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

亦可yikes


如何理解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

要清晰的解释‘’茶道‘’,我们先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义中国茶文化的。


茶树大约诞生于地三世纪至第四世纪之间,距今6000多万年,当时遍布大陆各地,13000年前,在东南沿海,华南,西南及画中的一些地方茶树被保存下来,逐渐繁殖茂盛成为大片茶树群,这些地方成为茶树的起源地区。


至今在我国西南山区还分布着很多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比如1996年在云南省镇沅县九家乡千家寨龙潭发现了占地280公顷的万亩古茶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乔木型野生大茶树群落,其中的两棵树的树龄分别为2700年和2500年。


其中的一棵书稿25.6米,树幅22米 × 20米,叶片大小平均80厘米左右;另一棵树高19.5米,树幅16.5米×18米,叶片平均大小73厘米左右,这两棵树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




中国是茶树的产地,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传播与全世界,茶文化是人们在种植,加工,营销,饮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唐代陆羽的【茶经】。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 ‘精神层面的财富,也就是茶文化带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而茶道就是品茶之道的简称。


唐代的【茶十德】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所有说饮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保健作用,也是茶道的主要社会功能。


茶道的道可解释为道路,道理,道德,本源,本体,本质,精神以及规律等具有哲学定义的概念。


茶道就是人们在喝茶品茗是所应该遵守的规矩,是人们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而具有的一种教化功能,成为从事茶行业的行为准则。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文化的 最高准则,中国的茶道精神有多方面的表现,主要有,清,寂,廉,美,静,俭,洁,性,和,敬,融,理,伦,健等特征,但最主要的本质是静,和,雅这三者,这些特质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最后反映在查到的哲理性上。


茶道说白了就是,静是茶之性,和是茶之魂,雅是茶之韵,茶文化的所有活动都体现在这三个特征方面,凡是违背这三个特征的所有茶活动,都不是中国茶道的行业之魅力,都不会被喜爱茶和茶艺的人群能接受的。



茶道和茶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几千年来对人们的生活,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依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值得我们继承,传承给子孙后代。


喝咖啡的猫猫


回答这个问题前,大家有必要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茶道”这词是何时出现的,起源于哪?(发现有人竟认为茶道是日本文化,所以觉得有必要过来抒发己见)

茶道起源于中国。在皎然写于785年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有“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一句,此外,唐代《封氏闻见记》(作者封演,成书于785—805年)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之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已见诸诗文中。在唐或唐以前,茶饮就被中国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茶,为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简言之,茶道即饮茶修道,由此,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思想的升华,这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化中的“茶道”,我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中国茶道的核心灵魂——和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寓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组成,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全普利万物。和是度、宜、当,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在茶道中,“和”一直贯穿其中。制茶过程中,焙火温度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投茶量要适中,不能多也不能少,多则茶苦,少则茶淡;分茶时,要用公道杯给每位客人均匀地分茶;品茶时,讲究闭目细品,心神合一。

二,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明心见性?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修身养性,感悟人生的无上妙法。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这种空灵虚静的心境氛围。如乌龙茶茶艺表演中那道“焚香静凡心”,就是给品茶者营造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他们的心灵在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得以升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虚静”境界。

三,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怡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文人墨客讲茶道,重在“茶之韵”;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寻常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怡然自得,这就是中国茶道的“怡”。

四,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终极追求。中国茶道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用的器具最后是真木、真竹、真陶、真瓷;环境也最好是真山、真水,还包括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在茶事活动中,人们将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都融入大自然之中,使自己的心理能契合大道,达到修身养性,洁净心性,品味人生的目的,此乃追求道之真也。

中国茶道收放自如,只要你欣喜于一杯茶,在氤氲的香气中敞开胸怀,便总能体悟到生命的妙处。





婷婷玉立治愈影赏


中国茶道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核心是以“茶”循“道”,立“人”悟“道”,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或道德情怀,它寓于人与大自然之中。

中国茶道应该回归传统“天人合一”的命题,因为只有立足于“天道”,将中国“茶”回归到“天道文明”的思考领地,人们才能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真正体悟中国“茶道”万物之理的生命关怀及其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受西方或日本的资本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国茶道应有的“道”的意义受到牵制。因此,我们应该在“天人合一”的思考领地找回自我,复归到华夏传统的精神系统,以道德品性的修为建构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以使宇宙万物之序得以完美,从而突显出中国茶道全体大用的生态哲学智慧。

