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在新华书店的柜台上,在各大图书展览会上,梁实秋的文学作品都被摆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上,数量之多实在是超乎你的想象,尤其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及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从中可以看出喜欢梁实秋作品的人不乏其人,似乎喜欢散文的人不能不读梁实秋,而喜欢莎士比亚的人也不能不读梁实秋的译文,那么,梁实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

其实我们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认识他了,他就是鲁迅笔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只是我们对他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浮浅,由于受鲁迅这篇文章的影响,我们曾始终认为梁实秋是一个“坏文人”,这是先入为主的结果,并不是自己阅读梁实秋作品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梁实秋与鲁迅之间的论争,似乎只是文人之间的“互怼”和“笔战”而已。

鲁迅主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梁实秋则强调文学的人性,彼此只是观点不同罢了,当年与梁实秋笔战的文人很多,并不是只有鲁迅自己,鲁迅比梁实秋年长22岁,他们之间完全是隔代人的隔空笔战,而我们也不能以简单的“二元论”,论之他们之间究竟孰是孰非。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鲁迅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以字名世,浙江杭县人,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充满书香之气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梁芝山曾官至四品,父亲梁咸熙则是秀才出身,曾入京师同文馆英文班学习英文,是清政府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外语人才,因此思想开放而前卫,梁实秋在11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由于幼年就表现出天资聪颖,因此父亲允许其进入自己的书房“饱蠹楼”博览群书,并经常带儿子到“厚德福饭庄”品尝美食,因此其一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梁实秋的启蒙教育始于“梁家大宅门”附近的五福学堂和家设私塾,开始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但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代,私塾已经逐渐被学堂所取代,梁实秋很快就被父亲送入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就读,这是晚清重臣端方创办的一所贵族性质的学堂,学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但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陶氏学堂也办不下去了,梁实秋又转到公立第三小学堂就读,这是一所在时代风潮下诞生的新式学堂,除了学习传统的国文课,还要学习英文、算学、绘画等现代课程。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陶氏私立两等小学堂旧址

在梁咸熙朋友的建议之下,梁实秋于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当时清华学校设初等科和高等科,学制各为四年,依年龄和学识进行录取,梁实秋曾与梁思成、顾毓琇、吴文藻、施嘉炀、孙立人、齐学启等人为同班同学,并与高一届的闻一多交往密切,他在高等科学习期间就开始了翻译和写作,并于1920年9月在《清华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荷花池畔》。

1923年8月,梁实秋在上海乘“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留学,在毕业前夕曾与几个同学策划邀请梁启超到清华园进行一次演讲,梁启超欣然应邀,其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梁实秋曾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记录了这次演讲的过程和感受,梁实秋入科罗拉多学院学习英文、文学理论及美术等课程,并于1924年秋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

梁实秋深受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欧文·白璧德的影响,而其在哈佛大学的前辈学长,诸如梅光迪、吴宓、汤用彤、陈寅恪、林语堂等人也都曾是白璧德教授的弟子,也就是说在哈佛大学学习人文学科的中国学子,大都受到这位对东方哲学颇有研究学者的影响,梁实秋曾专门撰文《白璧德及其人文主义》,以全面介绍和评价白璧德其人及思想。

梁实秋曾将顾毓琇改编的《琵琶记》翻译成英文剧本,并与顾毓琇、冰心、闻一多、赵太侔等中国留学生一起在波士顿进行公演,以此传播中华文化,曾得到了《波士顿新闻报》等当地报纸的极大关注和报道。

1926年夏,当梁实秋拿到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之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国之路,因为其未婚妻程季淑已经等不及了,程季淑比梁实秋年长两岁,也是名门之后,而且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虽然二人是属于包办婚姻,但却又是自由恋爱,于1921年冬就开始了频繁约会,结婚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于1927年2月11日在北京的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与程季淑结婚照

梁实秋的第一份教职是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其哈佛前辈学长梅光迪、汤用彤、吴宓等人都曾在此任教,梁实秋自然也是心向往之,就在其新婚前后,梁实秋与“新月社”的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余上沅等人创办了新月书店,由张幼仪弟弟张禹九负责经营,1928年3月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并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1930年4月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为此他延揽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梁实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被哈佛学长杨振声聘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闻一多被聘为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当时青岛大学可谓是学者名流云集。

梁实秋是在青岛期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是在胡适的建议之下开始的,当时还有另外两个人,只是这两人没有坚持下来,梁实秋以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持续了近40年之久,其毅力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直到1970年才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而其小女儿梁文蔷就是在青岛出生的。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与程季淑

1932年初,国立青岛大学被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原教务长赵太侔出任校长,梁实秋与赵太侔尽管也是老相识,但他还是应天津《益世报》总编辑刘豁轩邀请主编副刊《文学周刊》,因为梁实秋的清华学长罗隆基和钱瑞升都在《益世报》担任社论主撰,正干的风声水起且声誉日隆。

