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直升机被击中后,成员应该如何逃生?

和风漫谈


直升机逃生的话 只有ka52有用到弹射逃生座椅 跳伞时旋翼根部的预置爆炸螺栓会炸断旋翼 随后弹射座椅弹出 但是存在缺点所以其他飞机都没有采用 1.成本高 2.增加旋翼结构复杂性 3.武装直升机大多时间在低空飞行 即使跳伞逃生可能也有限 4.ka52采用异向双旋翼无尾桨设计 普通直升机大多为传统主旋翼➕尾桨设计 失去主旋翼后机身瞬间产生力矩 座椅弹射受限 会产生未知风险 还有一种直升机采用旋翼爆破后成员座舱整体弹射的方式 机型我忘记了 但是大多数直升机是不采用主动逃生措施 一般强化座舱以增加硬着陆(摔机)存活率 例如美国阿帕奇直升机可在8m/s 的下降时将成员存活率保持在可观水平


用户8210415569376


您好,军武杂谈为您解答——选择弹射/硬着陆后,等待救援或者直接投降。


因为问题问的是直升机被击中后怎么逃生,那么就确认了这架直升机已经无法继续使用,机组成员必须马上脱离机体了。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弹射逃生,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俄罗斯的卡莫夫设计局,其研制的卡-50/52系列武装直升机上都装备有和喷气式战斗机一样的弹射逃生装置。

在飞行员气动弹射逃生装置后,预先设置在直升机主旋翼上的装置会让共轴反桨螺旋桨脱离,以防“削头”,然后接下来的流程就和喷气式战斗机上面的弹射逃生流程一样了。

如果是没有弹射逃生装置,那就要看直升机设计的抗坠/缓冲机制怎么样了。直升机的抗坠/缓冲机制一般包括直升机机体抗坠毁和机体内柔性缓冲装置,因为直升机一般作战高度很少过百米,都是“树梢高度”,所以飞行员的存活概率也还可以。

飞行员落地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是否是在本方的控制区还是敌占区,无论是在哪个控制区,都应该尽量远离双方交火的前线位置,毕竟落地的凤凰不如鸡,落地的飞行员战斗力不一定有一名普通步兵高。

如果不幸被俘虏了,你可以献上自己随身携带的金币、金表(美军有专门发放),尽可能贿赂对方,以保命为准。当然了,也有硬核一点的,比如俄罗斯飞行员,选择和对方的搜捕部队硬杠到底。


军武杂谈


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之后,要是没有空中解体的话,飞行员的逃生手段有两个,跳伞和自旋机动迫降。第一种也是看起来最靠谱的一种,跳伞。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跳伞,直升机也能跳伞。不过目前世界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俄罗斯。为了提升直升机飞行员的战场生存率,俄罗斯专门开发了一套用于直升机飞行员的弹射座椅救生系统,即K-37弹射座椅救生系统。


俄罗斯的弹射座椅救生系统性能世界闻名,其设计思路和西方国家不同,俄罗斯的弹射座椅救生系统设计思路是将弹射座椅作为一个独立的飞行器,极高的设计要求给俄罗斯弹射座椅救生系统带来了极出色的性能。目前俄罗斯的固定翼战斗机标配的是K-36D弹射座椅救生系统,这款弹射座椅通过数据连接飞行系统,可以根据弹射时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自动选择开伞滞后时间,能够在任何速度和高度下弹射保证飞行员的安全。

