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當天,哪首詩最能表達我們的心情?


疫情結束當天,哪首詩最能表達我們的心情?


杜甫有一首詩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這個快當然不是速度第一快,而是第一快樂的詩。這首詩我們都很熟悉,我就不賣關子了,就是他在公元763年寫下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簡單介紹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公元763年,唐朝的安史之亂已經持續八年了,這年正月,史朝義也就是史思明的長子在河北自殺,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後,掩不住心中的興奮和激動,揮筆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

我認為這首詩也同樣適合來表達,疫情結束後,我們大部分國人的心情。

先看第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劍外指的是四川劍門關,杜甫此時在成都避居,薊北就是現在的河北北部,安史叛軍的老巢。杜甫聽到朝廷軍隊收復失地的消息後,痛哭流涕,淚水把衣衫都給浸溼了。

假如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突然聽到鍾南山院士宣佈: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得到全面控制,全國各行各業可以有序恢復生產。我們的反應可能不如杜甫那麼激動,不至於到“涕淚滿衣裳”,但是喜悅的淚水恐怕也要在歡笑時溢出眼眶。

杜甫的家人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反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詩中常出現的那個“老妻”“瘦妻”“山妻”,這時候不再愁眉苦臉,皺紋漸漸舒展。杜甫高興地收拾起書卷,欣喜若狂。

疫情結束後,我姐姐不用再想沒辣條吃,嘴裡淡出鳥味該怎麼辦;爸爸不用再發愁今年春耕,棉花種、滴灌帶等等種地需要的東西,該怎麼買;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疫情控制住了,意味著高校開學指日可待。我或許也會高興地收拾書卷,期待著能快快回到寬敞明亮的圖書館。

杜甫,這個在安史之亂中經受了沉重苦難的老人,心情終於能激昂起來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定要吃個火鍋、喝著小酒再唱著歌。收拾好行李,他便能趁著明媚的春光,帶家人返回故鄉。

我們家已經約好了,等疫情結束,城市解除交通管制後,要開車進城住兩天,早上胡辣湯、中午大盤雞、晚上羊肉燴麵,第二天再照著來一遍。原諒我們這麼庸俗愛吃,特殊時期,我家食材較少,我媽只能翻來覆去地做幾種麵食。

杜甫一家收拾好行囊該怎麼辦?“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巴峽在湖北、巫峽在重慶,都是長江邊有名的大峽;襄陽在湖北,洛陽在河南,都是杜甫返鄉必經的城市。兩句詩四個地名,杜甫激動的心情躍然紙上,讀者的目光也跟著杜甫的心疾速飛馳、舟行如梭。

疫情全面控制住了,作為全國交通中樞的湖北省、武漢市,便會迎來一批又一批返鄉、返校、返工的人們,假如能在武漢稍停片刻,我們一定要花點時間在這裡的角落走一走,為“英雄的城市”致敬,為疫情之下,這座承擔了最多災難的城市致敬。

這首詩寫的相當暢快,不過我覺得杜甫有一點沒考慮到,就是那些曾在災難中經受莫大痛苦的人民,他們未來的生活該怎麼辦?可我們已不能再苛責這個同樣多災多難的老人,暫且讓他苦澀的人生,多一點爽朗的歡笑聲吧。

但是我們的國家一定不要忘記,在這次疫情中,有幾千人失去了至親。

災難過後百廢待興,大多數未受疫情影響的普通人,會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迎接清晨的一縷陽光。那些失去了至親的生者,或許要在某個角落舔舐傷痛,假如安慰的話語蒼白無力,我們便為他們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