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人才辈出?

手机用户84426048458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短短的几百年间涌现出了管仲、晏婴、百里奚、文仲、范盖这样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孙膑、王陵、廉颇、李牧等一大批有才于的军事家。

李悝、吴起、商鞅、范蠡等著名改革家,孔子、墨子、老子、荀况、韩非这样一些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

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样的贤德的战国四公子。

苏秦、张仪、公孙衍这样一些著名的策士、纵横家。

也出现了屈原、鲁仲连、蔺相如这样一些品德和气节高尚、能主持正义的仁人志士。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百家争鸣,十分活跃,就是在工艺建筑、农学、医学、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才,有着卓越的成就。

那么究竟是时势造英雄呢,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而后世的许多朝代虽说不乏名臣名将,但比之春秋战国,还是略微欠缺些许。

首先,随着牛耕和铁器的推广,人类的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一个特殊时期,政局动荡,人民的思想也十分不稳定,由于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各地诸侯互相吞并,漠视周天子,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各国是十分需要人才的。

同时,这个时代给了这类仁人志士太多的机会和空间得以展示他们的才能。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臣下都十分礼贤下士,尤其许多府第都收了许多幕僚。这样的制度让许多出身下层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社会上层,参与政治。就像"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中的毛遂提到的:"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幕僚的制度为出身下层的士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使得像苏秦那样的穷汉不至于冻饿而死。他们投到主人门下,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从而进入社会上层,直至为卿为相。

其次,那就是这类士人有择主的自由,可避免压制人才。

这个国君不重视他可以换一家,这让国君不得不重视这些士人。"良臣择主而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例如,张仪为秦相,破坏合纵联盟,使河东六国吃尽了苦头。按道理他应该不容于河东六国,可是当他受公孙衍排挤跑到魏国时,魏王立即拜他为相。其他士人转换门庭更是平常事了。

这些幕僚虽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统治阶级,但就每个人来说又是充分自由的,对主人不满,可以随时离去。

因为主人可以选择门客,门客更可以选择主人。主人如果是诸侯,不礼遇士人,士人纷纷离去,就会亡国;主人如果是大夫,不尊重士人,士人纷纷离去,他就会垮台。

而士人呢?如果和主人行不合、言不用,也没什么了不起,换个主人,一走了之就是了。因此,有收养食客的这样的风气作为基础,人才才可能流动。就好像市场起到了资源最优配置的作用。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非常紧俏的一种资源,国家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但是千里马只有遇上了伯乐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对人才保有一种礼遇和不计前嫌的态度,这样才会实现共赢。


煮酒君


人才辈出,实际就是一个对人才大浪淘沙的检验过程!和现在完全不同。

春秋时大小国家100多,工作岗位多人才自然多。相同的万众瞩目的岗位至少有100多个,包括君王这个职位。能者上,庸者下,一目了然。这种情况下,各人的观点、主张和思想都能得到体现,各自的短处也充分暴露。这就形成了诸子百花的灿烂盛开!【浪大推沙,有才就会有财】到战国,主流强国只剩7家,真才实学结合实用可行,能生存下来的都是精英!浪花未变,但浪劲更大,有结果证明的人才是真才,推崇空洞而缺少执行方法的人才只能边缘化。到秦朝一统天下,证明了大浪淘沙的最终结果。【此时的人才,偏向实用化,且人才不问出处】再看现代热门行业,多数已经是寡头林立垄断盛行,这种状态下,平民人才必定凋零!为何?看总结。

总结:人才辈出取决于时代环境。春秋战国的人才,包括君主在内,是要接受长时间的相互选择考验和最终的结果检验,虽有主次,但相对公平。拓展想到:今天的创业环境已经逐渐结冰:不再依赖人才营销,只要资金来砸!尤其热门商业已经寒门难出贵子,更别说冷冷的实体经济!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已经没人在意。【用财堆出来的成功之神的才体现在哪里?我们不愿深思也无从质疑,只能膜拜更轮不到互相选择】

【为了生存或者发展,也许只能更加注重“人财”的财了。这是好是坏,一时无法交代】不过有个例外,今日头条能在互联网寡头控制下独树一帜而发,可谓奇迹!【此处涉嫌拍马屁,但事实如此,说句真话而已】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或署名!谢谢阅读,下回见!