何为道?何为茶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直接点名了何为道,其实也定义了何为茶道。

“道”是形而上学的抽象表达或者变量符号,对于茶道或者中国茶道来说,要对其进行界定也并非易事,其实也无必要,以心体悟即可。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中国茶道非要下个界定,非要“形而下”的与日本的“茶道”接轨,一片乱象,摇唇鼓舌。

如,陆一飞将中华茶道界定为:“正、清、和、雅。”陈静将茶道分为四个层面,认为中国的茶道有庶民茶道,敬一爱:僧侣茶道,清一净;文人茶道,和一雅以及贵族茶道,富一贵。李萍认为:“中国茶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表达为如下三个方面,即闲、隐、乐。” 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就是引导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就是‘人道”’。曾庆均认为:“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思想精神的一种独特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粹。”

从以上看来,中国茶道有着正、清、和、雅、敬、爱、净、富、贵、闲、隐、乐、礼、美等特质。然而问题是,对于某个概念的界定却是既有内涵又有外延的,内涵反映茶道的内在属性,外延反映茶道的外在范围。

从上所列的几大中国茶道特质来看,我们不否认其界定的理据性,可是如果单单就这几大方面来审视中国茶道的整体精神些许有些不足。

一是“道”本身的形而上特性使得中国茶道是什么的问题难以确切界说。

二是“茶道”的内涵必然是指向循于万物之“道”的本质,不论从种茶、采茶、制茶、泡茶还是品茶等环节来看。

三是“茶道”的外延又绝非仅限于某种可数性标签,而是“道”显万物的。

因此,对于中国茶道而言,我们只能深深地去体悟,体悟其中的“道”理、情操和精神。

中国茶道的以“茶”循“道”,立“人”悟“道”传统历史中没有变化

从中国茶道的历史变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所谓的茶道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循道品性和修德精神。

“茶道”一词最早起源于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表达出了作者“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的品茶三重感受,并最后使其悟出了“茶道”,即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应当说,这里的“茶道”显然是一种出自内心的神奇精神意境,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体验和享受。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他倡导茶品和人品的内在统一是茶道精神的核心所在。晚唐刘贞亮以“以茶行礼”、“以茶雅志”以及“以茶行道”等表达出中国的茶道的基本精神。宋徽宗赵估在《大观茶论》中提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中国茶道精神。清代杜浚在《茶喜》一诗中作序日:“夫予论茶有四妙:曰湛、日幽、日灵、日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慧,改吾闻见,导吾杳冥,”表达出了意境深刻、无与伦比的茶道之妙。

总的来说,中国茶道没有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核心是以“茶”循“道”,立“人”悟“道”,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或仁德情怀,它寓于人与大自然之中。

中国茶道正受到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资本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主导意义。茶叶的种植、生产和消费都被资本所裹挟着,以往原生态的“道”理之循及生命关怀烙上了一片片瑕疵,这使得中国茶道回归“天道文明”遭遇了严重破坏。

我们仿徨四顾,在当代社会,被资本所裹挟的中国“茶”,在某些情况下已经凸显了偏离中国茶道的痕迹。人们为了追逐茶利润,不顾茶本身的自然生长条件,更不顾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作出了非“道”理之循和忽生命关怀的自私之为,扭曲了中国茶道走向荒野哲学的核心精神命脉。

我们在消费“茶”时,往往去追求“器”的层面,仪式、器具、包装、表演、年份、老树等等都被市场,或者说是资本所蒙蔽,以西方审美或者日本审美为主旨,更别说文化垃圾的台湾茶文化。一但这些都被固话,中国茶道也将变成沉寂而僵死的遗存。

这种遗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的不公与价值观的异化。过去大家都能品得起或消费得起的茶,一旦符号化、形象化。就成为了某些特权阶级独享奢饰品,而一般民众基于惯用性的思维方式或处世认知,则也在不断追求其中的符号意义,似乎每个人都打上了现代社会的麻醉剂,冲动和幻想直接融入了整个精神世界,中国茶道的精神生态受之影响并趋于淡化。

中国茶道复兴的路径

中国茶道应该从传统天道文明复归精神生态以获得自我拯救。

明代朱权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茶谱·序》)。这在一定意义上概括出了中国茶道融青天、清泉、活火、身体、修为、心志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内涵,体现出了从“回归自然”到复归“德性修为”的中国茶道精神生态路径。


云隐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刘贞亮)

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究其文化内涵,不单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有给予人们精神寄托,精神愉悦,精神唤醒的积极作用。

