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同的家庭有著各自的心得和體會,而且教育孩子還是要根據家庭狀況和孩子的自身狀況綜合來看,所以就算是再好的育兒方法,也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家,等同的教育方式,更是不可取的。

有的孩子天生膽子比較大,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還都要親自去體驗一下,就算再高的梯子,也敢自己爬上去;

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規矩意識,只要父母禁止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做;

還有的孩子十分膽小,只要稍微有點困難,就想退縮。

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比如幾個小朋友在外面玩,孩子明明想加入,卻又一直都是躲在你的身後;

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害羞到小臉通紅,緊張到大腦一片空白,完全喪失掉思考;

晚上怕黑,如果樓道燈壞了,一個人都不敢上樓……

總之,他們不管是對生活中經常要經歷的事情,還是比較陌生的場景,都表現的異常敏感,在他們眼裡,彷彿危險是無處不在的。

這種類型的孩子,性格膽小害羞、進入狀態慢,雖然家長想了很多辦法,希望能將孩子培養成自信心強,辦事大方的人,可是往往都收效甚微。

很多家長就不禁要問了,如果說孩子的天性真的就是這樣,是不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應強行人為改變呢?

如果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做的一點是,弄清楚膽子小慢熱和性格內向的區別到底在哪?

01“不推”——雖內心期望,卻被動等待

內向的人的性格是什麼樣的?相信很多人都會說出幾個特點來,不過最共性的一點就是,這類人不願意主動的和人溝通交流。

而膽子小、進入狀態慢熱,並不是孩子的本質性格,而是一種外在的傾向和表現。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內心焦慮,可這並不等於是他們不願意主動的與別人進行溝通。

而導致大家經常將其混淆的原因就是因為,膽小慢熱也是內向孩子的表現特徵之一。

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當面對一個全新場合時,內向孩子知道自己是否喜歡對這個場合,但不會想到自己有不受歡迎的可能性;

而膽小的孩子,就算他們再喜歡、再想和別人在一塊玩,可是自己的內心就已經把自己給拒絕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並不受歡迎。

由此可見,膽子小慢熱的孩子也是希望有勇氣的,只是自己並不具備能與內心想法相對應的能力。

所以,對於這類孩子的引導更該做的是,幫助他們戰勝內心焦慮感,並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嘗試體驗陌生場景,學習相處技巧。

當孩子因為困難而不敢向前時,家長若還不在背後幫孩子一把,可能孩子永遠都不會主動的邁出那一步,家長別像孩子一樣被動的等待。

02“強推”——要求孩子必須鍛鍊

到了這個步驟後,很多家長又會犯了用力過猛的錯誤,他們對孩子的鍛鍊推的太用力了,有些“超綱”。

推得太用力,是什麼意思?很多家長認為,既然孩子膽小,怕某樣事情,那就越要帶孩子做這類事情。但是這種強推的方法,是否真的對改善孩子的膽小害羞有作用呢?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小例子進行說明:

如果有一個膽小的男孩,平時很怕狗,每次和爸爸出去看到狗時,都會躲到爸爸的身後。

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爸爸認為身為一個男孩子,普通的小狗有什麼可怕的呢?於是,父親決定提高孩子的膽量,再遇到狗時,不但不讓孩子躲在身後,而且自己還要和孩子保持距離,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往前走。

孩子雖然害怕,可還是走過來了,爸爸說:“你看,狗沒有傷害到你吧,以後也不用怕了!”

後來,當爸爸帶孩子出去時,孩子的表現卻與爸爸設想的完全相反。這次,孩子還距離狗更遠的距離,就蹲在地上發抖了。

看過後,可能大家就會說了,既然孩子這麼害怕,何必要這麼強迫呢?

可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還認為如果自己這麼幫忙,孩子的膽量依舊沒有改變,那完全就是孩子自己的原因。

03“輕推”——鍛鍊孩子敢於向前的勇氣

對於膽子小慢熱的孩子來說,前面提到的不推和強推都是不準確的。

這時,我們要借用科恩創作的《遊戲力》中的一個概念,“輕推”。

這是介於不推和強推之間的一種方式,意思是告訴孩子:“寶貝,沒事的,你再努力向前一小步,爸媽會一直陪著你的!”

不只是孩子,哪怕是成人在遇到困難時,心裡面都會產生一種既想克服,又因為害怕失敗而恐懼的搖擺狀態。

如果父母不推,孩子的畏難心理就會佔據主導地位,最後還是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如果家長強推,還可能會造成孩子一生的心理陰影,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

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比如是孩子怕狗這個問題。以輕推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會說:

寶貝,前面有一個小狗,你是不是有些害怕?爸爸可以理解你這種心態,但是小狗大多還都是比較溫順的,而且邊上還有那麼多孩子也在和小狗一起玩耍,你是不是也想加入呢?

而且爸爸就在你的身邊,就算真的出現危險,爸爸也會第一時間保護你,哪怕是晚上做噩夢,爸爸媽媽也會陪著你的,讓我們一起來克服恐懼感,好不好?

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的不同推動方式,會產生不同樣的結局。而輕推的方式,就是先做到與孩子共情,然後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最後再鼓勵孩子向前。

04如何判斷輕推的臨界點在哪?

說著容易,可是輕推的臨界點應如何找到呢?

一般來說,孩子面對恐懼時都會有如下四種反應:

① 逃避:極力的遠離。

② 失控:再次有危險時,情緒異常。

③ 緊張:儘管害怕,還要保持鎮定。

④ 直面:逐漸接近自己害怕的事物,一點點處理恐懼感受。

而在孩子想要逃避和情緒失控的交匯點的位置,就是這個臨界點。家長要做的是安慰孩子,儘量穩定住孩子的情緒,推著孩子繼續向前。後面兩個階段則是孩子努力著面對,勇敢的表現。

家長在孩子處於臨界點時,給予親情上的支持關係,才會真正提升孩子的膽量,但是這也要因人而異,需要家長持續觀察才可。

05輕推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解除孩子頭腦中的警惕性

孩子面對恐懼時,自然會產生比較大的壓力,但是隻有在父母的幫助下,才算能調節壓力,所以這就要求家長能夠幫助孩子解除掉大腦中的危險報警信號。

家有“膽小慢熱”娃,家長不妨“輕推”,幫其克服恐懼敢於向前

​而關鍵點則是家長要站到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同時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

2)平復恐懼與焦慮的內心

解除掉孩子身上的安全警報後,家長可以先讓孩子通過深呼吸來穩定情緒,然後再回憶以往的快樂經歷。

3)做到事後覆盤

家長輕推時,還要繼續和孩子保持聯繫的狀態,避免孩子有逃避情緒。

還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刻保持耐心,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等一切結束後,就到了覆盤環節,家長可以擴大孩子的成就感,降低孩子的壓力感,等到孩子再面臨困難,就不會這麼恐懼了。

孩子的主觀上面都是願意向前進,和願意克服恐懼的,而只有找到孩子的臨界點,再由父母發揮“輕推”的作用,才會讓孩子逐步取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