而K-37弹射座椅救生系统是俄罗斯为直升机单独开发的一套特殊的弹射座椅救生系统,不过并没有大使用,仅仅安装在卡-50和卡-52两款直升机上,可以保证飞行员在速度350km/h,高度6000米的时候弹射,并安全落地。当战机在空中被击中的时候,飞行员需要先自动旋翼根部的爆炸螺栓,共轴的六片旋翼会迅速被炸开,仿制刮伤飞行员。然后座舱盖脱离,弹射座椅火箭点火离开机舱,最后打开降落伞,飞行员成功落地获救。这套系统的成功,让直升机飞行员的战场生存率大大提升,只不过不知为何没能得到大规模推广。
第二种逃生方式即自旋机动迫降。自旋机动迫降一般在直升机发动机已经停车之后使用,如果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之后,直升机还能继续工作的话,还能产生升力可以采取常规迫降的方式落地。但是如果被击中后发动机停车,这个时候旋翼已经停止工作,在直升机下落过程中,飞行员可以通过提放总矩杆来调节旋翼的角度,从而调节下落过程中空气推动旋翼旋转带来的升力。其最关键的位置是落地前一刻,必须抓住时机,让旋翼产生升力,缓冲落地的冲击。这种逃生方式除了需要直升机飞行员有着出色的驾驶技术之外,还需要直升机本身的抗坠毁设计。现代直升机,特别是武装直升机在作战时飞行高度较低,而且现在攻击武装直升机的手段越来越多样,武装直升机在进行超低空突防的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威胁。所以各国在设计武装直升机之初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给武装直升机的关键部位安装上了装甲,特殊部位使用高性能材料来抵抗防空武器的攻击。现代武装直升机大多采用了复合装甲,可以抵抗普通.50口径的高射机枪,甚至是20毫米机炮的直接射击。
除了防护措施,直升机的起落架也经过了特殊处理,有的安装了崩溃结构或者是液压结构,可以缓冲掉一部分直升机在迫降冲地时的冲击力。其实,现代直升机的迫降成功率相当可观,很多人可能以为要是直升机在高空被击中,或者遇到空中停车事故的时候基本上飞行员没有生还的可能。其实并不,直升机发动机停车之后,下降的过程中旋翼就像一把降落伞,只要操作得当,选择合适的迫降场地,相对来说飞行员存活率其实还挺大的。


赤焰哒哒哒


直升机是一种旋翼飞行器,与固定翼飞机相比,能够垂直起降是其突出优势,但也存在振动和噪声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等先天缺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直升机飞行通常处在低空、超低空空域,这个区域气流多变、空域状况复杂,极易导致直升机飞行事故。因此,直升机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据统计,直升机发生紧急事故或被击中的情况,多发生在 400~500米高度以上,速度约55m/s,而且一旦发生了事故,直升机基本就将失去控制并坠毁。如何保障直升机成员飞行安全,确保直升机受损后乘员安全逃生,一直是军用直升机设计的重点。在长期的战场实践中,军用直升机逐步进化出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和救生离机装备。

直升机救生途径主要包括成员机内防护救生、应急离机救生和离机后救生。

(一)乘员机内防护救生

一是直升机抗坠毁吸能设计。

指直升机成员在直升机发生事故或受损时,通过直升机自身实施防护救生的一种措施。当前比较成熟的方案是“抗坠毁吸能方案”。采用这种方案,能够依靠直升机吸能起落架和耐坠毁吸能座椅,吸收一部分坠机产生的巨大冲击,减少对乘员的冲击损伤,达到保障成员安全的目的。

美国的AH-64阿帕奇、UH-60黑鹰直升机具备较强的抗坠毁能力,从20米高度坠地时,其乘员有95%的生还率。中国的武直-10、武直-19综合采用了机体抗坠毁设计技术、座椅吸能技术、吸能抗振起落架技术的军用直升机,抗坠毁能力也较强。

但是,这种技术通过起落架 、机身 、座椅的耐坠吸震能力,仍是被动挨摔的救生方式,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难以充分保障更高高度、更快速度时的乘员安全。

二是直升机成员防护和生命保障装备。

通常包括救生防弹背心、座椅、保护头盔、防化面罩、供氧系统、人体约束气囊、充气救生船、组合救生包以及氧气系统等;有的还加装水上应急救生漂浮系统。这些装备用于提供乘员离机期间,以及离机后在空中、地面、水面的防护和生命支持。

(二)乘员应急离机救生

乘员应急离机救生是在发生事故时,乘员乘特有的航空救生装备脱离直升机安全着陆,保障其生命安全的救生途径。

一是弹射离机乘员救生方案。

固定翼飞机的弹射救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将该技术应用到直升机上,是苏/俄的一项创举。这种技术在俄罗斯50、卡52得到了实际应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直升机乘员救生系统。