有画说话


春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高潮时期,并且除了文化,在政治建设上也是有着非常著名的成就。

春秋时期的中国军事家、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交汇在一起,形成了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那么,春秋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政治方面。

春秋时期,周王朝原有的政治宗法制、血缘制都被破坏,原来的诸侯纷纷脱离周王朝的统治,自成一家一国。

于是在这个时期,不同的诸侯国的政治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传统都不一样,都具有相应的独立性与特殊性。

所以,这个时期,每个诸侯国都启用不同的政治家进行改革,这更加的使诸侯之间变得不一样。而且这个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极为频繁,不断的进行兼并。

天下的政治局面一团糟,所以有识之士纷纷对天下的乱局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自然人才都有了自己的施展空间。

二:思想文化方面。

当天下只有周王朝可以发布命令的时候,天下的思想都是为了周王朝的统治服务而存在,这时候的思想是僵化的,是不活跃的。

而当周王朝对天下失去了控制权之后,每个诸侯都会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召集一大群的士族阶级,笼络一批人才。



这时,天下的思想就不会只是为了一家而存在,每种思想都有存在的意义与帮助,都有人支持。所以这个时候思想的种类就不断的出现,然后融合,然后不断进步,不断发生改变。

这时侯的思想、人才就频频出现,多如天上的繁星。所以,春秋时期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人才是与当时开放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


再加上春秋时期中国文明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就给了庞大的士族阶级发展创新的空间。

有力合适的施展空间,加上上古遗留的思想遗产以及剧烈的社会变动,所以一大群优秀的人才纷纷涌现。

而民国时期也是如此。一但出现了剧烈的思想碰撞,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国就会出现大量的人才。


小司马迁论史


一、多元文化与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在战争与冲突的同事,在经济、文化之间也相互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地域性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借鉴其先进文化因素,形成各自独特风格,促使自身不断发展,为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私塾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1.私塾教育的兴起

夏、商、西周三代,学在官府,官师不分,教育是统治阶层的特权。春秋以降,随着王室衰微,部分贵族下降为贫民,官方学者流落民间,于是出现官学衰,文化下移的格局。诸侯之间为了争霸需要,加之新兴商人阶层为谋求政治地位,急需掌握一定知识,这客观上刺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2.私塾教育的发展

与私学兴起同步的还有教育原则以及思想的涌现,如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而墨子则提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教育口号,这些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教育热情。

总之,私塾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春秋时期人才的涌现,奠定了教育基础。

三、政治环境及政策

1.争霸的现实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春秋时候涌现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各诸侯国为扩大疆域、掠夺人口资源等,相互攻伐。这就要求了一定的人才来为其服务,于是各诸侯国君礼贤下士,广招人才。

2.人才引进政策

在以维护统治及争霸为目的的基础上,各诸侯君采取了各项措施来招揽人才,这就为人才的流动营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具体有以下形式:

(1)虚位以待,高薪聘请。把重要官职空置,用来吸引、招揽人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争夺中屡见不鲜。如:魏惠王以国相位许孟尝君,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揽士等。

(2)引渡人才,弱敌强己。这个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挖墙脚”,如秦穆公把由余从戎挖到秦国;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更是其升级版。

(3)竞相养士,储备人才。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争夺中,最具特色、影响最大的做法。最著名者某过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四君”。

(4)稷下学宫。它创办于齐国,但由于自由及活跃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各家学派在此云集,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促进思想的传播,利于人才的发展。它存在的一百多年,汇集这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才华的学者,为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思想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总之,这些无疑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综合上述几点,小编觉得除了这些客观原因外,这些学者及人才自身努力也是很重要的,记得有一句话说“每个时代都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不努力的人”,天赋秉异者,也可能伤仲永。

最后,您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辈出还有哪些原因呢?欢迎补充完善!



我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关于为啥春秋战国人才辈出的问题,应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辫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有人才辈出的基础和必然性。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为更多的人学习钻研文化提供了可能。再是从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角度说,生产力的提高,原来生产关系就随之改变,奴隶变或了农民,人身有了自由,有了接受文化的可能。学在官府的只有贵族才能享有教育的特权被打破,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兴起。

第二,时代急需人才

春秋时代是个大变革时代,各诸侯都在探求适应时代变革思想理论办法,于是养士之风兴起,探讨学术理论的各种学派雨后春笋般的产生出来。百家争鸣出现了,这是时代的需求的结果。

第三,学术研究环境宽松

由于时代需要人才,所以各诸侯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不管是否有利本国的需要都让其自由发展,以齐国为例,齐国设稷下学宫,给学子优厚的物质和政治待遇,让学者不参与政事去自由议论研究学问,于是才出了诸子百家云集,各学派融合的盛况。

