvin在50多個國家運營,產品系列涵蓋服飾、皮具、鞋具、配飾與香水。該品牌一直被視為經典的巴黎精緻風範代表,並譽為法國時尚界“皇冠上的明珠”。

復星國際副CFO兼復星時尚集團執行總裁程雲表示,“與Lanvin的合作為復星時尚集團注入了世界前沿的時尚元素。中國正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的主要推動力,我們相信復星能夠通過全球資源整合能力與專業實力為Lanvin賦能,同時保持該品牌保持法國及意大利製造的核心競爭力與歷史價值。”

在剛剛完成Lanvin交割不久,又向奧地利高端內衣品牌 Wolford 提出了總值 5500 萬歐元(約 4.3 億人民幣)的收購要約。

Wolford 創辦於1950年,於1995年在維也納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生產和銷售高端內衣、連體衣、女裝和配飾等,曾與 Karl Lagerfeld 和 Vivienne Westwood 等知名時裝設計師有過合作。除內衣產品外,其生產的絲襪被稱為全球最好的絲襪,很多明星如Nicole Kidman、王菲等都是該品牌的忠實粉絲,且經常出現在各大品牌的秀場中。  

以復星為代表的這類中國公司收購國外奢侈品牌,其併購的邏輯不是看中某個公司的技術、或者團隊或者某個進入市場的資質等,而是基於自身的龐大的中國市場基礎,嫁接國外優質的奢侈品牌,幫忙他們開拓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成長和人口的紅利。

4.如意併購邏輯:全產業鏈佈局生態,發展自有品牌

與復星一同有望成為引領中國時尚的巨頭企業--山東如意集團,也是通過一些列的擴張併購,陸續將外海不少優秀的奢侈品品收入囊中,逐漸建立了完整的品牌矩陣。

與以投資為導向的復星在奢侈品的戰略不同,成立於2001年的如意,以製造業起家,建立了一條從原料、紗線、染色、面料到織造、縫製生產等完整的毛紡服裝和棉紡印染產業鏈,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毛紡產業集團。集團合作的高端客戶包括國際奢侈品牌Dior、愛馬仕、Givenchy、Versace等。

在製造業利潤不斷下降的壓力下,將業務從紡織生產向國際時尚產業延伸是該公司一直在思考的重要方向,而一個國際化的奢侈品的建立顯然需要足夠長時間的積累,因此,收購是快速實現品牌的必然途徑之一。

奢侈品行業競爭背後的併購邏輯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併購以及整合之後,如意集團開始提出了一項更大膽的計劃。董事長邱亞夫稱明年10月如意將推出首個名為“如意”的高端時尚品牌,“這是外國人沒有的品牌,也是他們達不到的,是中國五千年曆史的積澱”。該品牌的英文名為皇家如意,主攻巴黎、米蘭市場。

與其他行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而形成的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產業生態不同,如意走的路線是在以自己打造成熟的製造業產業基礎上的品牌建設,能夠完整實現產業鏈的閉環賦能,又能夠有效輸出到海外,正在開創一種東方時尚產業集團擴張新模式,尤其值得業界關注和學習。

5.其他

以上所分析的幾種併購是和其他行業略有不同的併購模式,也有一些企業的併購也是出於傳統經典的併購目的,比如獲得核心的技術或者財務投資等等。

億立控股最近收購了比利時安特衛普高級鑽石品牌BLIEVF Diamond公司70%股權,比利時的這家公司擁有完善的研發團隊,先進的生產檢測設備,多年的鑽石及鑽石珠寶生產加工經驗,其自主研發的“十心一花”結構的101刻面鑽石已獲得歐盟、美國等多項專利。億立控股其目的就是想獲得該公司的鑽石切割技術,結合億立控股的管理經驗和渠道資源,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實現珠寶產業戰略投資和戰略佈局,創新和升級中國珠寶市場的消費和服務。

類似的還有如通靈珠寶,也在收購比利時王室珠寶品牌Leysen1855,也是為了獲得鑽石的切割技術。

結束語:

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2017奢侈品全球力量報告(Global Powers of Luxury Goods report)公佈了本年度的全球100大奢侈品公司排行榜。前三位是法國路威酩軒集團(LVMH)、瑞士歷峰集團和美國雅詩蘭黛集團,中國大陸只有三家珠寶,老鳳祥(13名)東方金鈺(36名)、明牌珠寶(48名)。

中國的奢侈品公司品牌力量還遠遠不夠,不過,我們透過中國的歷史背景來看,其發展速度和取得的成績是非常值得點讚的。

中國的奢侈品牌和其他行業一樣,很多都是用一代人的力量,就能夠從低端的來料加工開始做起、到發展自己的品牌,到與外資競爭市場,現在開始走出去,比如最近也有一家珠寶公司已經將實體店開到法國高級珠寶聚集地巴黎旺多姆廣場。

隨著中國的經濟和國力增強,在具有十三億人口的大消費基礎上,一帶一路又將中國的生產能力釋放出來,人民幣不斷走強並國際化背景下,中國企業的資本將會以更快的速度得到積累。

有的人說,外國人不怕中國的共產主義,而是怕中國的資本主義,無論是國外驚恐中國資本也好,還是國內人士擔心資產流失也好,中國公司不斷走出國門,進軍海外,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不可逆轉。

也許隨著中國公司不斷出海以及一路買買買,即使那些不被收購的世界品牌,在面對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自然也會投其所好,針對中國市場,加大投入力度,而那些因為對中國大搞貿易制裁而受損的部分企業,也許某一天,迫於生計也會主動戴著嫁妝,融入到中華的大家庭裡面來,最終,構建一幅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句話怎麼這麼熟悉呀,是哪位領導說的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