通常,固定翼飞机飞行员的弹射逃生过程是:炸掉或抛掉座舱盖—火箭弹射座椅将飞行员垂直弹离座舱—人椅分离—张开降落伞—着陆~

由于直升机机体上部有巨大的旋翼,高速旋转的旋翼,给弹射救生带来了重大障碍;直升机飞行高度低,向下弹射简直就是加速撞向地面。因此,直升机飞行员弹射逃生时,必须首先将旋翼炸离直升机,然后抛掉座舱盖。

当卡50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时,飞行员只需拉动应急手柄,直升机的旋翼、舱盖就会被依次炸离直升机;然后,火箭弹射座椅的第一级弹射装置和第二级牵引火箭,就会按时序启动,将飞行员从座舱中弹出;再然后,人椅分离,降落伞打开,安全降落地面。

二是火箭牵引离机乘员救生方案。

与火箭弹射座椅救生技术的原理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火箭弹射座椅救生技术逃生时,直升机乘员是被束缚在座椅上,与座椅一起从直升机上脱离的;而采用火箭牵引救生技术逃生时,仅直升机乘员被火箭单独带离直升机。

火箭牵引技术救生时,火箭先从直升机座舱射出,然后通过绳索将直升机乘员拉离机舱。乘员远离直升机旋翼后,才打开降落伞。火箭牵引速度快,可以将乘员带离螺旋桨等危险区域,大大提高了乘员安全性。其救生的成功率达90% 以上。

三是整体救生舱乘员救生方案。

根据这种方案,将直升机的乘员舱当作救生舱,设计成直升机上的一个模块化部件。直升机在空中被击中时,利用爆炸螺栓、微型爆炸索等快速切断机体结构技术,先将直升机的旋翼、发动机及多余的机身部分切掉,让救生舱作为一个整体从直升机上分离。然后,救生舱释放降落伞缓缓降落。

美国在UH-21等直升机上,验证了整体救生舱技术的可行性。据分析,该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乘员离机后的生存救生

指直升机乘员在脱离遇险的直升机后,需要熟练应用携带的通讯、救生、防护、医疗、生命支持等设备,在躲避敌方的搜索抓捕的同时,尽快与己方搜救人员联络,并最终安全脱离敌方控制区。

美军依靠强大的军事技术优势,建立了较强的战场搜救和救援系统,通过单兵电台、无线电信标、生存人员探测器、无人机等方式,快速搜寻飞机乘员,并组织战场救援。

美国空军伞降救援队(简称PJ),负责战时坠毁飞机的飞行员搜索救援任务,救援人员既要具有很高的医疗护理能力,又具备特种部队队员的过硬素质,在战场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欢迎点评交流!


军备解码


第一种情况,如果关键部位没受损,例如桨毂、尾桨、燃油、发动机等,那就该去哪去哪;如果情况严重,但还没有完全失控,就坚持飞往安全地点降落。

第二种情况,飞机已经完全失控,对于绝大多数直升机而言,那就抓紧身边一切物体,听天由命吧……现代直升机的起落架、机身和座椅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抗冲撞设计,考验人品的时刻到了。

第三种,如果你有幸上了毛子的直升机,又恰好是个卡50之类的,emmm,恭喜你,找个机会尝试弹射吧,虽然这玩意儿可靠性和弹射效果据说也不佳,但是总比听天由命好啊。


深蓝防务


四个字总结:听天由命,一般都是靠机型的结构设计来硬抗,毕竟由于上面旋翼的设计,要是弹射恐怕就直接大切八块了。对于这种机型的逃生问题,各国其实都有深入的研究,前面提到的弹射其实是有人做出来过,这就是俄制的一票武直逃生方案——炸掉旋翼弹射。这种过于暴力的方案的确是有效的解决了弹射和旋翼之间的矛盾,但是就有个更尴尬的问题产生了,直升机这一类飞行器的运行高度很低,尤其是武装类的,这就导致弹射出去之后是够能够顺利降落都是一回事,同时,炸掉旋翼后机身的翻滚更加不可控,这在实战中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这套系统目前俄方应用的也不多。

