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思維?

醫翁講堂


中醫思維就是發病原因靠想象,根據想象的結果制定預防和治療的措施,但從不檢驗是否有效。

舉個例子,比如四六風,所謂的四六風就是新生兒破傷風,得病的原因在於接生時使用了不衛生的接生工具比如沒消過毒的剪刀剪斷臍帶,使新生兒感染了破傷風桿菌,破傷風桿菌潛伏期大概四到六天,而發作時的主要症狀是以四肢抽搐為主,中醫管這類抽搐為主的病經常叫什麼風,比如羊角風,所以中醫管這種病叫四六風。

面對這種疾病,按照中醫的思維模式,既然主要症狀是抽搐,符合風能運動的特點,所以孩子肯定是感染了風邪,要預防,那自然是避風,於是產婦的屋子一定不能見風,尤其是產後的第四天和第六天,更是嚴禁探視,可這樣的預防措施有效嗎?其實現代醫學告訴我們,破傷風桿菌是厭氧菌,這種不通風的缺氧環境更利於破傷風桿菌的繁殖,而真正的元兇比如那把剪刀千百年來沒有一箇中醫想去看它一眼,就這樣避風避了千百年,其實首先提出避風的那個中醫只要做個簡單的對比,比如沒避風以前四六風的發生率有多高,避風以後發生率是否降了,就能很容易地發現這種方法根本無效,可很遺憾地是,千百年來沒有一箇中醫想到過要這麼做。

這就是所謂中醫的思維模式,判斷病因和提出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完全靠想象且從沒想到過去驗證這種方法是否有效。

最後大家想一下,把你的健康託付給這樣思維方式的醫學,是不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


術追秦緩


思維作為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各類形態的一種認知;這種認知需要一種或幾種認識論或方法論來判斷事物的屬性或本質,恆量事物特性需要有標準及法碼;這就需要認識論與方法作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思維不分中醫與西醫。如果中醫在對患者進行病症分析時所釆用的思維方法是以中醫陰陽五行,八綱評辯證的方法來確定病因及病情,只是方法論的一種形式。望聞問切是診斷尋找病理的物理方法,與西醫聽診器及觸摸手段等同是一種物理方法。有些病症需要檢測報告來確認。如病人關節疼痛腫脹;中醫確診為痺症;西醫確診風溼痛;只要通過化驗血來確診是否血沉高或低,抗O是否正常;這就是最典型的定性與定量分析。通過一段時間治療(包括中西醫)再通過血液檢測看是否降低或接近正常值。指標是確定疾病的重要數據。如有一病人當對他進行切脈時;他的右寸脈深壓時感到脈細弱;由此來判斷他的肺活量;低、小。通過治療後;寸脈變粗大了脈象強了。再進行肺活量的吹氣檢測;證明肺活量大增等。……所以認識論與方法論是一切判斷事物的標準,也及思維模式的量化形式。僅供參考。


博晝


如果簡單回答“中醫思維”這一命題比較容易偏離。應該是同時考慮到包括西醫思維模式在內的現代醫學科學思維方式。從國際上最先進的“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en)”理論觀察醫學思維模式,全世界逐漸趨向於大同。也就是大數據支持下的大健康整體思維方式。這個角度上客觀的理性觀察醫學的思維和行為,更多地對中醫理論的重新認識和再發現。現代藥物動力學研究證實了時辰藥理學客觀科學價值,對臨床用藥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治療。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推動了第三代優生人工助孕研究,大量臨床研究也發現了精子表面電荷正負極性差異,證明陰陽理論在精卵結合過程中的實用意義。人類幹細胞研究成果證實,人體器官內高分化功能細胞功能下降是器官功能從代償走向失代償,從功能性改變走向病理性器官改變的病理學演進過程路線圖,從而對中醫治未病理論的再發現。中藥學研究也發現青蒿素改型物質對於瘧疾的治療效果,並獲得諾貝爾獎。八角茴香中的香果素對流感病毒的治療作用。銀杏葉中的銀杏黃酮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作用。國際超鉅製藥托拉斯大量搶注中藥專利,大量購買中醫經典方劑,大量併購中藥企業都證明中藥的重要性。到此為止,各位,還需要論述中醫思維嗎?


