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不只是企業單位的復工延遲了,還有各大學校的開學也延遲了,更是出現了一大批"雲辦公""雲上課"的現象。各種延遲而來的影響,不僅很多職場人士不能按時迴歸職場復工,更多的孩子學生也不能如期回學校開學了。

既然不能如期回學校開學上課,很多學校也都推出了線上上課,即在家上網課的形式,讓孩子在家也能學習。

就在昨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新聞,真的讓人出乎意料觸目驚心:

3月3號,位於河北石家莊的一個小區裡,一個孩子在家上網課,或許是不夠認真積極吧,父母就責罵了幾句,孩子就受不了父母的嘮叨訓斥,一氣之下從18樓跳了下來,至今在醫院治療不知能否醒過來。

其實我想說,因為上課不積極被父母說了幾句,這不是很多家庭很普遍很正常的現象?只能說養育一個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作為父母的,既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也要關注他的學習情況,還要擔憂他的各種人身安全,沒有一個父母可以輕而易舉養出堅強勇敢,獨立懂事的孩子。如果有,一定是父母在背後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才可以養出一個優秀獨立的孩子。

對於這件事,父母哭的肝腸寸斷撕心裂肺,但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多的淚水也於事無補回不到之前了。

不禁有人問:父母說幾句就選擇跳樓,到底是孩子的抗挫能力太差,還是上網課確實很難?

我想,上完課確實有點不容易,不像在教室老師上課那樣的直觀簡單,也很容易因為沒有同學老師在身邊監督而懶散懈怠,但是因為幾句話就跳樓,我想造成這樣的結果,更多的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而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想很多父母都忽視了這樣一個詞:自我效能感。


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


01 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什麼叫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名詞:自我效能感,這是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種目標行為的自信程度。

很明顯,一個人對自我完成某種目標行為的自信程度越高,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一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的能力有積極的態度,能做出更大的努力,也更能在困難中堅持。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更容易迴避困難,將困難的處境放大。換句話說,就是自信程度高的人,抗挫能力強;自信程度低的人,抗挫能力弱。

隔壁家嬸嬸的兒子就是這樣,聽嬸嬸和我們抱怨,自家的兒子遇到點困難就退縮,總是輸不起的心態。

嬸嬸說,兒子每次和小夥伴玩遊戲,每次快輸了,就嚷嚷著不玩了;

學習也是,一碰到難題就不寫了;

考試一考差了,就不想學了。

總之就是,一遇到點挫折就給跪了,完全沒有迎難而上的心態,都是迎難而下的行為。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另一種表現截然相反的孩子,遇到挫折會重新想辦法去解決,不一會兒又是滿血復活感勁十足地重新開始了,這樣的孩子,不得不說很讓人喜歡。

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孩子會出現不一樣的反應呢?

其實,很多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回避或者放棄的孩子,大多數是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他們很容易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小問題就不想繼續或者就直接放棄了。而那些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更能自我勉勵,遇事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輕言放棄。


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


02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每一種心理現象,其實背後都有影響它的因素。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個方面:成績經驗,替代經驗,想象經驗,口頭說服,生理喚起,情緒狀態。

首先,成績經驗,尤其是明顯的成功或者失敗,是最強大的自我效能感信息來源。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嘗試體驗到了成功的滋味,就更加容易慢慢培養和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

而在生活中的事實卻是,父母一貫地喜歡一邊訓斥孩子指責孩子,一邊不斷地給孩子收拾東西解決問題,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怎麼還能奢望有成功的體驗呢?

不得不說,中國很多父母給孩子的教育其實是不不夠科學也不夠完整的,他們沒有重視讓孩子從小參與生活,參與解決問題的環節,都是父母親力親為把事情做好讓孩子在旁邊乾坐著。

其次,替代經驗,當人們觀察他人的行為時,替代經驗(觀察學習、示範、模仿)影響自我效能感。

通俗地說,當孩子身邊有情況條件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成功地做成了某件事時,那麼就會給另外的孩子帶來更多的自信和期待。所以說,在養育孩子路上,讓孩子和身邊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學習和生活,多接觸並且和優秀的孩子在一起,其實是有榜樣的作用的。

再次,想象經驗,即人們能夠通過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在未來情境中有效或無效地行動,而產生關於個人功效或無效的信念。

簡單地說,當孩子想象自己可以做成某件事,那麼當他真正開始實際性地做那件事時,心中是會有所期待有所自信的,促使自己可以更好更順利地完成某件事。

然後,口頭說服,口頭說服是相對要弱一些的自我效能感信息來源。

當孩子身邊的父母老師或者其他長輩鼓勵自己"你能行"這樣的積極暗示時,孩子總會在這樣的口頭鼓勵下得到一些正面積極的暗示,而能夠更加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一件事,只是這樣的口頭說服口頭鼓勵是比較短暫的。

最後,生理狀態,當人們把厭惡的生理喚起和差的行為表現、不勝任和失敗聯繫起來時,生理狀態將影響自我效能感。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把自己之前不成功不順利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會降低和影響自己去做某件事的的信心,也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另外,情緒狀態,心情和情緒都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好的積極興奮的心情和情緒會提高自我的效能感。

當孩子的心情順暢,情緒穩定而愉快時,做事的心境也會更好,事情也會做得更好。而當孩子哭鬧吵鬧不開心時,做事往往也會更加敷衍煩躁,結果也是不如人意。

所以說,自我效能感不是單一方面的,而是多因素影響之下,外界的認知評價綜合影響的,讓孩子學會做成某事,學會認真勇敢堅強面對某事,其實是一個長期培養和鍛鍊的過程。


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


03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升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已經知道,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影響做事的心境,也會影響事情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影響到孩子成長的性格和態度。父母關注孩子的成長,不只是要關注他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健康樂觀,勇敢堅強地成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麵對生活的勇氣。

那麼,作為父母該怎麼做呢?

首先,以身作則,遇到事情多思考,冷靜而理智地想辦法去面對和解決。

當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去為人處事,如何去處理問題時,孩子也會無形中受到影響,一步一步學會思考和客觀看待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其次,多鼓勵和欣賞自己的孩子,不打擊不威脅,給孩子積極正面的暗示。

孩子很多時候都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認可和讚美的,幼兒園老師給孩子頒發的一朵小紅花就是有這樣的積極暗示,代表老師喜歡自己。父母多鼓勵和讚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承認被接受的,心理也會更加積極主動,樂觀而愉快。

再次,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身邊優秀的小朋友,或者其他的同學等等。

通過讓孩子接觸和認識不一樣的同學朋友,不僅讓孩子一步步學會如何去社交。更重要的是,孩子之間也會互相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知道把同樣的事情做得更好,就是進步。

最後,營造寬鬆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自由放鬆地成長。

一個健康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一個家庭三天兩頭烏煙瘴氣雞毛蒜皮爭吵不斷,對孩子的身心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每一段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其實都是需要用時間用心去關注和建立的,只有真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才會更懂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快樂樂地成長,開開心心地學習,樂觀而堅強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也希望每一對父母都能擁有和孩子健康良好的親子關係,共同成長和進步。

養孩子不易,做父母的不易,與各位父母共勉。


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說就跳樓:父母別忽視孩子


作者:情感琉璃,專注育兒成長和家庭教育,寫寫和記錄下情感世界的生活,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