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王陽明心學

今天重新溫習《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明朝的時候王陽明的心學很受人推崇,在心學的教育下,人民都亢奮起來,它讓普通大眾認識到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看了了自身的潛能和力量。而沒有踐行“知行合一”的人也被當時的士林人士進行了抨擊。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王陽明心學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慎思之,篤行之。常言道,三思而後行,意思是思考在前,而行動在後必須經過仔細的思考才能有所行動,這也是對沖動氣盛的年輕人最好的勸諫,一直頗受世界的推崇。有一部分人的脾氣屬於比較衝動的類型,所以經常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而做出出格的行為,比如與自己親人吵架甚至打架的行為,事後好好分析一下,覺得可能也無所謂,只是一點小事而已,其實人在生氣的時候容易做出衝動的舉動。因此,無論遇到什麼時候要保持自己的理性,要思考該如何說、如何做?而不是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一些事情。

把學問用在實處,即學以致用。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行的本體並不是先知後行或者可以將知與行分為兩件不同的事來做。他認為聖人的學說只有一個功夫,那就是認識和實踐不可以分成兩件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晚清名臣曾國藩也特別注重“經世致用”,他能堅持幾十年記日記,每天回憶自己的言行,發現其中哪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加以自責,深刻反省。而且他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下也是當前的情況下,現在正在做的事,現在所處的環境,現在所遇到的人。全心全意把能量都集中到這一點,做好這一點。專注於當前,堅持不懈才會有長足的進度,也有千里之行,九十者半,不能中途而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我們常常聽到長輩們的勸告,那都是經歷了歲月的檢驗最終被證明為正確的人生智慧,都足以令我們的人生成為一條康莊大道。沒有用自己的實踐很難超越前人的成就。難以創造一番前所未有的事業。大發明家愛因斯坦在發明電燈泡之前試驗過上千種材料,對於可能的材料均進行了試驗,經歷過成千上萬的失敗試驗,最終找到了理想的電燈泡發光材料,發明了電燈泡,也給世界的人民帶來了光明。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就必須要行動,而真正的行動也必須要達到目的。所謂言必行,行必果。生活中我們需要用承諾來取信於他人,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以實際行動來支撐我們的承諾。對於誠實守信的例子數不勝數,海爾在創業初期,只是一個小廠且處於虧損狀態,張瑞敏在經人舉報冰箱質量有問題的時候帶人去檢查,並對不合格的76臺冰箱進行砸毀,雖然廠裡虧損不少錢,但也向別人說明要保證產品質量的決心,海爾方面通過加大質量的管理使得企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這也說明了知行合一及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王陽明心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