(一)健康的精神寄托。

大家都知道,茶叶自从发现到利用,其根本目的就是生活,生存,健康,要不然,就没有推广发展的可能。

很现实地讲,茶叶同粮食,果蔬等生活必需品来比,其给人作用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和实际缺点的。

单独来讲,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主体,而茶叶,只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健康的食物,是促进健康的一类食品而已。

但是,单一的茶,对于一个的身体健康的人来讲,其作用确实微乎其微,如果不是人们寄托了健康的价值意味,喝茶的目的性就归零。

(图片为网络载图)

(二)美好的精神愉悦。

当然,茶叶的内含物质一一如:咖啡因,儿茶素,茶多酚等等,能够让人提神益思,愉悦心情。

但是,要达到效果,还是要通过主动的方式一一泡茶,饮茶,食茶,才能得到一定的效果。这不同于文化的感染人心,深入人心。

因此,许多人以及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在使用和推广茶叶时,就以文化的意识,健康的理念,把茶赋予文化内涵,来推行茶文化。

并通过以茶的文化价值推广,来让大家来共同认同茶的精神愉悦价值,以达到人们接触茶,就会让人高兴,就是愉快的,就是美好的推广目的。

(图片为网络载图)

(三)积极的精神唤醒。

古人说茶的“可雅志,可行道”,以及“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郁气”,这些文字表叙,切实表明茶有精神唤醒的作用。

也就是从文化意义上来说,茶叶有让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社会实践中,不消沉,不郁闷,不散漫的健康思想作用。

当然,茶叶对人们的一一积极进取,积极响应,积极向上的精神唤醒作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有信念的人,能长期坚持下去的人,其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图片为网络载图)

实际上,中国茶文化中的“茶道”,是一个广义上的文化范围,人们认知的角度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健康思想,健康生活的理念,是茶叶能够传承推广的主要目的,也是茶文化能够广泛接受的现实意义。

一一喜茗堂龙新久

2019年9月14日


喜茗堂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文人墨客的高雅之饮;是平民百姓的生活所好。它发源于神农氏,闻名于鲁周公,兴起于唐朝,繁盛于宋代。中国的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等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灿烂辉煌的奇葩,它芬芳而甘醇,历久而弥新。

说到茶文化,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中国的茶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开创的一门学说,我们视之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宇宙的奥秘、人生的法则、自然的规律。

所以,我们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那样,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就是摔跤搏击都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有且仅有茶道。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它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而要凭借个人的悟性去探索,领悟它。

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了“茶道”一词,例如,在《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而宦官刘贞亮也曾在饮茶十德中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对它的理解,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而论的定义。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作家周作人则比较随意一些,他认为: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其实,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忙里偷闲,茶道的精神都在那里。如果真要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总感觉会失去了它本身的神秘感,让它蒙尘。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是万事万物都能用言语所能描述出所以然的。

所谓茶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提出茶道有四谛:“和(主客和气,和谐)、敬(相互尊重,有礼有节)、清(赶紧整洁)、寂(庄重,寂静)”,这是日本茶人几百年来一直所奉行的茶道准则。

而中国人的所推崇的茶道精神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的“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

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和不仅是儒家的思想,也是道家和佛学的理念。茶道是从金木水火土五行中调和而出的平衡之道。

泡茶时,掌握“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讲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饮茶时,奉行“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而品茗的心境和环境要兼备“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德行。

所以说,中国茶道的核心便是“和”,它是品茶的灵魂所在。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宁静致远,中国的茶道就需要创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氤氲清润你的心田时,人的心灵便体现出一种绝无仅有的空灵之感,精神随之而升华,慢慢地到达“天人和一”的境界。

清代名士溥山说: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这才是茶道中静之所在,弹琴品茗,闻茶香清冽,听琴声悠扬。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

茶道给人的体会,便是愉悦身心,清香怡人。

中国的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不论是高官权贵通过品茗来附庸风雅,还是平民百姓喝茶养性,它的本质都是来怡情养性的。

清代醉月先生说“茶亦醉人何须酒”,说明喝茶能陶醉身心。

南宋文人郑清之说: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仅仅是一杯春茶就能留着过往的客人,喝上几口,飘飘欲仙,人生之乐莫不在此?