以上三点是春秋战国人才辈出的原因。


本昌谈历史


春秋战国是中国很多传统思想的发轫和高峰,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受到这一时期的重大影响。而这些思想源泉,就是来自思想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细究下来,人才辈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没有集权社会自由。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是东周末年,周天子失去权威,天下分裂,诸侯国几百个,群雄并起。分裂的时代,就没有了权力的集中和管控,社会自由度相对较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公共事务和人生哲学,有充分的讨论自由,没有思想控制和官方意识形态。每个著书立说的人只要有拥护者,就可以开门立派,发展壮大。


2.各国相争渴求人才。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主。国土面积和人口,在相对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囊括人才就可以改革体制,发挥人口和土地的优势,提升诸侯国的实力,强化军事能力,提升国家财富。这一需求,导致各国求贤若渴,特别是有作为的诸侯,更是广发求贤令,秦国,齐国,魏国,燕国,楚国都曾广纳贤才,有了需求,自然就会刺激人才的产生。

3.私教兴起学以致用。原本的教育,都是官方垄断,民间不得办学,这也就是说,老百姓没有获取知识的资格。官方办学都是为贵族子弟服务的,受教育人数极少,也就抑制了人才的产生。孔子开办私学以后,民间私学兴起,受教育人数增加,各地人才也就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雨夜说春秋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就是春秋战国人才的风流状态。

一、每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总能孕育人才辈出的高潮时期,最突出是春秋战国

周平王东迁之后,代表奴隶制社会阶层权势已经逐渐式微,慢慢地演化出各士大夫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在逐渐等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奴隶制社会崩溃过程,新兴地主阶层的逐渐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大变革时期,尤其是新兴地主在逐渐掌握各大诸侯国的政权之时,面对这样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诸侯各国形势,新的国内社会民众矛盾都处于混沌而不明朗时期,犹如“百废待兴”时期。

那么对于人才的渴望与需求,各行各业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对于这时期,诸侯各国对于人才的宽容度?对于人才选拔的标准?对于什么是人才?对怎么才能国富兵强进而争霸天下?对于如何选择哪一类思想作为国家统治思想?这些都没有现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没有现成的标准?社会各阶层的士人或庶族被激活起来,进行一次影响两千多年的思想大讨论,进而形成“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繁荣体系。就犹如改革开放时,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样的深远影响。

二、教育的兴盛才是人才辈出的基石,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名人都一样

从夏商周时期的教育资源都是垄断在奴隶主或皇族子女后代这一小部分人,导致夏商周的人才名人最熟知只有周公旦及姜子牙等少部分人。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办学开始兴盛起来,比如孔子所带领七十二门徒的孔氏学派,墨子,荀子,老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领头人的私人学校教导出来的学生最后能够搅动天下局势的风云,比如庞涓与孙膑,张仪与苏秦,商鞅与李俚等等。

各诸侯国的国家办学,放宽招生与入学门槛,最为出名的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孕育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强国屹立于诸侯各国之林。

证明教育的兴盛才是人才辈出的基石,毕业于那个名人导师的门下可是金钥匙与敲门砖。

三、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主题,人才的选拔与欢迎程度在发生变异

战国时期,经过“春秋五霸”争霸那么多年之后,就只剩下七个能够决定天下走势的诸侯国,最后谁才能完成“七进一”的淘汰赛,那么“富国强兵,争霸天下”才是这个时期的主题,人才的选拔与欢迎程度各有千秋。

“嘴巴可以杀人夺地”才真正成为现实写照,我们所知道大名鼎鼎的秦国名相张仪连横;还有挂六国帅印的苏秦合纵之策,瞬间可以让某个诸侯国灭亡与丧权辱国。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已经慢慢地形成独有思想体系,开始大浪淘沙般的筛选,不适合的“王道,霸道”的思想慢慢地退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时候法家开始主导战国后期时期的走向与变道,这也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也开始演变成人才慢慢地成为各个国家宗亲的私人智囊,比如战国四大公子的门客,吕不韦的食客都属于这类,不断地开始为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谋划。

人才的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人才的专业性发生变化,人才的流动性增大,人才的容忍度发生变化,人才的结局发生变化。

四、秦国完成七进一淘汰赛制,大一统王朝之后的时期,要么在庙堂,要么在江湖

秦朝完成大一统之后,地主阶层主导的封建王朝正式成立,之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亦是如此。这对于人才的概念开始发生变化,对于思想文化的高潮也开始慢慢地消沉。

演化三个小高潮部分: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到了隋唐大动乱到大一统之后,人才辈出时期,到了宋代最是高潮顶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开始繁荣于此,最后持续到封建王朝结束到现代都还有其地位。

这跟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很大的关系:从孝廉到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变化过程,成为封建王朝的人才库,这也跟每个朝代对于教育办学的热情与投入正比关系。

