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人才輩出?

手機用戶84426048458


都說亂世出英雄。在中國歷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戰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短短的幾百年間湧現出了管仲、晏嬰、百里奚、文仲、範蓋這樣一大批有作為的政治家,孫臏、王陵、廉頗、李牧等一大批有才於的軍事家。

李悝、吳起、商鞅、范蠡等著名改革家,孔子、墨子、老子、荀況、韓非這樣一些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思想家。

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這樣的賢德的戰國四公子。

蘇秦、張儀、公孫衍這樣一些著名的策士、縱橫家。

也出現了屈原、魯仲連、藺相如這樣一些品德和氣節高尚、能主持正義的仁人志士。

春秋戰國時代,不僅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領域裡百家爭鳴,十分活躍,就是在工藝建築、農學、醫學、文學藝術上也出現了許多了不起的人才,有著卓越的成就。

那麼究竟是時勢造英雄呢,還是英雄造時勢呢?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而後世的許多朝代雖說不乏名臣名將,但比之春秋戰國,還是略微欠缺些許。

首先,隨著牛耕和鐵器的推廣,人類的生產力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春秋戰國時期也正處於這樣一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的一個特殊時期,政局動盪,人民的思想也十分不穩定,由於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導致各地諸侯互相吞併,漠視周天子,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各國是十分需要人才的。

同時,這個時代給了這類仁人志士太多的機會和空間得以展示他們的才能。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臣下都十分禮賢下士,尤其許多府第都收了許多幕僚。這樣的制度讓許多出身下層的人才有可能進入社會上層,參與政治。就像"毛遂自薦"這個故事中的毛遂提到的:"吾乃囊中之錐,未曾露鋒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脫穎而出。"

幕僚的制度為出身下層的士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使得像蘇秦那樣的窮漢不至於凍餓而死。他們投到主人門下,不論出身如何,只要有適當的機會就可以大顯身手,從而進入社會上層,直至為卿為相。

其次,那就是這類士人有擇主的自由,可避免壓制人才。

這個國君不重視他可以換一家,這讓國君不得不重視這些士人。"良臣擇主而事",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例如,張儀為秦相,破壞合縱聯盟,使河東六國吃盡了苦頭。按道理他應該不容於河東六國,可是當他受公孫衍排擠跑到魏國時,魏王立即拜他為相。其他士人轉換門庭更是平常事了。

這些幕僚雖在政治上、經濟上依附於統治階級,但就每個人來說又是充分自由的,對主人不滿,可以隨時離去。

因為主人可以選擇門客,門客更可以選擇主人。主人如果是諸侯,不禮遇士人,士人紛紛離去,就會亡國;主人如果是大夫,不尊重士人,士人紛紛離去,他就會垮臺。

而士人呢?如果和主人行不合、言不用,也沒什麼了不起,換個主人,一走了之就是了。因此,有收養食客的這樣的風氣作為基礎,人才才可能流動。就好像市場起到了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

人才可以自由流動正是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任何時代,人才都是非常緊俏的一種資源,國家需要人才來進行建設。但是千里馬只有遇上了伯樂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為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發展的機會。

我們或許可以借鑑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對人才保有一種禮遇和不計前嫌的態度,這樣才會實現共贏。


煮酒君


人才輩出,實際就是一個對人才大浪淘沙的檢驗過程!和現在完全不同。

春秋時大小國家100多,工作崗位多人才自然多。相同的萬眾矚目的崗位至少有100多個,包括君王這個職位。能者上,庸者下,一目瞭然。這種情況下,各人的觀點、主張和思想都能得到體現,各自的短處也充分暴露。這就形成了諸子百花的燦爛盛開!【浪大推沙,有才就會有財】到戰國,主流強國只剩7家,真才實學結合實用可行,能生存下來的都是精英!浪花未變,但浪勁更大,有結果證明的人才是真才,推崇空洞而缺少執行方法的人才只能邊緣化。到秦朝一統天下,證明了大浪淘沙的最終結果。【此時的人才,偏向實用化,且人才不問出處】再看現代熱門行業,多數已經是寡頭林立壟斷盛行,這種狀態下,平民人才必定凋零!為何?看總結。

總結:人才輩出取決於時代環境。春秋戰國的人才,包括君主在內,是要接受長時間的相互選擇考驗和最終的結果檢驗,雖有主次,但相對公平。拓展想到:今天的創業環境已經逐漸結冰:不再依賴人才營銷,只要資金來砸!尤其熱門商業已經寒門難出貴子,更別說冷冷的實體經濟!什麼是真正的人才已經沒人在意。【用財堆出來的成功之神的才體現在哪裡?我們不願深思也無從質疑,只能膜拜更輪不到互相選擇】

【為了生存或者發展,也許只能更加註重“人財”的財了。這是好是壞,一時無法交代】不過有個例外,今日頭條能在互聯網寡頭控制下獨樹一幟而發,可謂奇蹟!【此處涉嫌拍馬屁,但事實如此,說句真話而已】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謝謝閱讀,下回見!


