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千年女优》?

马受童


之前我对《千年女优》的看法是从千代子的自恋倾向出发,简要谈了谈为什么千代子为什么会有自恋情结以及她对画家的情感是否是爱。我认为不是的,他对画家的追寻仅仅是为了满足对自己自身的爱以及她享受的仅仅只是追寻的过程而不是想要得到的结果。而这次想要谈谈千代子还有动画本身带给我另外的思考。

01

从事电影行业的女性是在”男权凝视“下的一种反抗体现

众所周知,女明星也算是一种资本包装下的产物,而在动画所反应的时代,我反而会认为资本的作用并不那么明显。战后日本社会动荡,国民意识处于极度摇摆的状态,无法有一种统一的国民意识形态来统一日本民众的精神思想。


而我反而认为,从事电影行业的女性能对国民中的女性们起到一定方面的影响,不管是对外形审美亦或是精神形态都算一种不小的冲击。不光是对国民影响,对自身影响也同样存在。


今敏作为男性导演,他的动画与其它女性意识作品更为不同的是能够以男性的独特视角和心理 ,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了独特的女性形象。它不仅突出表现了女性摆脱男权的意识,还颠覆了“男权凝视”的中心价值。

《千年女优 》中的角色位置按照性别通过镜头被确定下来。千代子总是以追寻的女性形象出现。她美丽大胆、坚毅执着。尽管所作所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事事遭人非议 但她忠于自我,(这也是自恋倾向的体现)。


动画给予她的大多是正面突出的镜头。而她所追寻的男性对象却总是隐隐约约地动画自始至终没有道出他的姓名,他的身形相貌还不如他的随身物品来的清晰。他好像只是电影中的一道布景镜头展现给观众的只有他的轮廓,有关他的事也只是通过动画中的对白或千代子的读白被零零星星提到。那些动画片段中被追寻的男性形象亦然。动画中的其它那些阻碍千代子追寻爱情的导演和配角的镜头大多是侧面和局部的。


“钥匙 ”是引导千代子摆脱男权的实物对象,“老太婆”是推动千代子摆脱男权的幻觉对象 。一实一虚的两个意象纠缠着千代子,最终导致她摆脱了男权社会的束缚。钥匙是千代子所爱的人留给她最珍贵的东西 ,它暗示着阉割。(这里也直观表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暧昧,之前在文中提到的钥匙是千代子重要的心理暗示,而这里也能代表对男权社会摆脱的实物承载体,也就是暧昧倾向使各种解读都是有意义的。)

《千年女优》中的凝视视角主要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今敏身为男性导演他在动画中设置了两个旁观者的形象—小影视公司的社长和摄影师。他们是千代子忠实的崇拜者和支持者他们的凝视占据了动画的大部分视角,但这视角却是被千代子引领着的。


整部片子都是千代子的个人叙述,他们是被动地被牵引着在千代子的故事中游历, 只能勉强跟上千代子的思路他们的凝视加强了男性对千代子的认同,起到了正面烘托千代子行为的作用。


我们在动画中经常会看到社长和摄影师泪流满面的镜头,甚至对千代子的东西和动作都很迷恋。这些都是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来表现出对千代子追寻爱情行为的感动他们经常感叹 “在这世上竞有这样的女子”、“这辈子被女人这样追求死而无憾”。


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男性主动权的消减,他们并不认为女性主动追求爱情有悖人伦反而把这种行为看作是壮举。如果把社长和摄影师看作是今敏和全体男性的象征,从他们所扮演的 角色中可以看出男性意识存在着自我边缘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千代子在动画中是主动凝视男主人公的动画中千代子与男主在自家仓库里谈话的场景是以千代子的视角为中心,我们看到听到的是千代子单纯而爱慕的凝视和大胆的询问。

而男主的看和听则只有他在仓库的墙壁上留下的画像和遗书两个意象表现了出来,这种凝视隐晦、不露痕迹,实在是很难洞察他的内心。男主就这样被压抑、阴暗的感情统治着, 与千代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萌发的思念是一种很明显的对比。


“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罗娜莫维曾在关于电影叙事的心理分析理论中提出电影故事中一直存在”男权凝视“的问题并着重指出男性观众通过对女演员的淫窥或物化, 减轻对阉割的焦虑,以这种方式行使男权来对付女性 。”


然而,动画带给男性观众更多的是被千代子牵引着,体会了女性超越男权的情感过程这里不存在“男权凝视”,只留有女性的脱俗,从而使男性从中获得了被颠覆的崇高美感《千年女优》巨大成功充分证明了男性导演也可以创作出“女权 ”性质的动画作品,纠正了许多评论家指责男性导演只会创作“反女权”影片的偏激批评。


02

动画中所呈现的日式跑--追逐状态

“追逐”这个关键词,动画中出现大量奔跑场面。我曾看过一篇关于《千年女优》幕后制作的文章,里面提到:今敏为了展现奔跑动作,让一位熟识的女性奔跑,摄影师拿摄像机拍下奔跑动作作为参考。拍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让拍摄者坐在装货物的小推车上,另一个人推着跑。最后通过音像的双结合画出“符合昭和时代少女的奔跑”。