OF21212455064


中醫思維就是以陰陽伍行《黃帝內經》這些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思維體系,這些理論的本質就是歸類,就象進入圖書館找書一樣的那種歸類,我們進入圖書館,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書山書海中如何找到我們想找到的書,所以圖書館要對各種雜誌書籍進行歸類,比如報紙類,雜誌類,小說類等等,圖書館把各種書藉雜誌按類別放到專門的類別區那裡,找書的人先識別要找的書屬於那個類型,然後就到那個類型的專屬區去找,這是中醫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陰陽分寒熱虛實,五行分金木水火土,這些關係都是預先建立好的,首先是對病人的病症使用病人的感覺進行歸類,然後病人吃各種東西,對於吃後的反應進行歸類,最後就可以通過中醫理論,從病人的病症中找到相應的藥,知道這些後就知道,中醫理論的性質就是地圖,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功能了。注:地圖可以幫助生人找到以前有人去過並記錄在地圖的地方,至於這個地圖是否好用,這與地圖記錄是否清楚明瞭有關,在這方面中醫理論記錄模糊,不好用,所以難把握,這是中醫難學的原因。至於要找地圖沒有的地方,地圖就毫無用處了,而科學發展就是進入地圖沒有記錄的地方,要到這些地方,需要的是指南針,中醫理論沒有指南針功能,所以是無法發展的理論,科學理論具有指南針功能,所以可以不斷髮展。


龍一歐


我是一名西醫,臨床醫學!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其實這個應該要從中醫的起源說起了,因為最初的中醫,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而是出家的道士。道士為了長生日夜研究道(人體與自然的聯繫)和丹術(內丹和外丹,內丹為人體自身的丹田中的丹,外丹一般指丹藥)。故而對人體和草藥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時正是因為道士的理論,使得中醫在歷經千年後,依然是道家的理論。

從我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其實西醫和中醫都是有共通之處的。講究的都是從發病機制到為什麼為發生這樣的情況!~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西醫注重的是數據的變化,而中醫,則更多的是從宏觀上來解決疾病的問題。

下面來說說中醫思維。中醫思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把人和自然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通過現在流行的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對人體發生的變化進行解釋。注重從宏觀角度的觀察。

中醫不僅是注重人體自身的變化,而且還與人所處的環境有密切關係。中醫認為不同的環境,對人體的變化是有著不同的影響的。

中醫強調的是功能關聯,不管是任何的疾病,都能夠找到疾病的源頭,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調理!使得機體自身慢慢恢復正常!利用的是人的自身的潛力和生命力。在這一點上西醫是無比擬的。

但是中醫也有他的劣勢,或許和年代久遠,很多珍貴的中醫典籍丟失以及很多藥材絕種以及地理氣候,環境變化導致的藥材藥性改變也有關係,現在的中醫是治緩不治急。對於慢性病,即不即時傷及生命的病症。中醫是有優勢的,而如腦出血,腦梗,動脈夾層破裂,外傷性臟器裂出血,休克等急性的,馬上致人死亡的疾病,目前來說,中醫還是比不過西醫。

但是,這些疾病搶救過來之後,在恢復身體機能,整體調整性方面,中醫的優勢又大於西醫了。

綜上所述。中醫思維其實就是大道自然,講究人與天地的溝通。從宏觀的角度去調理身體,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醫使用的是人體自身的能力,而西醫則是通過外力去改變人體,無強弱之分,用在當口,便是好醫。


BOSS是我哥


中醫思維是中醫和現代醫學區別最大的地方。我們可以把中醫思維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整體觀念一個是辨證論治。



1、整體觀念

是指中醫在看問題的時候都是從整體出發,把事物看成一個整體。比如將人體和整個天地聯繫在一起,人的生、長、壯、老、已,對應著天地的春、夏、長夏、秋、冬。人體的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著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這就是一種整體性思維的方法。



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思維,是指要找到疾病的本質,再進行治療。我們常聽說的中醫裡面治療頭痛不治頭,腳痛不治腳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舉個例子:木頭上長出了木耳,我們想要把木耳去掉,現代醫學的思維是直接切掉就好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會認為是潮溼的環境導致木耳生長,只要把溼氣去掉木耳就不在生長了。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思維。