有畫說話


春秋時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高潮時期,並且除了文化,在政治建設上也是有著非常著名的成就。

春秋時期的中國軍事家、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交匯在一起,形成了春秋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那麼,春秋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政治方面。

春秋時期,周王朝原有的政治宗法制、血緣制都被破壞,原來的諸侯紛紛脫離周王朝的統治,自成一家一國。

於是在這個時期,不同的諸侯國的政治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傳統都不一樣,都具有相應的獨立性與特殊性。

所以,這個時期,每個諸侯國都啟用不同的政治家進行改革,這更加的使諸侯之間變得不一樣。而且這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極為頻繁,不斷的進行兼併。

天下的政治局面一團糟,所以有識之士紛紛對天下的亂局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自然人才都有了自己的施展空間。

二:思想文化方面。

當天下只有周王朝可以發佈命令的時候,天下的思想都是為了周王朝的統治服務而存在,這時候的思想是僵化的,是不活躍的。

而當週王朝對天下失去了控制權之後,每個諸侯都會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召集一大群的士族階級,籠絡一批人才。



這時,天下的思想就不會只是為了一家而存在,每種思想都有存在的意義與幫助,都有人支持。所以這個時候思想的種類就不斷的出現,然後融合,然後不斷進步,不斷髮生改變。

這時侯的思想、人才就頻頻出現,多如天上的繁星。所以,春秋時期出現了這麼大規模的人才是與當時開放的政治環境分不開的。


再加上春秋時期中國文明處於成長階段,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這就給了龐大的士族階級發展創新的空間。

有力合適的施展空間,加上上古遺留的思想遺產以及劇烈的社會變動,所以一大群優秀的人才紛紛湧現。

而民國時期也是如此。一但出現了劇烈的思想碰撞,劇烈的社會動盪,中國就會出現大量的人才。


小司馬遷論史


一、多元文化與民族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族在戰爭與衝突的同事,在經濟、文化之間也相互交流,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夏、商、西周以後,在中國形成了三秦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地域性文化。這些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借鑑其先進文化因素,形成各自獨特風格,促使自身不斷髮展,為人才的成長奠定了文化基礎。

二、私塾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1.私塾教育的興起

夏、商、西周三代,學在官府,官師不分,教育是統治階層的特權。春秋以降,隨著王室衰微,部分貴族下降為貧民,官方學者流落民間,於是出現官學衰,文化下移的格局。諸侯之間為了爭霸需要,加之新興商人階層為謀求政治地位,急需掌握一定知識,這客觀上刺激私學的興起和發展。

2.私塾教育的發展

與私學興起同步的還有教育原則以及思想的湧現,如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而墨子則提出“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教育口號,這些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民眾的教育熱情。

總之,私塾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為春秋時期人才的湧現,奠定了教育基礎。

三、政治環境及政策

1.爭霸的現實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是群雄並起的時代,春秋時候湧現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局面,各諸侯國為擴大疆域、掠奪人口資源等,相互攻伐。這就要求了一定的人才來為其服務,於是各諸侯國君禮賢下士,廣招人才。

2.人才引進政策

在以維護統治及爭霸為目的的基礎上,各諸侯君採取了各項措施來招攬人才,這就為人才的流動營造了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具體有以下形式:

(1)虛位以待,高薪聘請。把重要官職空置,用來吸引、招攬人才,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爭奪中屢見不鮮。如:魏惠王以國相位許孟嘗君,燕昭王築黃金臺以攬士等。

(2)引渡人才,弱敵強己。這個其實就是現代版的“挖牆腳”,如秦穆公把由余從戎挖到秦國;孫臏與龐涓的故事更是其升級版。

(3)競相養士,儲備人才。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爭奪中,最具特色、影響最大的做法。最著名者某過於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四君”。

(4)稷下學宮。它創辦於齊國,但由於自由及活躍的學術氛圍,吸引著各家學派在此雲集,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促進思想的傳播,利於人才的發展。它存在的一百多年,彙集這春秋戰國時期最有才華的學者,為人才的培養和學術思想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總之,這些無疑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興起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

綜合上述幾點,小編覺得除了這些客觀原因外,這些學者及人才自身努力也是很重要的,記得有一句話說“每個時代都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不努力的人”,天賦秉異者,也可能傷仲永。

最後,您覺得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輩出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補充完善!