那时候的读书人还可以学则优而仕,要么在庙堂,要么还可以在江湖洒脱。

清朝时期对于人才及文人最是狠,更多的“文字狱”导致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

一直到清朝灭亡及民国时期,又一次社会体制大变革时期,又一次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人才辈出时期,决定着国家的走势。

谢谢,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请注意,并不是春秋战国人才辈出,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林立,没有单一的学术(儒家)成为统治思想,以致于各种思想层出不穷,形成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换句最直白的话说就是“春秋战国没有文字狱”。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多人以为只有清朝才有文字狱,实际上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以来,中国便有文字狱。这是因为作为一个一统王朝,它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以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这个时候,所有其他的思想产生,都会影响这个核心,也就是俗话说的“一山不容二虎”。等到独尊儒术之后,这个情况愈加严重,开始全面打压其他思想,基本就是谁出头杀谁,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即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回到问题的本初了,春秋时期为什么人才辈出,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统的封建王朝和统治思想,各种思想都不会得到压迫,那么自然各种人才都可以得到的发挥了。


所以并不是因为春秋人才多人才多,而是因为春秋战国的自由。


三观粉碎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图1: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演义》在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于春秋战国而言,正是这合久必分之时。西周自武王牧野之战以来,经周公当政,过“成康之治”,于中期全盛;后经周厉王暴政,诸侯“共和行政”,于“宣王中兴”稍喘片刻,终到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历经13世(包含“共和行政”时期)。短短两百多年,一个王朝覆灭。


自西周亡于幽王之手,诸侯拥立幽王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周平王东迁洛邑,到秦帝国统一中国之前,这段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征战,百家争鸣,名士辈出的年代”被称为春秋战国(亦称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这是一个英雄浪漫、文化多元、名士喷井而出的峥嵘岁月。虽历经时间千年的流逝,回首依旧难以默然。纵观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这段长达五个多世纪的“大乱世”,任然有沉重的分量,这是开启新篇章的“狂欢”,也是最后的“狂欢”。于我而言,春秋战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乱而盛、文化多元、百家争鸣、名士辈出的时期,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历史因素:

历史继承性与相对局限性


西周为中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第三个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社会国家,并于西周前期达到全盛。对秦“大一统”,社会制度转型为封建主义制度,具有承上启下之用。简而言之,西周于夏商的基础上营建出一个更加繁盛的朝代,秦于周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第一个封建主义统一国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致如此。当然,不可否认,一个朝代之所以能够存在,由内外多种因素所构成,其中,有它引以为傲的东西,或为制度,或为经济,或为文化,等。对西周而言,有一典故,孔子曾盛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以此来赞扬西周的礼乐制度。而向历史前端追溯,西周的礼乐制度来源于夏商,并于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此为历史继往开来的继承性。


西周王朝建立,周王为天下“共主”,周初大封诸侯,后世耳熟能详的便有:郑、卫、齐、燕、晋、鲁、宋等。在中央,周天子掌“西六师”和“殷八师”拱卫二京(宗周和成周),震慑诸侯。在封国内,诸侯拥封国境内私家军队、私家幕僚和民籍赋税,与中央遥之相对。可归纳为:众诸侯在内拱卫京师,在外安疆守土;在岁朝贡周天子,海内宴请,天下安平。

西周继夏商以来的大环境统治下,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在部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封制度下,万国来贺,一片升平。在周天子看来,以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政治体系,有万世之朝之期。殊不知,时间是最没保障的物质,而权力却是最诱人的饕餮大餐。古人言:“高处不胜寒”,岂不知已位于权力巅峰的帝王们,仍旧费尽心思追求长生不老。繁盛的背后,暗藏阴霾起伏。成就西周王朝的政治体制,恰恰也是最为脆弱的地方。此为历史发展中的相对局限性。


2. 政治经济因素:政治革新与“富国强兵”的迫切要求


东周时期,自周平王与郑庄公“周郑交质”事件始,伴以“巡狩礼”的崩溃,加之春秋首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旗号的打出,礼乐早已崩坏,周天子已沦为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出的旗号而已。自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后,随着各诸侯国内政治军事实力的此起彼伏,分别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称霸“自齐桓公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对内“尊王攘夷”,对外武力扩张,遂渐居众诸侯之首,称霸黄河流域30余年。随后,黄河流域以晋楚争霸为主要内容,晋文公与楚庄王均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变法自强。至此,别国均为效仿,励精图治,变法自强。


图2:春秋时期地图

图3:战国时期地图


于上述而言,可简单总结为:春秋战国自齐桓公首霸开始,各国诸侯均在国内任用贤能、实行变法革新,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在对外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如: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等。唯一值得唏嘘的便是,由于变法内容均求“富国强兵”,对世袭贵族、官僚机构等利益有所破坏,变法之人大多不得善终。


政治革新与富国强兵,一事两面,相互交融,共同对一个国家的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加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可举北宋积贫积弱为例。正是因为君主迫切要求改变在争霸战争中的落后挨打局面,出“求贤令”于天下网罗人才,要求“富国强兵”。这不仅为天下饱学的士大夫们提供了政治舞台,更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说思想的诞生培育了土壤。


3.