此外,直升机驾驶员的水上救生系统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动抛放救生船 系 统, 即在直升机外部安装能在10秒内自动展开, 用于人员漂浮/营救为目的的救生船抛放系统。当救生船贮藏舱的水传感器被水浸没, 且旋翼转速不到1%时救生船便自动展开充气。 乘员也可按驾驭舱的启动按钮来展开救生船。另一种是漂浮稳定系统, 能保持飞机着水后的稳定, 延迟或防止飞机下沉。 该系统有2个或4个浮囊, 能自动或手动启动进行充气, 充气时间小于10秒。 另外, 乘员均配有救生衣和抗浸防寒服。

而对于美方,虽然经历了前期与俄方一样的各种不靠谱方案的研制,但是最后美方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在直升机上搞各种主动逃生装置还不如多祈祷几回来的靠谱一些,换言之,依托直升机本身的结构设计,实现良好的抗坠毁性能,在坠毁时最大程度的保持结构完整以保护机载成员的安全,这才是最可靠的方案。

美方的这种理念得到了实际环境中的多次证实,无论是最新的鱼鹰,还是美方的中坚S60/MH60,在多次的事故中依靠良好的结构设计保证了成员的安全。这种方案也逐渐的被各方所接受,成为一种通行的标准,其逃生装置的主要集中在成员的快速撤离,防止成员被二次伤害。这些成果,都是在直升机近60年的发展中,用无数事故和鲜血得出的惨痛教训所积攒而来,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再严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战的考验,才能够证明他的价值。


小鹰说科技


简单的来说,目前在直升机上运用的主要有两种逃生手段,一是抗坠毁设计,二是跳伞逃生。

直升机的抗坠毁设计是最早出现的逃生手段,由于直升机活动的区域多为低空、低速区间,对于早期的弹射座椅而言,其救生成功率本来就不高,再加上直升机头顶上的那个大电扇一样的旋翼,弹出去以后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那么把人打成几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早期的直升机救生设计主要包括了两块内容,一是防坠毁,二是抗坠毁。

简单的来说,目前在直升机上运用的主要有两种逃生手段,一是抗坠毁设计,二是跳伞逃生。

直升机的抗坠毁设计是最早出现的逃生手段,由于直升机活动的区域多为低空、低速区间,对于早期的弹射座椅而言,其救生成功率本来就不高,再加上直升机头顶上的那个大电扇一样的旋翼,弹出去以后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那么把人打成几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早期的直升机救生设计主要包括了两块内容,一是防坠毁,二是抗坠毁。防坠毁的要义是通过对于直升机某些部位与部件的加强,提高机体强度,增加系统冗余度,保证直升机在敌火袭击下能够不伤到要害,不被轻易击落。诸如现代的武装直升机机体都可以抗击12.7毫米机枪弹乃至20毫米小口径机关炮的打击;而抗坠毁的要义则是直升机在遭遇敌火袭击、坠毁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特殊的设计确保成员的安全,保证掉下来也不会砸死人。主要的设计途径跟汽车的防撞设计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机体内设置某些用于吸能的溃缩结构、使用抗坠毁座椅等等手段,确保在以一定的下降率区间(比如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就标称可以保证在每秒20米的下降率)坠地时飞行员生还概率达到既定标准。

但是,直升机抗坠毁设计再怎么设计,核心思路还是让飞行员连人带飞机直接砸在地上,这种设计不仅会给飞行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相当一部分复杂情况下(诸如空中解体)无法保证救生成功,即便是真的落在地上,也往往会导致飞行员脊椎骨折高位截瘫。因此,有个别型号的直升机还是在努力发展同战斗机类似的弹射救生系统。最典型的是俄军的卡-52型武装直升机,它的救生设置就是飞行员拉动弹射手柄后爆炸螺栓立即启动,先炸掉桨叶与桨毂清出逃生通道,再把飞行员弹出飞机。不过,由于这一设计目前复杂程度依然很高,并没有被大多数直升机设计师接受,现役的绝大部分直升机依然在沿用成熟的抗坠毁设计理念。