我的圖書館和博物館


關於為啥春秋戰國人才輩出的問題,應從多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辮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有人才輩出的基礎和必然性。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為更多的人學習鑽研文化提供了可能。再是從生產關係一定適應生產力的角度說,生產力的提高,原來生產關係就隨之改變,奴隸變或了農民,人身有了自由,有了接受文化的可能。學在官府的只有貴族才能享有教育的特權被打破,以孔子為代表的私學興起。

第二,時代急需人才

春秋時代是個大變革時代,各諸侯都在探求適應時代變革思想理論辦法,於是養士之風興起,探討學術理論的各種學派雨後春筍般的產生出來。百家爭鳴出現了,這是時代的需求的結果。

第三,學術研究環境寬鬆

由於時代需要人才,所以各諸侯都重視人才,尊重人才,不管是否有利本國的需要都讓其自由發展,以齊國為例,齊國設稷下學宮,給學子優厚的物質和政治待遇,讓學者不參與政事去自由議論研究學問,於是才出了諸子百家雲集,各學派融合的盛況。

以上三點是春秋戰國人才輩出的原因。


本昌談歷史


春秋戰國是中國很多傳統思想的發軔和高峰,中國人的心理性格受到這一時期的重大影響。而這些思想源泉,就是來自思想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細究下來,人才輩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沒有集權社會自由。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是東周末年,周天子失去權威,天下分裂,諸侯國幾百個,群雄並起。分裂的時代,就沒有了權力的集中和管控,社會自由度相對較好。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於公共事務和人生哲學,有充分的討論自由,沒有思想控制和官方意識形態。每個著書立說的人只要有擁護者,就可以開門立派,發展壯大。


2.各國相爭渴求人才。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爭奪霸主。國土面積和人口,在相對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囊括人才就可以改革體制,發揮人口和土地的優勢,提升諸侯國的實力,強化軍事能力,提升國家財富。這一需求,導致各國求賢若渴,特別是有作為的諸侯,更是廣發求賢令,秦國,齊國,魏國,燕國,楚國都曾廣納賢才,有了需求,自然就會刺激人才的產生。

3.私教興起學以致用。原本的教育,都是官方壟斷,民間不得辦學,這也就是說,老百姓沒有獲取知識的資格。官方辦學都是為貴族子弟服務的,受教育人數極少,也就抑制了人才的產生。孔子開辦私學以後,民間私學興起,受教育人數增加,各地人才也就雨後春筍一般湧現。



雨夜說春秋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就是春秋戰國人才的風流狀態。

一、每個社會大變革時期,總能孕育人才輩出的高潮時期,最突出是春秋戰國

周平王東遷之後,代表奴隸制社會階層權勢已經逐漸式微,慢慢地演化出各士大夫代表新興地主階層在逐漸等上歷史舞臺,這就是奴隸制社會崩潰過程,新興地主階層的逐漸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大變革時期,尤其是新興地主在逐漸掌握各大諸侯國的政權之時,面對這樣新的歷史時期,新的諸侯各國形勢,新的國內社會民眾矛盾都處於混沌而不明朗時期,猶如“百廢待興”時期。

那麼對於人才的渴望與需求,各行各業的需求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對於這時期,諸侯各國對於人才的寬容度?對於人才選拔的標準?對於什麼是人才?對怎麼才能國富兵強進而爭霸天下?對於如何選擇哪一類思想作為國家統治思想?這些都沒有現成的思想理論體系,沒有現成的標準?社會各階層的士人或庶族被激活起來,進行一次影響兩千多年的思想大討論,進而形成“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繁榮體系。就猶如改革開放時,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解放思想大討論一樣的深遠影響。