茶道给人的体会就是怡情悦性,陶冶身心,荡涤灵魂。当你烦忧乏躁时,不妨静下心,喝喝茶。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喜弄虚作假,我们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真”字,品茗如是。真茶,真香,真味,真心,真情等是我们喝茶的终极目标。

我们追求茶道之真,在饮茶中真真切切是自身体会,发自内心的领悟。

我们追求情义之真,主客之间相互尊重的同时,更应该真心以待,情真意切。

我们追求茶性之真,在品茗中能够真正的放飞自我,达到无我之境。

中国的茶道,“真”字见情见性见理。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不同的人品不同的茶,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的茶道流派。中国有四大茶道流派,他们分别是: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

贵族茶道,由贡茶衍生,喝茶的人大都是达官贵人,豪门乡绅等,他们的“茶之品”,意在显示富贵。

雅士茶道,主要是知识分子的品茶之道,他们品的是“茶之韵”,意在欣赏艺术。

禅宗茶道,主要是佛门僧人饮茶,他们品的是“茶之德”,意在参禅悟道。

世俗茶道,主要是大众的饮茶,主要品的是“茶之味”,意在享受人生。

茶为雅俗共赏之物,不管你喝茶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在享受生活。要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茶道所在。


扁担圈生活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环境、流程及精神理念的综合。

茶道既是一种审美之道,也是一种修身之道,更是一种人生领悟之道。总之它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美学。

茶道在中国提出比较早,但事实上后来是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和发展。早在南宋时代,日本的南浦昭明禅师来到了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后来,在日本的丰臣秀吉时代,通过千利休将茶道进行了发扬,形成了饮茶的一套非常严格的仪式和理念。

就我个人的理解,茶道从形式就是一套规范的流程,从形象上就是以一个优雅的茶空间,从理念上就是一套清静俭雅的理念。这些都结合了茶本身的特点,从而让人对茶达到一种更高的感悟。





茶者刘吉云


答题友》》


按照茶道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茶仙、世界茶圣陆羽的观点,茶本身所承载的人文体验便可称之为茶道。


茶与陶瓷、丝绸一起构成了东方华夏文明的三大元素,也就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古时没有世界通用的货币,代表地域文化的物质便可以以货易货,产生了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茶与西方的咖啡一样,并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一种硬货币和人文媒介物。


中国的道教思想有“格物致知”之说,万事万物都起源于道,茶作为饮品可满足人味觉的需要,有排滞纳新的作用。而茶生于日月光华之中,特定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特有的品种,每一种茶都有它来自于自然环境的特征。因此,喝茶最讲究的是度,把握自然与人体之间的度,包括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泡茶的时间、泡茶的器具等……无一不非常讲究,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具有禅学深厚的内涵。


茶的起源无从考证,但世界第一本《茶经》则出自于公元760年(唐上元初年),由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 陆羽(字鸿渐)所著。陆羽因相貌奇丑而被遗弃于竟陵城西郊的一座小石桥边,是龙盖寺的智积禅师路过时收留了他,后又交给当地的名儒李公收养。长大后,他遍访各地茶园,历经艰辛,完成了一部集种养、采收、储藏、泡煮、品鉴为一体的系统茶叶专著,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百科全书,自此开创了中国的茶道文化。


中国的茶叶曾一度成为荷兰航海家的绿黄金,西方将茶叶视为王室贡品,成为东方丝绸之路文明的象征物。遗憾的是,世界茶圣的故里——湖北天门,一千多年后,那里依然保留着陆羽小时候生活泡茶用过的那口井,那个湖,还有那座小石桥,有以他名冠名的陆羽大道、鸿渐街、雁叫街、古雁桥、陆羽井、陆羽湖等……。奇怪的是,唯独整个天门却找不到任何种茶的茶园。

天门,是全国有名的棉花之乡、状元之乡、蒸菜之乡、华侨之乡,有茶圣故里之称却不是茶叶之乡。每年的陆羽圣诞日我都会应邀参加当地举办的庆诞活动,但场面十分冷清,着实太令后人为之惋惜。

天门是养育人才的风水宝地,但大多人才都走出天门甚至湖北,成为国家和世界的名人,如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外交部的张业遂、陆羽则十九岁就离开去了安庆才著书《茶经》。

品茶之余,应该好好感谢这位湖北天门人,是他让茶走遍天下,让世人都能品茗天香,爱上茶!