文化因素:思想多元,名士辈出,文化上“百家争鸣”


纵观夏商周三朝,夏已有文献记录和天文历法相关的科学知识,殷人尊神尚鬼,周公制礼作乐而有《周礼》。《周礼》的礼乐制度是一个处理等级、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周公在其中强调“天命”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获得“天命”需要明德,即贤明的政治。由此可见,夏商周虽为统一国家,但在思想文化上并未作出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类似举措以捍卫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周公虽制礼作乐规范伦理体系,但于汉武帝的文化专制相比,如“小巫见大巫”,而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便为最真实的佐证。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包容,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图4:先圣图


春秋战国的政治格局需要可以“富国强兵”的政治手段,于是涌现出一大批以此为任的名士。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子,兵家吴起、孙膑,墨家墨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纵横家张仪、苏秦等,应时而起,创立学说流派,流传至今。正如上文所说:正是因为君主迫切要求改变在争霸战争中的落后挨打局面,出“求贤令”于天下网罗人才,要求“富国强兵”。于是乎,大批士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家学说,齐更有“稷下学宫”引天下英才往之。这不仅为天下饱学士子们提供了宽广的政治舞台,更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说思想的诞生发展培育了土壤。反观之后的各个朝代,自汉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于汉中央集权遥相呼应。唐,佛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风靡南北;明清,思想专制达到顶峰,“文字狱”牵连之广,亘古未闻。从中可观,文化是专制者手中的思想统治武器,可用之则用之。如此说来,春秋战国之后,文化上“百家争鸣”再难出现,唯有的只是已有学说依据统治大背景下的不断“发展”,是为历史发展上又一不可阻挡之势。

在我看来,此三方面为春秋战国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一个英雄浪漫、文化多元、名士喷井而出的峥嵘岁月。其中,士子们周游天下,结朋识友,推销自家学说,以求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古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春秋战国,书生可治国、行军,文人风骨不次于铮铮铁骨。如果说中国古代哪一个时代的读书人最受我尊敬,毫无疑问,春秋战国。天下纷乱,可识人心;时局动荡,可观志向;生死选择,可知理想。(图片来源网络)


高覃


春秋战国为什么能人才辈出?窃以为,一是社会有包容的环境,而无选择性的扬遏;二是君王提供了竞争的场地,而没有权威规矩的压制;三是个人有自由施展的武台,而没有框框套套的局限。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社会有包容的环境,而没有选择性的扬遏,使人才市场成了遍及各国的“自由市场”

寒暑分明之处,惟有优势物种可存;湿热常年之地,方有万物并茂呈现。就像寒带地区只会有少量几种优势植物存在,而热带雨林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也就有望天树存在一样,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的共主周王朝势已渐微,影响力渐小,诸王国群雄并起,皆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它们皆以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网络各国人才,而且为了吸引人才,各国对待人才并无预设的选择标准,因此,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才市场也成了一个由各国组成的大的 “自由市场”。

地中有火,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各国国君、公子都竭尽所能,提供人才自由竞争的场地,而没有权威和规矩的压制

为了在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各国国君、公子都竭尽所能地建立了人才自由竞争的场地,以招贤纳士,求取人才,但凡有主张皆可陈述,没有权威和规矩的压制,能合则合,能用则用,能养则养,实在养不了也会放人,以博取爱才惜才之名。在这之中,有“一诺千金”者,有 “毛遂自荐” 之人,甚至连“鸡鸣狗盗”之辈皆可容纳,定然也就不乏有雄才伟略的经世之才脱颖而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于个人有了自由施展的武台,而没有框框套套的限制,因此,各类人才纷涌呈现

由于人才市场广泛,只要自己是可用之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社会上出游求学、求道访友、拜师学艺、建门收徒之风盛行,年轻人也能自强不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谋求自己的发展前途。

总之,由于有宽容并蓄的环境、自由竞争的场地、独立施展的武台,就像有了温暖湿热的环境、有了包容万物之地、有不同的种子,各种植物就可以竞相生长一样,春秋战国成了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一个特殊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