二、教育的興盛才是人才輩出的基石,你所知道的春秋戰國名人都一樣

從夏商周時期的教育資源都是壟斷在奴隸主或皇族子女後代這一小部分人,導致夏商周的人才名人最熟知只有周公旦及姜子牙等少部分人。

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私人辦學開始興盛起來,比如孔子所帶領七十二門徒的孔氏學派,墨子,荀子,老子,鬼谷子等諸子百家領頭人的私人學校教導出來的學生最後能夠攪動天下局勢的風雲,比如龐涓與孫臏,張儀與蘇秦,商鞅與李俚等等。

各諸侯國的國家辦學,放寬招生與入學門檻,最為出名的時齊國的稷下學宮,孕育出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國屹立於諸侯各國之林。

證明教育的興盛才是人才輩出的基石,畢業於那個名人導師的門下可是金鑰匙與敲門磚。

三、富國強兵,爭霸天下的主題,人才的選拔與歡迎程度在發生變異

戰國時期,經過“春秋五霸”爭霸那麼多年之後,就只剩下七個能夠決定天下走勢的諸侯國,最後誰才能完成“七進一”的淘汰賽,那麼“富國強兵,爭霸天下”才是這個時期的主題,人才的選拔與歡迎程度各有千秋。

“嘴巴可以殺人奪地”才真正成為現實寫照,我們所知道大名鼎鼎的秦國名相張儀連橫;還有掛六國帥印的蘇秦合縱之策,瞬間可以讓某個諸侯國滅亡與喪權辱國。

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已經慢慢地形成獨有思想體系,開始大浪淘沙般的篩選,不適合的“王道,霸道”的思想慢慢地退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這時候法家開始主導戰國後期時期的走向與變道,這也導致對於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也開始演變成人才慢慢地成為各個國家宗親的私人智囊,比如戰國四大公子的門客,呂不韋的食客都屬於這類,不斷地開始為不同階層的人物進行謀劃。

人才的選拔制度發生變化,人才的專業性發生變化,人才的流動性增大,人才的容忍度發生變化,人才的結局發生變化。

四、秦國完成七進一淘汰賽制,大一統王朝之後的時期,要麼在廟堂,要麼在江湖

秦朝完成大一統之後,地主階層主導的封建王朝正式成立,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亦是如此。這對於人才的概念開始發生變化,對於思想文化的高潮也開始慢慢地消沉。

演化三個小高潮部分: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到了隋唐大動亂到大一統之後,人才輩出時期,到了宋代最是高潮頂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開始繁榮於此,最後持續到封建王朝結束到現代都還有其地位。

這跟人才選拔制度存在很大的關係:從孝廉到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變化過程,成為封建王朝的人才庫,這也跟每個朝代對於教育辦學的熱情與投入正比關係。

那時候的讀書人還可以學則優而仕,要麼在廟堂,要麼還可以在江湖灑脫。

清朝時期對於人才及文人最是狠,更多的“文字獄”導致萬馬齊喑究可哀的時代。

一直到清朝滅亡及民國時期,又一次社會體制大變革時期,又一次湧現出各行各業的人才輩出時期,決定著國家的走勢。

謝謝,個人意見,如有不同請回復並關注,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請注意,並不是春秋戰國人才輩出,而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國林立,沒有單一的學術(儒家)成為統治思想,以致於各種思想層出不窮,形成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狀況。換句最直白的話說就是“春秋戰國沒有文字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很多人以為只有清朝才有文字獄,實際上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王朝以來,中國便有文字獄。這是因為作為一個一統王朝,它必須要有一個核心的思想以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這個時候,所有其他的思想產生,都會影響這個核心,也就是俗話說的“一山不容二虎”。等到獨尊儒術之後,這個情況愈加嚴重,開始全面打壓其他思想,基本就是誰出頭殺誰,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

即是如此,那麼我們就可以回到問題的本初了,春秋時期為什麼人才輩出,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一統的封建王朝和統治思想,各種思想都不會得到壓迫,那麼自然各種人才都可以得到的發揮了。


所以並不是因為春秋人才多人才多,而是因為春秋戰國的自由。


三觀粉碎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圖1: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三國演義》在卷首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於春秋戰國而言,正是這合久必分之時。西周自武王牧野之戰以來,經周公當政,過“成康之治”,於中期全盛;後經周厲王暴政,諸侯“共和行政”,於“宣王中興”稍喘片刻,終到幽王“烽火戲諸侯”亡國,歷經13世(包含“共和行政”時期)。短短兩百多年,一個王朝覆滅。