而于日本茶道,则更多偏向于展示像棋艺、武艺、茶艺等才艺表演层面的形体之美,是以大见小的日本式学派,只注重形式而缺失真正禅意的中华文化精髓。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如果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名人文化郭大哥


茶道,在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业大辞典》里是这么解释的。

茶道: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活动。起自中国,传至海外,并在域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之“道”,有多种含义: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和技术。茶道强调环境、气氛和情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为内涵。茶道在品茶约的整套礼仪、排场中体现个人修养。因此,它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即出现“茶道”二字:“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封演约于8世纪末撰写的《封氏见闻见记》亦载,“开元中”“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中国茶道成熟于唐代陆羽,其“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陆羽茶道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 求恬静舒适的雅趣。

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体,至宋代文人茶道更加系统化,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基本程序,追求借茶励志的操守,淡泊清尚的规度。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民间还有以争香斗味为特色的斗茶,“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的分茶。明代朱权改革传统茶道,“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权晚年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清心神”、“参造化”、“通仙灵”,追求秉于性灵、回归自然的境界。明清时代,紫砂茶具兴起,茶由煮向冲泡发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为简单。但茶道仍追 求用水、茶具、茶叶俱佳,明代张源《茶录》讲究“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现代茶道虽然衰微,却未失传。据《金陵野史》载,抗日战争之前,中国茶道专家夏自怡曾在金陵举行茶道集会,所用为四川蒙山野茶、野明前、狮峰明前三种名茶,烹茶之水汲自雨花台第二泉,茶道过程有献茗、受茗、闻香、观香、尝味、反盏六项礼序。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思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从0到一


经常听到别人说茶道,偶尔也有人叫我教他茶道,但什么是茶道呢?我也不知道茶道是什么,道是什么我都没搞明白呢,怎敢去教别人道。

还没见那个人能解释得清楚什么是茶道,或许是每个人对道的定义不同吧。看到的很多解释多在于知识面的渊博,见识宽广,技艺的精湛,茶的艺术化与生活的融合等方面。


说到茶道不得不提一下日本,日本的茶道是茶道吗?我觉得只是日本人什么东西都喜欢用道这个字而已吧。或许也能说是有道在里面,但和茶有什么关系呢?

茶在这里所占的比重其实很小啊,就算是换成水,其他的东西都还是在的嘛。日本茶道从一开始就掺进了太多的政治成份,千利休和他的优秀弟子古田织部,最终都被不同的当权者命令切腹自杀了。

不过我到是挺欣赏他们那种通过一板一眼的去学习茶,通过这些行为体会到他们提倡的思想,再把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的学习方式。认认真真的学习一样学问,把所学到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并且一直去践行这些事情的道。


我的感觉,中国人潜意识中所以向往的茶道应该是比较生活化,能利于自身修行的吧。道毕竟是一个带有崇高含义的词,除了掌握事物的规律,还要能带来美好,不止是为了自己,才能称之为有道吧?

认识一位老师,制作一款有调理身体功效的茶,从茶树的管理、制作、存储、冲泡方式、设计器皿、教导别人如何健康饮茶,坚持了几十年。他带出了几个非遗大师级人物,但自己从不求名利,他说还要坚持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我认为这就是茶道,充分的理解茶,利用茶,默默的尽着自己的力量,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有能力、有道行的人不少,但无所作为,不在道中,怎能称道?


山石言茶


一、茶道是由生活而升华而来的艺术

茶道无非是从生活中喝茶的方法、技艺,演变为茶艺,升华为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不仅在于它有规范的和精到的技术,还有审美内涵,烹茶、沏茶等一招一式姿势优美规范,而且古人品茶讲究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品饮者修养之六境;宋代品茶还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点;天气景色宜人为一点;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点。固有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喝茶品茶,既是一种物质的享受,有对艺术美的感受。

二、茶道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在饮茶过程中的谦和,体现的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内核“和”;茶事活动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空灵的心境,体现的是老子“静”;茶道是雅俗共赏,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体现的是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有愉悦心情之“怡”境;茶道中的真茶、真味,真山、真水环境,饮茶的真心、真趣,体现的是中国哲学的“真”。佛学对茶影响极大,唐《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三、茶道是一种深厚的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很广,内容丰厚。茶文化既包括了茶叶本身、茶艺、茶具、品饮的审美感受、茶的精神内涵,也包含其衍生出来的丰富文化形态。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唐代有“团茶”,宋代有“抹茶”、“斗茶”,均为文人雅士之间文化游戏。随着社会发展,茶道研究论著、茶与文学与歌舞、茶与祭祀、茶的习俗、茶的故事轶事、茶艺表演等等,是茶业文化丰富多彩。

四、茶道蕴含着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至少在唐或唐以前,中国便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自省、怡情养性之道,唐《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人们在茶道中体验一种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省、自我完善等等。在茶道中能够体验到礼让、和谐、融合、超脱、空灵等境界。

以上为个人之见,不妥之处请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