防坠毁的要义是通过对于直升机某些部位与部件的加强,提高机体强度,增加系统冗余度,保证直升机在敌火袭击下能够不伤到要害,不被轻易击落。诸如现代的武装直升机机体都可以抗击12.7毫米机枪弹乃至20毫米小口径机关炮的打击;而抗坠毁的要义则是直升机在遭遇敌火袭击、坠毁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特殊的设计确保成员的安全,保证掉下来也不会砸死人。主要的设计途径跟汽车的防撞设计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机体内设置某些用于吸能的溃缩结构、使用抗坠毁座椅等等手段,确保在以一定的下降率区间(比如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就标称可以保证在每秒20米的下降率)坠地时飞行员生还概率达到既定标准。

但是,直升机抗坠毁设计再怎么设计,核心思路还是让飞行员连人带飞机直接砸在地上,这种设计不仅会给飞行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相当一部分复杂情况下(诸如空中解体)无法保证救生成功,即便是真的落在地上,也往往会导致飞行员脊椎骨折高位截瘫。因此,有个别型号的直升机还是在努力发展同战斗机类似的弹射救生系统。最典型的是俄军的卡-52型武装直升机,它的救生设置就是飞行员拉动弹射手柄后爆炸螺栓立即启动,先炸掉桨叶与桨毂清出逃生通道,再把飞行员弹出飞机。不过,由于这一设计目前复杂程度依然很高,并没有被大多数直升机设计师接受,现役的绝大部分直升机依然在沿用成熟的抗坠毁设计理念。


军武次位面


除了俄罗斯的卡-50和卡-52之外,目前的军用直升机都不具备主动弹射逃生手段,只能依靠被动逃生手段。

要实现被动逃生,直升机首先要做到耐打击。

以UH-60黑鹰直升机为例,该机在关键部位安装了装甲,此外旋翼和尾桨叶片都能承受23毫米炮弹的直接射击而不影响功能。每片旋翼桨叶由钛合金翼梁、玻纤蒙皮、蜂窝芯、前缘镍磨损护套组成,尾桨由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造的。该机安装两台通用电气T700-GE-700涡轴发动机,在滑油全部漏光后,发动机还能运行半小时,让直升机返回基地。

以米-28武装直升机为例,该的驾驶舱和发动机舱安装了350千克的装甲,座舱部位使用了钛合金和陶瓷装甲,以及防弹平板玻璃,可承受7.62毫米/12.7毫米口径子弹的直接射击或20mm炮弹的破片袭击。座舱正面玻璃厚50毫米,侧窗玻璃厚35毫米。

所以军用直升机在遭遇敌火射击时,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够继续飞行,安全返回基地。

其次要做到坠而不毁。

遭遇打击后发动机失去动力,实在无法维持飞行时,直升机可以进入自旋降落。也就是让旋翼进入风车状态旋转,飞行员操纵直升机进入俯冲,依靠调节旋翼叶片桨距来维持旋翼旋转动能,从而获得升力,最后在低空拉平直至触地。虽然自旋降落的下降速度高于正常降落,可能因拉平不当导致硬着陆折断起落架,但也比直接坠毁来的好。

但自旋降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飞行高度较高,飞行员才有足够时间在俯冲中把势能转化为旋翼旋转的动能,最终安全降落。

如果直升机是在低空飞行,那就只能依靠直升机的耐坠毁设计了。

美国陆军在上世纪70年代公布了《轻型固定翼及旋翼飞机救生性标准》以及《抗坠毁非弹射座椅系统军用规范》,确定了美制军用直升机的耐坠毁规范,那就是以12.8米/秒的速度垂直坠落时,保证乘员有95%的存活概率。

还是以UH-60为例,该机配备了后三点式固定起落架,具有重型减震器,在坠毁时可吸收近60%的冲击能量。其次该机采用半硬壳式轻合金抗坠毁结构,4条纵向龙骨架和4个主要受力框连接在一起,下方填充蜂窝材料,在坠毁时通过机身结构变形进一步吸能。最后,该机的耐坠毁座椅由装甲椅盆、能量吸收器、坐垫、约束系统组成,进一步吸收能量。