《千年女优》的创意来源于“昭和时代女影星的传记”。今敏是公认的狂热电影迷,《千 年女优》是他作品中“电影元素”最多的一部。作为传记片,无可避免的要加入昭和时代的社会变迁,同时融入日本百年电影史,致使创作团队的取材工作十分庞杂。

但如果仅将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定义为对于爱情追逐的诠释,那便小看了今敏在创作中的思辨性。在我看来,《千年女优》看似是在讲一个女人和她的爱情,在时间的更迭中将千代子变成一个象征,一种精神,但是我认为这种精神并非单指向爱情,


它还应包括反抗生活的固有设定,永远保持年轻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等。就像片中的画家始终面目模糊,但事实上他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男子,更是梦想的象征——梦想是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追逐它的过程。


03

动画中所蕴含的日本”物哀“美

叶渭渠曾经将”物哀“的思想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对人情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以及对自然的感动。他指出“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完全等同于“悲哀美”。悲哀仅仅只是“物哀”诸情绪的其中之一,而“物哀”这种情绪的所包含的是对整个人情百态的悲哀,和对所有社会世相悲哀的共鸣。


而《千年女优》中所反应出来的是对人情的感动,《千年女优》中对爱情的描写是最细腻真挚的。今敏着重描绘的是千代子爱而不得的爱情。在故事中千代子和画家的相遇总是在错过,两人之间的距离咫尺天涯,千代子一直在追寻着爱人,从十几岁的少女,到三十几岁的少妇,再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剧中一直出现的诅咒千代子“永远得不到自己的爱人”的巫女,这注定无法相守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弥漫着哀伤。

到时在剧中千代子还是在追寻,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无法再关注和了解其他人,在终于要放弃寻找时,却因为看到了画家留给她的信物而重新燃起斗志,直到垂垂老矣也只能孤身一人,靠回忆活下去,最后带着对恋人的思念死去。


今敏讲述了一个完全没有希望的爱情故事,但是正是这种没有结果,才使得爱情永远停留在最美丽最真实的时刻,才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才能被称为永恒的爱恋,这比那些爱得死来活去、缠绵悱恻的爱情更让人感动,因为这就是爱情本身,不掺杂其他的东西,只有爱情本身。导演在并除掉一切外在因素之后,观众感受到的正是那带着淡淡哀伤的真正的爱情。正是这种残缺的爱造就了完整的美。


李巨多


我想到2002年12月今敏导演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说的话--我起初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过特定表现出某种主题,只是随手将有意思的点子加进去了,于是作品的中心主题自然而然就在创作过程形成了。千年女优它描写的也并不是成熟的爱,那种青涩的恋情说不定是源于我当时自己的心境呢?


什么是成熟的爱?我想今敏想表达的是责任感与信念的依存,千代子在追寻喜欢的人倾尽了一生,甚至到最后才发现喜欢的人早已经死去了,然后知晓真相的那一刻,她反而松了口气,仿佛一个使命告一段落了。那是因为她最后发现这份喜欢没有一起经历风雨磨砺,只是自己单纯地付出。与其说是千代子对画家的热情,倒不如说她被执着的自己感动到了。



这是少女的心思,作者并没有过度赞扬也并不否定,但今敏却提到了撇开性别差异,去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男性倾向多一点还是女性倾向多一点更适合?男性倾向是主动的,它会倾向于推动事物的发展,以此来完成某种程度的切离,所谓的切离就是指分析和衡量之下做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归于更理性的一方;相反的,女性倾向则是被动的,它面对所有的事物都照单全收。


而女主人公千代子则是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的结合体,在寻找画家的方式上是更偏于男性倾向的,所以哪怕她在跟粉丝讲述过往的时候发现地震,她依旧保持着一份冷静和镇定,超过了一般女孩子。在追寻的意念上又是偏向于女性倾向,因为只有不考虑是非,不考虑现实,一个女生才能对一个几面之缘的异性念念不忘,甚至苦苦追寻。



作品在表达这两种倾向对千代子的影响的时候格外注意。题目中提到了“千年女优”,女优强调的是千代子的身份,这是事业和时代赋予她的身份,千年才是真正对它这种“追逐”的肯定。如果千代子最后被现实打败,也就是男性倾向赢过了女性倾向,那么这个故事就到处告一段落了。


正是因为今敏并没有这么做,所以这个跨越千年的故事才没有终结。至于为什么千代子会对画家一见钟情。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说法--影子人格,电影中千代子出生在地震中,尽管受到了妈妈的阻扰最后还是成为了女演员,在演员这条道路上,她造了两个梦,一个是外在的梦,这是一个公布于世的表演梦;另一个则是内在的梦,对画家的执着,释放自己的梦。


影子人格是指人自身的隐形人格特征,对外表现并不明显,但是会促使人喜欢上具有自己“隐形”人格的异性。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情人间强烈吸引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寻完整的自我,因为和拥有自己“影子人格”的人相恋能够促成自身人格的完整性。所以千代子对画家的一生追逐,其实是对完整的自己的渴望。