自西周亡於幽王之手,諸侯擁立幽王廢太子姬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周平王東遷洛邑,到秦帝國統一中國之前,這段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征戰,百家爭鳴,名士輩出的年代”被稱為春秋戰國(亦稱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這是一個英雄浪漫、文化多元、名士噴井而出的崢嶸歲月。雖歷經時間千年的流逝,回首依舊難以默然。縱觀華夏曆史上下五千年,這段長達五個多世紀的“大亂世”,任然有沉重的分量,這是開啟新篇章的“狂歡”,也是最後的“狂歡”。於我而言,春秋戰國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亂而盛、文化多元、百家爭鳴、名士輩出的時期,可大致歸納為三個方面。


1. 歷史因素:

歷史繼承性與相對侷限性


西周為中國歷史上繼夏商之後,第三個建立起來的奴隸制社會國家,並於西周前期達到全盛。對秦“大一統”,社會制度轉型為封建主義制度,具有承上啟下之用。簡而言之,西周於夏商的基礎上營建出一個更加繁盛的朝代,秦於周的政治經濟基礎上發展出中國第一個封建主義統一國家。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大致如此。當然,不可否認,一個朝代之所以能夠存在,由內外多種因素所構成,其中,有它引以為傲的東西,或為制度,或為經濟,或為文化,等。對西周而言,有一典故,孔子曾盛讚:“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以此來讚揚西周的禮樂制度。而向歷史前端追溯,西周的禮樂制度來源於夏商,並於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此為歷史繼往開來的繼承性。


西周王朝建立,周王為天下“共主”,周初大封諸侯,後世耳熟能詳的便有:鄭、衛、齊、燕、晉、魯、宋等。在中央,周天子掌“西六師”和“殷八師”拱衛二京(宗周和成周),震懾諸侯。在封國內,諸侯擁封國境內私家軍隊、私家幕僚和民籍賦稅,與中央遙之相對。可歸納為:眾諸侯在內拱衛京師,在外安疆守土;在歲朝貢周天子,海內宴請,天下安平。

西周繼夏商以來的大環境統治下,以血緣親疏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下,在部落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分封制度下,萬國來賀,一片昇平。在周天子看來,以宗法制與分封制相輔相成的政治體系,有萬世之朝之期。殊不知,時間是最沒保障的物質,而權力卻是最誘人的饕餮大餐。古人言:“高處不勝寒”,豈不知已位於權力巔峰的帝王們,仍舊費盡心思追求長生不老。繁盛的背後,暗藏陰霾起伏。成就西周王朝的政治體制,恰恰也是最為脆弱的地方。此為歷史發展中的相對侷限性。


2. 政治經濟因素:政治革新與“富國強兵”的迫切要求


東周時期,自周平王與鄭莊公“周鄭交質”事件始,伴以“巡狩禮”的崩潰,加之春秋首霸齊桓公“尊王攘夷”旗號的打出,禮樂早已崩壞,周天子已淪為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打出的旗號而已。自此,“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後,隨著各諸侯國內政治軍事實力的此起彼伏,分別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春秋稱霸“自齊桓公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對內“尊王攘夷”,對外武力擴張,遂漸居眾諸侯之首,稱霸黃河流域30餘年。隨後,黃河流域以晉楚爭霸為主要內容,晉文公與楚莊王均對內進行政治改革變法自強。至此,別國均為效仿,勵精圖治,變法自強。


圖2:春秋時期地圖

圖3:戰國時期地圖


於上述而言,可簡單總結為:春秋戰國自齊桓公首霸開始,各國諸侯均在國內任用賢能、實行變法革新,以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在對外爭霸戰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如: 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等。唯一值得唏噓的便是,由於變法內容均求“富國強兵”,對世襲貴族、官僚機構等利益有所破壞,變法之人大多不得善終。


政治革新與富國強兵,一事兩面,相互交融,共同對一個國家的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更加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可舉北宋積貧積弱為例。正是因為君主迫切要求改變在爭霸戰爭中的落後捱打局面,出“求賢令”於天下網羅人才,要求“富國強兵”。這不僅為天下飽學的士大夫們提供了政治舞臺,更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學說思想的誕生培育了土壤。


3.

