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小孩陪養成博士的父母,是怎麼樣的?

15895281408


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沒有高聲的說教,沒有嚴厲的呵斥,沒有沒完沒了的指責,有的是微笑,是尊重,是肯定,是放手,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讓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注重為孩子營造溫暖溫馨的家庭氛圍。在這個小家中,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訴孩子“百善孝為先”,“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孝敬長輩、感恩父母、關心他人、勤儉節約、文明懂禮。

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可見,從童年時期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進入青春期,更容易出現叛逆,很多父母不願意聽孩子的想法,也不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孩子包辦了很多事,活生生地把孩子渴望自由的翅膀折斷。所以,我們從孩子的童年期開始,就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長處,不能拿自己的孩子短處跟別人的孩子的長處比,要尊重孩子們之間存在的差異,尊重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興趣,尊重他們的奇思妙想。我們不能因為小牛頓口吃而歧視他,因為小愛因斯坦做的凳子蹩腳而蔑視他,也不能因為小卡梅倫學習成績全班倒數第一而嘲笑他。我們要尊重和善待每個孩子獨特的生命,使獨特的生命,變得有理想、有信念、有毅力、有追求。

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懂得肯定孩子。心理學中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暗示是一個人夢想成真的基石。期待、讚美和信任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改變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讚揚是積極的心理強化行為,批評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強化行為,過多的批評和指責會給孩子貼上一個否定的標籤,產生焦慮和自卑,消極地面對學習和生活。我們要學習愛迪生的母親,多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肯定能想到辦法”、“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做好”,相信一定會照亮孩子未來成長的道路。

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懂得放手。朋友的孩子上二年級,和同學們到去參加研學旅,朋友為孩子準備了豐富的午餐,其中就有營養豐富的雞蛋。一天的活動結束回到家,雞蛋還原樣躺在包裡。朋友問孩子為什麼不吃,孩子說不會剝雞蛋,把朋友弄得簡直哭笑不得,類似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我們對孩子缺乏信任,不給他們鍛鍊的機會,為他們做好一切,以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幸福,殊不知,我們把孩子成長的權利自私地剝奪了。因此,只有放手,才能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童年時期,充滿強烈的參與願望,這是孩子尋求獨立的重要過程。我們應抓住每個機會,鼓勵孩子,信任孩子,讓他放手去做,培養他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

一位兒童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你怎樣引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父母,我們所擔負的第一責任就是培養好自己的孩子,用心經營教育過程,相信必定能收穫孩子成功的快樂。

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是否對您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參與討論。如果大家對我的回答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閱讀關於家庭教育更多的精彩內容。


陌上丹語


答:能把小孩培養成博士的父母一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以我出生在豫魯交界處一個偏遠農村的博士朋友例,說說他的父母。

一,父母農民,兩位都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那種。但是夫妻關係和睦,朋友說,從他記事起,父母從來沒有打過架,大聲吵都沒有幾回。只要父親下地幹活,母親做的好吃的飯菜就算放涼也要等父親來了一起吃。

二、父母沒有酗酒、賭博行為。父親從來不喝酒,也從來不打牌,不賭博,更是要求孩子不能去這些場所。這些行為,在農村很難得!

三、其父母非常勤勞,是遠近聞名的勤勤人。父親一年四季在工地打工,母親在家照顧孩子。父親打工回來後,不捨得休息,跟著村裡的蓋房隊去蓋房掙錢。

四、重視孩子的學習。朋友說,從上學開始,地理的農活從來沒有幹過。兄妹之間打架,父母基本不管,但是要是有撕書行為,必須捱打!上學發了新書,父母都會用牛皮紙給書包上封皮,要是在學校撕書疊三角、四角的話,回來後捱打加捱餓!朋友小時候為此沒少捱餓和捱打!

最後他們家三個孩子,只有朋友上了博士,另外兩個孩子在家務農!

結論:把孩子培養成博士和沒有培養成博士的父母,對子女都給予了重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孩子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沒有上博士的理想和追求。總之一句話,能不能上博士,少不了父母的教育,但是主要還是看自己。


碧海旁的黑馬


我兒子博士畢業十年了,在研究所工作也十年了,現在巳是正高研究員了。從小父母根本就沒有想過他讀博,他考上一電子類全國重點大學,本意想讓他到電信部門,本科就行了。他本科階段取得了保研,找導師時導師硬讓他讀直博,考慮一個星期才答應。讀博有利有弊,一是早工作,工齡長,退休金高,二是早三年畢業,按當年房價漲勢,遲三四年工作吃亐了近百萬。其實,讀博現在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也不是十分聰明的人才能讀,不刻意追求,適應社會,舒適過日子就行。


華民民


我們夫妻都是農民,兩個女兒,老大本科西南財經大學,然後保送上海財經大學碩博連讀、對孩子的教育以引導鼓勵為主,小學一年級因抄寫同學作業被我狠揍了一頓、該愛就愛該嚴就嚴,從來沒有報過班什麼的,從初中開始學習成績特別突出,高中考上了鄭州一高中的宏志班、高考理科超一本線70分上了大學,大學成績也不錯,英語六級超過幾十分、獲得省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後參加北大保研夏令營筆試過面試沒過,參加上海財經大學保研夏令營被錄,碩博連讀,碩士學業成績全學院第一,獲得獲得國家獎學金。現在博一,第一次發論文被刷。聽說博士畢業很難,願女兒努力💪好運。老二高考倒計時、也期待大家的祝福!