中醫思維整體上概括可以分為這兩大方面。其實中醫思維就是上古時期中國人的思維,它是在中國古文化中孕育出來的,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中醫內科李大夫


簡單地說:中醫思維是辯證施治。例如,西醫診斷為感冒,是普通病毒引起,有自愈傾向。治療上是對症治療,汪意休息,多飲水。中醫認為由六淫的“風”引起,即“傷風”。按照人體對致病因子的反應的不同,有“熱”和“寒”的反應,(這是整體考慮),治療有別:風熱者用辛涼解表,方如銀翹散;風寒者用辛溫解表,無汗者用麻黃湯加減;有汗者用桂枝湯加減等。諸如此類……

因此,中醫辯證施治,旣考慮到病因,又考慮到人體不同反應而採取有區別的治療,還考慮到臨床過程而區別對待(如六經辯證:太陽,陽明,少陽……在少陽經證即感冒第三天,採用小柴胡湯加減等),這種整體考慮值得西醫參考。

以上簡單回答,供參考。

網絡圖片。


桂花芳香77105282


我想試著回答這個問題,著重說五點:1.中醫思維必須會把中醫的基本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陰陽互根、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元氣論,將其應用到八綱辯證、處方當中。2.領悟整體觀念、辯證施治。3.應用中藥的四氣、五味、七情、歸經理論於實踐當中。4.望聞問切,理法方藥,絲絲相扣。5.準確應用經方、時方、自擬方,深入研究現代中藥藥理的應用。這樣才是真正、地道的中醫思維,貫穿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過程。



懸壺濟世何剛大夫


只要瞭解一下陰陽五行,就粗略知道中醫的思維方式了。我簡單提幾條,事先說明這是最粗淺的解釋,每一點掰開來講都博大精深:

一、世界上的物質都是各有屬性的,陰陽五行等等,那人的身體和藥物也不會例外,那也應該用陰陽五行來解釋,解釋的依據呢,大多是相似性或接觸性原則。相似性原則比如以五行中的“五色”理論來說,心以紅屬火,肝以青屬木,肺以白屬金,脾以黃屬土,腎以黑屬水;黑豆是黑色的,所以屬水,下面會說。接觸性原則比如說本草綱目上有一味叫“樑上塵”的藥,就是房樑上刮下來的灰,治療上吊死。

二、既然身體各部分是有不同的屬性的,那也需要按照五行相生相剋,陰陽轉化的規律來調理或者治療。比如說黑豆是黑色的,所以補腎,這不是我瞎說啊!有個中醫權威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節目上原話就是如此。

三、中醫講究辯證,這來源肯定是樸素的道家思想,反者道之動,過猶不及這些當然是辯證的。比如缺什麼就應該補什麼,但是補多了不但無效還會有害等。

四、既然陰陽五行包容萬物,自然事實上也不存在什麼具體的病,而只是人與自然不和諧了。只要變和諧了一切都會好,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中醫覺得世上沒有絕症,治不好要麼是病人不配合,要麼是醫生水平不到家。


江滔7


我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我的治病思維常遭到中西醫的攻擊。用中醫治病的思維是:一、準確判斷病情。判斷病情的方式是儀器檢查與邏輯思維。如神經堵塞,儀器檢查不出病因,就要靠邏輯思維判斷,腦神經堵塞,運動就會出現失調,身上其他部位的神經堵塞,就會發生疼痛。有些病痛要弄清病因,如耳聾分為:外傷致聾、藥物中毒致聾、寒氣邪入致聾,病因不同,用藥方向也有所區別。二、寫出對症的方。我反對中醫是慢郎中的說話,我用1劑藥退高燒,2一3劑藥能降下高血壓,5一8劑藥治好細菌感染的腎積水和胸腔積水,15劑藥治癒骨折、囊腫。方對症,服2一3劑就見效了;不見效就是方不對症,服再多也無用。寫出對症的方,關鍵是用上對的藥及份量。我以前治心梗,要用20劑藥,現在8一12劑藥就徹底攻克了,我現在的方就是用上了對的藥。學中醫要善於分析,死記硬背方子的人,永遠成不了大器。現在信息靈通,加上靈活的腦子,醫術賽過華佗,根本不是件難事。舵主會向我開槍嗎?我又要放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