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峰院士:荷电再生技术焕发口罩“新生”

仪器信息网讯 面对口罩紧缺的情况,如何重复利用手中的口罩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口罩过滤的原理主要是利用静电吸附以及纤维排列后对超细颗粒和飞沫的阻隔,口罩中间的荷电层对于携带病毒细菌等微粒或飞沫防护起到重要作用。口罩使用过程中,因细菌病毒在静电层的沉积以及哈气(水汽)等导致荷电层静电的消除,都会损伤其过滤效果,甚至失效。重复使用口罩需要解决两点问题:

  一是如何杀死或者去除沉积到口罩上的新冠病毒等病毒细菌;

  二是如何为中间静电层补充静电,如何在不破坏口罩材料及微观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将外界电荷转移至中层无纺布。

  2月,陈建峰院士团队应对应急时期口罩重复使用的问题,提出开展“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研究。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采用便携式静电发生器(如家用电器)对普通一次性医用平面无纺布口罩进行二次荷电处理,使其再生静电效应而达到可重复使用的现象,由此提出并形成了“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的技术方法及其导则。首先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口罩置于56度以上热水泡30分钟消毒处理(参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随后采用电吹风机、电风扇、电子点火器等对“失效”的口罩进行吹干荷电处理,证实口罩可重新荷电而再生静电效应。

陈建峰院士:荷电再生技术焕发口罩“新生”

  在北京化工大学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团队研究人员利用学校实验室设备资源搭建口罩过滤性能检测系统,积极开展荷电再生技术方案优化及效果的科学验证。对4类广泛使用的普通口罩(一次性防尘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国外进口KF94口罩),进行了荷电再生重复使用实验研究。

  再生口罩样品,经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检测,结果表明:

  3类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国外进口KF94口罩)再生后,口罩重要指标(0.1微米微粒过滤效率,即阻隔率)与新口罩相当(衰减约0.5-1.5%);

  一次性防尘口罩再生后,其过滤效率较新口罩提升50%;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荷电再生循环10次后,其过滤效率与新口罩相当(衰减约0.5%)。

  这表明:当前疫情应急时期,口罩重复使用是可行的,可缓解当前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且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近日,“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

  口罩再生重复使用操作过程

  1. 热水灭毒:将用过的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口罩置于大于 56 ℃热水中浸泡 30 分钟(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56 ℃ 30 分钟可有效灭活病毒),灭活新冠病毒,水 洗去尘埃。水洗后将口罩挂干或晾干。【通常沸水与室温水(按 20 ℃计)1:1 体积比混合 后约为 60 ℃,为提高灭毒杀菌效果,可适当提高沸水比例。注意:热水浸泡灭毒和水洗 过程中不要揉搓口罩,以免破坏其微观结构;最好一人一锅热水泡,以免交叉污染】

  2. 荷电再生:将挂干/晾干后的口罩平放在干燥、绝缘材质表面,用电吹风机吹风 10-20 分钟, 出风口与口罩距离约 10 厘米(注意吹风机出口温度,不要太高温度以防止烫坏口罩纤维,可仿照洗发后吹干头发的过程)。或者,用普通电风扇吹口罩约 20 分钟,距离约 5 厘米。或用普通家用电子点火器等静电发生器对口罩进行全面覆盖的“电击”,使口罩重新荷电。

  3. 纸屑检验:在绝缘桌面上洒一些干燥的碎纸屑,将荷电再生后的口罩外层接近碎纸屑,距离大于 1 毫米但并未直接接触时,可观察到口罩对碎纸屑的静电吸附现象,则表明口罩荷 电量足够,可以重复使用。【如静电吸附现象不明显,则延长第二步荷电再生的处理时间,再次通过“纸屑吸附”检验再生口罩荷电情况,至荷电量足够,可以重复使用。】

  本导则提出的方法,适用于较低风险暴露人员个人参照使用,不建议推荐用于已患病者、 医护人员及实验人员等。本导则仅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应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