四老韓


嘿嘿!我女兒現在已是985名校的準博士!她是江蘇科技大學推免研究生,直博天津大學!女兒從小到大我帶的時候比較多!我最大體會孩子不僅僅是學習優秀,還要綜合能力和實力!我帶孩子到大海游泳鍛鍊身體時較早,身體健康,學習精力充沛!孩子13歲海上救人,各種榮譽很多,但沒有驕傲繼續肯坐冷板凳努力學習。上大學時更加努力拼搏,社會突踐活動出色,最終以全學院前三名突現直博!當家長幫助孩子不同階段轉折挺關鍵,大三時她參加國家省市學校各種技能大賽時"後勤保障″很重要!


參戰立功老兵霍建國


我很普通的一個人,小孩子博士一年級。其實從小到大都沒有管過她,她自己都說是個放養的孩子。也許正因為這樣,養成了她自律,堅強,上進,脆弱的性格。這或許就是能讀到天大博士的原因。也正因為這樣,很少與我溝通,沒辦法,長大了,別煩她。我是一個打工的。


博士爸爸


能把孩子培養成博士的父母是怎樣的?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但是能培養出優秀孩子的家庭都有共性,就好比,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各自不一的道理一樣。

因為我一直生活在大學家屬院,見證過無數個博士生的誕生,仔細觀察,總結出來有幾下共性:原生態家庭和睦,多鼓勵代替少抱怨,認識早教的重要性,生活有規律,注意情商的培養,多引導少干涉,廣泛閱讀等。

1. 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幸福快樂成長的第一要素

夫妻和睦,會讓孩子感到家庭的溫暖,,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日後性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2 . 不抱怨不責罵,積極鼓勵,保持孩子對成功的信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有一個理念:“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任何人都萬萬不可被自己的父母歧視,孩子自信的力量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3. 能抓緊早教時機,人剛出生,大腦智力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但早期的教育尤其重要,早期教育不是拔苗助長,是因為孩子的大腦在先期需要得到好的知識營養,也是在給孩子塑造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開始,早點讓孩子接觸到優質教育,會給孩子鋪墊好走的路線。

4. 注意從小培養好生活習慣

早睡早起,鍛鍊整理自己物品的能力,養成清潔整齊的習慣,生活不亂,學習也不會亂。

5. 刻意培養情商,教會孩子懂禮貌,尊重他人,懂禮儀的孩子不會學壞。大禮是在小禮基礎上形成的,禮貌待人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的習慣。

6.善於多引導少干涉,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叛逆,總是與父母的意願揹著走,與其拳打腳踢,不如讓他去試錯,當然前提是在他試錯得到時候,不要放鬆警惕。

7.注重培養孩子廣泛閱讀的興趣。愛看書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差,知識是相通的,讀書多了,碰到大千世界問題自然容易融會貫通,也會從書中學到辨別是非的能力。

李嘉誠先生有句話說:

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家庭教育上的失敗。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上天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賦予了父母,能把孩子培養成博士的父母一定是身體力行,找對方法並多付出的父母。


芬芳滿甸


各行各業的家庭,都有可能出博士,這不能安家庭出身來衡量評論。

簡單的說:

一是孩子有良好的家風薰陶

二是孩子自身有良好的天賦

安哲理講:成功是因為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積累!

如果總結什麼樣的家庭能出人才?大凡離不開一下幾點:

父母任勞任怨,勤儉持家,忠厚仁慈,尊師重教,志存高遠的孩子。

父母任勞任怨本身就是最好的說教方式,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般都能吃苦!

勤儉持家的孩子不會攀比享受,能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忠厚仁慈家庭的孩子懂得忍讓,就不會和同學爭吵,不爭吵的孩子就不會有大的麻煩!沒有麻煩就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不受外界的干擾的孩子就能安心學習。

尊師重教的孩子,我想運氣肯定不會差。

試想一個整天把心思用在攀比享受,和身處外界困擾的孩子,以及連老師的話都不聽,又吃不了苦的孩子……怎麼能安心學習,怎麼能有好成績?

只有把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且志存高遠的孩子,才會有勇氣讀到博士學位。



野鶴7640558165039


想多了,讀博士跟家長沒多大關係,讀博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情。

最聰明最優秀的學生,不會讀博的,往往是比較有韌勁的學生,會讀到最後。

至於誰能讀博,跟性格有關,耐得住寂寞,做的了板凳,跟機遇有關,遇到激發讀博信念的人和事,如果說和家長有什麼關係,那就是支持,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


人正心安2020


我認識很多博士的父母,他們中有教師,有醫生,有農民,有工人,有企業家……父母的教育層次落差很大大。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在基礎教育階段,比如幫孩子報培訓班、上好一點的學校什麼的。孩子上了大學,尤其讀了研究生後,父母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讀博的孩子(早已不是孩子了但姑且這麼稱呼吧),完全是自己願望的選擇和能力的勝任。

但這並不意味著,除了前面說的幾點外,父母對孩子在教育方面就沒什麼作為。

能夠考上博士的孩子,一般都具備出眾的智力、紮實的基礎知識、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大學後的孩子學習上雖然不再依助於父母,但“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氛圍的薰陶。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教師。首先,孩子的智商就受之於父母。經過中考高考考研考博數輪殘酷而嚴格的淘汰,我們不得不說,沒有一定的智商是混不進博士隊伍的。

其次,孩子小時候對學習的興趣和習慣,需要父母來啟迪。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大的源動力。但學習興趣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父母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一定的耐心去培育。還有,孩子小時候,如果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就會自覺地抗干擾抵誘惑,能獨立完成學習。這個習慣,能讓孩子受益一輩子。

第三,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信心和承受挫折的勇氣。家長某些方面的言行會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孩子品性,甚至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或阻力,這需要他有良好心態去應對。成長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受到打擊不動搖不退縮的意志,有時候就來自家長。

所以,如果說博士的家長怎麼樣,我想主要是上述三個方面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