1934年,梁实秋受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邀请,被校长蒋梦麟聘为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研究教授的月薪是400元至600元,其薪资要高于普通教授,当时物理系主任王守竞也是作为研究教授被聘用的,而研究教授大都兼任系主任。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

1935年11月,梁实秋与张东荪、罗隆基、冰心等人在北平创办了《自由评论》周刊,其办刊宗旨在他晚年撰写的《槐园梦艺》中曾提到:“我对政治并无野心,但是对国事不能不问。所以我办了一个周刊,以鼓吹爱国提倡民主为原则。”其后还主编了《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主编报纸文艺副刊可谓是梁实秋最为擅长的。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不久北平陷落,友人暗示梁实秋上了日军的“黑名单”,因岳母年迈体弱不堪奔波之苦,梁实秋与妻子商定之后,先独自逃离北平,静观时局变化再做打算,梁实秋辗转来到陪都重庆,在北碚一所陋室安身,曾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部教科书委员会常委兼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和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1938年底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的编辑工作,并在工作之余,创作了几十篇闲情逸致的散文随笔。

1943年春天,程季淑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寻夫到了重庆,此时一家人已经分离了6年之久,尽管他们夫妻才人到中年,但鬓角已经染上白发了,梁实秋在抗战胜利后没有随《中央日报》复员南京,而是携全家回到了北平,被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院长袁敦礼聘为英语系教授,1948年底又携儿子梁文骐和小女儿梁文蔷乘火车至天津,并从天津乘轮船南下广州,最终在中山大学任教,而程季淑在处理完房产等事宜之后,搭乘飞机奔赴广州与家人团聚。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后排右二)在邮轮上

梁实秋于1949年将在重庆期间创作的散文随笔结集为《雅舍小品》出版,共收录文章34篇,这里的所谓“雅舍”是指重庆时期居住的“陋室”,以其红颜知己龚业雅的“雅”字命名,尽管其寓所是陋室,但往来者却无白丁,其后创作的《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和四集,均都创作于台北故居,并继续沿用“雅舍”之名。

《雅舍小品》四集合订本于1986年出版,共收文章143篇,每篇不足2000字,记录的都是生活随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也正是因为如此,《雅舍小品》才受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而其中最为经典的还是要属于重庆时期创作的,梁实秋在北大的同事、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这样评价:“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可见评价之高。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雅舍小品》

1949年夏秋之际,梁实秋夫妇携小女儿梁文蔷到了台湾,但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却留在了大陆,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一家人分隔两地几十载,初到台湾的梁实秋出任台湾编译馆代理馆长,主持编印中小学教科书及编印简易社会读物,他在编译馆的前任是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后来编译馆被合并到教育行政部门,梁实秋于是转到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先后担任教授、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六十年代初又专任英语研究所教授,直到1966年正式退休。

梁实秋与程季淑育有一子三女,二女儿早年夭折,而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被留在了大陆,只有小女儿梁文蔷犹如独生女儿一样陪伴在身边,后来梁文蔷到美国留学并生活在西雅图,梁实秋夫妇经常往返于西雅图和台北之间,并经常与小女儿一家住在一起,以享天伦之乐。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夫妇与小女儿梁文蔷合影

1974年4月30上午,梁实秋夫妇上街购物之时,程季淑被超市门口倒下的梯子砸中,送医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被葬在西雅图,梁实秋的天塌了一半,相濡以沫近半个世纪的恩爱夫妻,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永别,这让梁实秋伤心不已,成为孤苦伶仃且无依无靠的“孩子”,整日沉浸在对亡妻的追忆中,并在痛楚和凄凉中写下了《槐园梦忆》。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槐园梦忆》

1975年5月9日,已过古稀之年的梁实秋与歌星出身的韩菁清喜结连理,此前他们相识在一次偶遇之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梁实秋,以72岁高龄对44岁的韩菁清展开了狂热的追求,任何流言蜚语都没能阻挡梁实秋与韩菁清的“黄昏恋”。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

在韩菁清的精心照顾之下,已经老迈枯萎的梁实秋在爱情的滋润下,又拿起了停耕已久的笔,撰写了百万言的《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给喜爱梁实秋作品的人又带来了“口福”。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因心脏病突发住进台北一家医院,由于病人急需大剂量输氧,但病床上的输氧量达不到要求,就在短暂拔下输氧管换病床的过程中,梁实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也许是因缺氧窒息而亡,其生命在84岁这个特殊年龄段上划上了句号,更为悲催的是,长女梁文茜急欲从北京前往台湾奔丧,但台湾当局却不予放行,一湾浅浅的海峡,在时隔38年之后,又一次阻断了父女“团聚”,实在是有违人之常伦。

梁实秋: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梁实秋雕像

梁实秋的一生可谓是著作等身,他给中国文坛上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喜爱梁实秋的“梁迷”们不在少数,如果梁实秋的著作不畅销,也就不会常年占据在图书销量排行榜上以及新华书店醒目的柜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