文化因素:思想多元,名士輩出,文化上“百家爭鳴”


縱觀夏商周三朝,夏已有文獻記錄和天文曆法相關的科學知識,殷人尊神尚鬼,周公制禮作樂而有《周禮》。《周禮》的禮樂制度是一個處理等級、社會和人際關係的倫理規範體系,周公在其中強調“天命”的重要性,同時也提出獲得“天命”需要明德,即賢明的政治。由此可見,夏商周雖為統一國家,但在思想文化上並未作出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類似舉措以捍衛中央集權,統一思想。周公雖制禮作樂規範倫理體系,但於漢武帝的文化專制相比,如“小巫見大巫”,而後春秋戰國的“禮崩樂壞”便為最真實的佐證。正是由於思想上的包容,為“百家爭鳴”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環境。


圖4:先聖圖


春秋戰國的政治格局需要可以“富國強兵”的政治手段,於是湧現出一大批以此為任的名士。法家李悝、商鞅、韓非子,兵家吳起、孫臏,墨家墨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縱橫家張儀、蘇秦等,應時而起,創立學說流派,流傳至今。正如上文所說:正是因為君主迫切要求改變在爭霸戰爭中的落後捱打局面,出“求賢令”於天下網羅人才,要求“富國強兵”。於是乎,大批士子周遊列國,推銷自家學說,齊更有“稷下學宮”引天下英才往之。這不僅為天下飽學士子們提供了寬廣的政治舞臺,更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學說思想的誕生髮展培育了土壤。反觀之後的各個朝代,自漢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思想文化上的統一,於漢中央集權遙相呼應。唐,佛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風靡南北;明清,思想專制達到頂峰,“文字獄”牽連之廣,亙古未聞。從中可觀,文化是專制者手中的思想統治武器,可用之則用之。如此說來,春秋戰國之後,文化上“百家爭鳴”再難出現,唯有的只是已有學說依據統治大背景下的不斷“發展”,是為歷史發展上又一不可阻擋之勢。

在我看來,此三方面為春秋戰國的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一個英雄浪漫、文化多元、名士噴井而出的崢嶸歲月。其中,士子們周遊天下,結朋識友,推銷自家學說,以求實現自身的政治理想。古人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在春秋戰國,書生可治國、行軍,文人風骨不次於錚錚鐵骨。如果說中國古代哪一個時代的讀書人最受我尊敬,毫無疑問,春秋戰國。天下紛亂,可識人心;時局動盪,可觀志向;生死選擇,可知理想。(圖片來源網絡)


高覃


春秋戰國為什麼能人才輩出?竊以為,一是社會有包容的環境,而無選擇性的揚遏;二是君王提供了競爭的場地,而沒有權威規矩的壓制;三是個人有自由施展的武臺,而沒有框框套套的侷限。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社會有包容的環境,而沒有選擇性的揚遏,使人才市場成了遍及各國的“自由市場”

寒暑分明之處,惟有優勢物種可存;溼熱常年之地,方有萬物並茂呈現。就像寒帶地區只會有少量幾種優勢植物存在,而熱帶雨林能有各種各樣的植物、也就有望天樹存在一樣,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的共主周王朝勢已漸微,影響力漸小,諸王國群雄並起,皆謀求富國強兵之道,它們皆以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網絡各國人才,而且為了吸引人才,各國對待人才並無預設的選擇標準,因此,各類人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人才市場也成了一個由各國組成的大的 “自由市場”。

地中有火,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各國國君、公子都竭盡所能,提供人才自由競爭的場地,而沒有權威和規矩的壓制

為了在國際和國內的競爭中擁有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各國國君、公子都竭盡所能地建立了人才自由競爭的場地,以招賢納士,求取人才,但凡有主張皆可陳述,沒有權威和規矩的壓制,能合則合,能用則用,能養則養,實在養不了也會放人,以博取愛才惜才之名。在這之中,有“一諾千金”者,有 “毛遂自薦” 之人,甚至連“雞鳴狗盜”之輩皆可容納,定然也就不乏有雄才偉略的經世之才脫穎而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於個人有了自由施展的武臺,而沒有框框套套的限制,因此,各類人才紛湧呈現

由於人才市場廣泛,只要自己是可用之才,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社會上出遊求學、求道訪友、拜師學藝、建門收徒之風盛行,年輕人也能自強不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謀求自己的發展前途。

總之,由於有寬容並蓄的環境、自由競爭的場地、獨立施展的武臺,就像有了溫暖溼熱的環境、有了包容萬物之地、有不同的種子,各種植物就可以競相生長一樣,春秋戰國成了歷史上人才輩出的一個特殊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