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跑步鍛鍊者喜歡用“配速”而不是“時速”?

有一個網友給我留言,問了一個看似超簡單的問題:為什麼跑步鍛鍊者都喜歡用“配速”的概念,而不是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時速”?

說真的,以前御行君還真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不思考,好像“配速”就是“配速”,大家都這麼用了,還有什麼為什麼的。就像有人叫“張三”一樣,父母起的這個名字,沒有為什麼。但事實上的原因卻並非如此,起名有意涵,跑步用“配速”也有其內在的原因。

配速,是長跑訓練中常被使用的一個概念,通常指“每公里跑所用的時間”,比如小李的的5公里跑平均配速是5分30秒,如果小李是老司機,他肯定更關心每公里的實際配速。而且現在幾乎所有跑步軟件中都普遍採用“配速”這個概念,而不是“時速”。為什麼呢?

為什麼跑步鍛鍊者喜歡用“配速”而不是“時速”?

原因1:配速概念的使用,和長跑運動速度控制的需要有關

首先,大多數人日常跑步鍛鍊的距離都在10公里以內。如果採用“時速”的概念,則需要換算。比如某人某天跑了5公里,配速是6分鐘,那麼總用時是30分鐘,換算成時速就是每小時10公里。任何跑者立刻就會明白,這時候的“每小時10公里”對跑者沒有多少意義,因為跑者沒有跑10公里(跑10公里的速度,也並不一定和跑5公里的速度相等,因為體力和耐力都會衰減)。另外5公里距離中每公里具體用時多少,才能更精確地反應跑者的速度和能力。

注意,上面這個例子是為了方便,取整數了,實際跑步中每個人的速度肯定是有零有整的,進行換算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顯然,“時速”的概念在跑步中使用,一是需要換算、太麻煩,二是用“小時”做衡量單位有點大,因為多數人都跑不到1小時。

那麼,超過1小時的跑步,適合採用“時速”的概念嗎?也不適合,後面原因二會談到。

其次,採用“配速”概念更有利於跑者精確控制每分鐘的實際速度。現在的跑步軟件中,都會在每公里結束時語音提示跑者,剛剛跑完的一公里用時多少。跑者立刻就可以知道跑快了,還是跑慢了,而且在下一個一公里,估計需要加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跑步經驗越多的跑者,通過每分鐘配速調節跑步節奏的能力也越強。假設提示語是“當前時速每小時11.2公里”,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對於跑者控制每公里速度來說,過於粗糙了。因為“小時”作為衡量單位太大了,不實用。

第三,通過“每公里分鐘用時(即配速)”來控制速度更方便。舉個例子,如果對某個跑者說“請將速度保持在每公里6分鐘”,或“請將速度保持在每小時9.5公里”,請問哪個更好執行?顯然,前者更直觀、更方便。而後者,你沒有跑完1小時,就無法知道實際的速度。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人不是機器,從第一分鐘開始到最後一分鐘結束,完全的勻速的跑是不存在的,而“時速”用在跑步上,恰恰是一個假設性的絕對勻速的概念。

在實際跑步過程中,如果一公里的配速相差15秒或30秒,跑者就會有非常強烈的運動強度上的差別感。假設路人甲第一天跑5公里平均配速是6分鐘,換算成時速就是每小時10公里。第二天他又跑了5公里,平均配速是5分45秒,換算成時速就是每小時10.45公里。換算成時速後,兩者僅相差450米,對於“10公里”這個物理概念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而事實上這450米的差別,在配速上有15秒的差距,在身體感受上跑步的“痛苦感”很可能又上了一個等級。

顯然,用“時速”來控制跑速,對於指導跑者精準控制速度變化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了。

為什麼跑步鍛鍊者喜歡用“配速”而不是“時速”?

原因二:配速和跑步的體能分配有關

當我們在進行長距離跑時,無論是自己訓練,還是參加馬拉松比賽,體能的分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新手不知道或不會分配體能,一般剛開始跑得快,後半程乏力,越跑越慢。此時,配速客觀反映了跑步新手每公里的實際用時情況。而老司機一瞧就會說,嗨,哥們,體能分配不對啊!

顯然對於有經驗的跑者,配速就太重要了。仍以5公里跑為例,老司機往往會在第1公里跑得較慢,甚至很慢,以便讓身體、心肺逐步適應跑步的節奏。在第2公里時將速度提升起來,第3至第4公里進行保持或再有一次小幅提升,最後一公里時有足夠的體能保持當前速度,或者提速發起最後幾百米的衝刺。這個體能分配的過程,用“每公里跑幾分幾秒”這樣的“配速”來控制最方便、也最準確。

貼士:有興趣的初級跑者,可以試一下上面提到的5公里跑體能分配方案(用在2公里或3公里跑上都可以),你的平均配速將會有一個不小的提高。

特別是跑長距離時(10公里、15公里、半馬或全馬等,用時大多超過1小時),體能的分配更為重要。

配速可以準確反映跑步過程中每一公里、每一個階段的速度控制情況,而如果採用“時速”則只能獲得一個以小時為單位的平均值,完全掩蓋了每一公里或每一個階段的實際速度情況,更無法指導體能分配。簡單點說就是,不實用!

為什麼跑步鍛鍊者喜歡用“配速”而不是“時速”?

原因三:配速和心率、節奏感有關

跑得快,心跳就快,反之則慢。所以跑步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心率水平來控制配速。

經典跑步著作《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在談到輕鬆跑的配速問題時說,輕鬆跑的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至78%之間。以此心率指標為基礎,作者還列出了相應的輕鬆跑的配速範圍。

由於運動過程中心率的波動性,現在的大眾跑者一般會通過心率儀、運動手環等設備監控實時心率,然後通過跑得快一些或慢一些來調節配速。而配速的變化,又影響到心率的變化。這樣一個配速和心率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無法通過“時速”這麼“宏觀”的指標來控制的。

配速不僅影響心率,還和跑步的節奏感有關。當你提高或降低速度時,呼吸的節奏、步頻和步幅,以及它們之間是否協調一致,都會嚴重影響跑者的運動體驗和成績。有時候你覺得自己跑得很輕鬆,於是跑出了一個好成績,有時候卻發現自己身體很“笨重”,這和當天跑步節奏感的好壞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好的跑步節奏感的基礎是,對於跑步的速度有良好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能力包括了保持、減速、提速、根據身體感受調節速度等。這一切都離不開“配速”,而“時速”在把握跑步節奏感上幾乎毫無用處。

從跑者的運動體驗角度出發,可以說“配速”是一個更加立體、實用和有生命感的運動指標,而“時速”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物理概念。

“配速”和“時速”都反映速度,但“配速”才真正符合跑步運動的需要,對於制訂跑步方案、提高跑步水平有著獨特的作用,這正是“時速”這個物理指標不具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