电影在现实和虚构之间不断地轮回,然后借着巫婆的诅咒,去诠释这段爱而不得和没有尽头的追逐之路有多么艰辛,它没有被人理解,也无法放弃,她只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这份喜欢。在每一次千代子情绪出现异样的时候,地震就会来了,而每一次的异样都跟不断追逐又碰壁的自己有关。


我个人可能会更倾向于千代子诠释的不是角色,而是自己每一个轮回的故事,然而不幸的是每个轮回都出现在战争之中,这跟今敏导演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架空的女影星”这个点是更为吻合的。


千代子就在这样的轮回中承受着痛苦,然而这段追逐并不是纯粹的绝望和痛苦,正如影片男主人公所提到的--我更喜欢十四的月亮,因为满月从下一天开始就会月缺了。这种灵魂深处始终有个值得坚持的理由,不正是今敏想强调的生命的律动吗?



《千年女忧》的轮回并不是场景的变换,重复的轨迹这么简单,而是我希望“在不断重复的生命流转中,生命得到了成长”,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人性本质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喜欢一个人不一定是他有多么优秀,不记得他的模样还是想继续下去,其实更多强调的是人类的精神信仰。


那把代表着信仰和守护的钥匙,千代子曾经丢过两回,第一次是在她选择嫁人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无法承受痛苦,选择退出娱乐圈不再过问世事。直到30年后,这把钥匙被她的粉丝带还给她了。千代子的粉丝跟以往普通的粉丝并不太一样,他是整个剧中,除了千代子本人最了解千代子的人,其次他喜欢的并不是千代子的作品而是她背后的故事。


这个角色的意义是在这种跳离的轮回、现实与虚构不断交叉的追逐中,作者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发出对千代子这种持之以恒的女性的敬重和爱护,所以在千代子每次需要的时候,他总能够出现。


我曾豆瓣看到有网友提到《千年女优》的片尾曲翻译过来是莲花的意思,之前在研究杀铃“一生托莲”的潜台词,发现这是日本佛教特别有意思的一种花,代表的是两个世界,死后一起通往极乐世界。假设莲花真的是作品的意识投射,就是对影片想表达“轮回”这一观念再次确认。毋庸置疑的是,作者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敬佩,以及对生命精神的高度概括。


柠檬17Clannad


千年女优是今敏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获得了很多的国内外大奖,《千年女优》的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可以说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不过一部好的电影是需要我们看的出他没有说出来的内容。还有背后的思考。

影片讲诉是纪录片导游和摄像师去找一个息影多年的女星拍摄自传,从而勾起女主人公的一段过得的回忆,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带给我们剧中主角在自己的角色和现实中的变化,让我们有一种看真人电影的感觉,影片带给我们的是真假的变化让我们惊讶之余的思考,那里是角色出演的电影哪里是女主角现实发生的事,金敏导演巧妙梦幻的表达方式,带着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共同着追寻。场景如梦般的转换,在动漫中真的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剧情的的回忆于现实中的交换比较让人费解,一环扣着一环,耐人寻味,推荐没看过得动漫迷一定要去看看,毕竟是难得的精品,不知道你们看后有什么感想呢,评论告诉我吧


微笑op


《千年女优》是一部让人失落的电影。虽然风格绚烂夺目,但最终千代子并未找到画家。“能打开最重要东西”的钥匙什么都无法打开——当然,浪漫的说法是“钥匙为千代子打开了进入电影世界的大门”。追寻的终点是虚无,这个结果颇令人沮丧。纪录片导演立花源爱慕千代子(根据设定,两人年龄相差应在十岁以上...),但是这场单相思注定无结果。再考虑到导演大泷对千代子的追求——哎?等一下,这部动画到头来就是一场空吗?或者说,最美的是过程——这真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啊...

电影角色:在电影世界中,除了千代子,有几个现实世界的人物反复出现在电影世界中,他们在两个世界中的身份是重合的:左翼画家,被救助者和被追寻者;面带刀疤的坏警察,追捕者与阻碍者;年长的女影星,盛势凌人的前辈/长辈,阻碍者;立花源也,帮助者与爱慕者。有趣的是立花源也这个人物,刚开始在现实世界中他是旁观者和记录者,随着剧情推进,我们发现他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协助者(飞身挡屋梁...),于是他在两个世界中的身份也重合了。

片头的“太空飞船起飞”场景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它是藤源千代子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电影世界中时间线最靠后的(未来)。它有多次转换功能:第一次出现时通过地震完成一次虚实转换;第二次出现时又是一次虚实转换;第三次出现时,立花源也顶替了第一次的爱慕者角色,完成一次角色转换。

早在Perfect Blue中,今敏就展露了一手镜头剪辑绝活:影片刚开始Charming Bird演出,通过剪辑将演出现场和未麻的现实生活联结起来。到了千年女优,剪辑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是褒义)。大量的戏中戏和嵌套,电影之间的嫁接,以及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到电影世界中担任角色,整部电影达到“人戏不分”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