当然,这种耐坠毁设计虽然先进,但是下坠速度超过设计极限时,仍会发生机毁人亡的惨剧。


新防务观察


对于大多数直升机而言,一旦被导弹击中 那就只能求神拜佛,祈祷尾翼和主旋翼没有出问题,,其他地方被打的还能勉强降落下去,这俩地方但凡出现的问题,要么变身秤砣,要么变陀螺,而且直升机飞行高度普遍比较低,一般也就一两百米左右,在这个高度上等你反应过来了,飞机已经拍地上了。


所以,直升机的预防措施,也就是,加强主翼及尾翼强度,加强起落架强度,采用抗坠毁起落架(说白了加强强度祈祷不会成为废铜烂铁。

至于你说跳伞,哦,不别想了那不可能。

你要明白,直升机的主旋翼就在脑门上,用力往上一跳,那下的就是饺子馅儿了。

也就是说,想要跳转的话需要减小动作幅度,尽可能轻柔的跳下去,但是在这里这也就是要求,在直升机坠落的时候必须保证机体的稳定性以及直升机没有直接往下掉,这不就是矛盾的吗?所以说还不如把安全带绑上祈祷一下呢。

当然了,也不是直接化成秤砣掉下去,多少还要挣扎一下,飞行员可以通过调整直升机主旋翼的角度来调整直升机姿态,比如说在坠毁以前赶紧向上爬一下,稍微缓冲那么一下下,然后咣当

当然的毛子比较轴,俄罗斯的卡50卡52直升机他表示我先把旋翼给炸了,然后我上弹射座椅不就得了吗?

不过即便如此,实际上也没什么卵用。毕竟直升机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飞行高度那是真的低,撑死了一公里高度那就顶了天了,如果要执行反坦克任务的话,那就是一树之高,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这种直升机飞行员弹射模式并未被推广的原因,而且区区10米,加强加强度的,这点高度不是个问题

(说到嘴里还可以顺便聊两句倾转翼飞机的优势,首先倾转翼飞机通常就是平直翼布局,也就是说它是极好的,滑翔机布局,所以说,在最后的时候起码可以挣扎一下。


啸鹰评


直升机被击中了,如果只是一些地面的轻武器子弹,那么其实并没有什么危险,因为目前主流的运输和武装直升机在关键位置都进行强化结构设计并加装了附加装甲,如果被这些武器击中,发射火箭弹或者机炮把他们消灭就是了,完全不需要逃生。


但是如果被防空导弹或者大口径防空高射炮打中的话,那直升机就很可能会发生坠毁了,这时候就得想办法逃命了,不过目前直升机的逃命方式其实主要只有一种,那就是迫降,然后看人品死不死。一般来说,直升机因为飞行高度较低,速度也比较慢,即使迫降失败也不至于像固定翼飞机一样摔的粉身碎骨。

(直升机自旋迫降,下降时因为桨叶旋转产生升力,可以减小坠毁冲击力)

而且像美军“阿帕奇”之类的武装直升机,其机体部件都用的是加固件并且还使用了缓冲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直升机极速坠地后能够缓冲大量能量。而且专门的防坠毁座舱、飞行员座椅以及安全油箱也能够基本保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只要直升机不是从太高的地方摔下来,或者遭遇了太强大的导弹攻击,基本上迫降的成功率能够达到50%以上,人员存活率也在60%以上,像固定翼飞机坠毁无人生还的事情在直升机上基本不会发生。



当然了,在粗犷的俄罗斯其实还存在一个独门绝技,那就是直升机弹射逃生技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直升机弹射逃生无异于自杀,因为人飞出去直接会被螺旋桨切成肉末,而俄罗斯人则相对简单粗暴的直接采取在螺旋桨上安装爆炸螺栓,弹射时将螺旋桨炸飞然后再弹射的方式,这就解决了直升机弹射最大的后顾之忧。目前直升机弹射座椅因为技术上不是非常成熟,只装备了卡52短吻鳄这一型武直,成功率到底如何,还有待实战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