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文 | 早安讀書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心學創始人,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今天我想結合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來說說它在當代教育中的應用,並結合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知行合一”理論對教育方法的借鑑價值。

何為“知行合一”?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① “知”

在王陽明的思想中“知”即是良知。

“良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說人的良知其實本身就存在,並不需要從外界獲得。

良知即是我們心中的理,比如見父母自然知道孝道。王陽明說的“知”就是“心的本體”。這個知不是知別人,而是知自己。

知自己的什麼?知自己的價值觀。按照自己的心去行事,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堅決不去做,這樣可以減少我們很多的煩惱和焦慮。我們活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真正內心想要的事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② “行”

這裡的行和我們普通意義上理解的行動是有所不同,傳統意義上的行即是行動,實行。

而王陽明心學中的“行”說的是“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也就是在行動之外的意識也是“行”的範疇。

它是個人的意識和情緒,這種意念的形成是道德實踐的開端。“行”融入到良知中,是一種對道德的踐行。

比如孝順父母,它是一種沒有私心的良知,這個良知是在父母去世之後也不會消失的。我們會想念父母,擔心父母的身體,這些意識和情緒都是“行”,給父母買禮物這種實踐性的做法也是“行”。

《左傳》雲:“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其意思就是道理都懂,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知而不行,是無法真正懂得其中的精妙,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讓我們既修內,滿足心靈;又修外,實踐真知。

那麼在瞭解了什麼是“知行合一”之後,我們如何將王陽明的智慧應用到我們現代的教育當中呢?

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的應用

①王陽明曾經用種樹的比喻育人的過程,強調因材施教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良知指人們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本能。

而良知是否能夠往正確的方向發展,靠的則是正確引導。

從孩童到聖賢都是良知的發展,在成長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深重。

就如同樹苗,根據不同種類的樹苗的需水量和對陽光的需求去澆灌,才能讓它健康的成長。

育人也是如此,根據良知的不同醒悟程度,因材施教。

②引導自主思考而不是填鴨教學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對於孩子和學生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可以在短時間內記住考試的知識點並且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認為只有讀書好才能上好大學,才能有好的未來和工作。

所以,更多的教育者並不在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是否是快樂的,是否是能夠獨立思考,身心是否成長的健康,是否能夠應對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和困難,而更在意的卻是分數。

孩子的天性都是比較喜歡玩怕被管教的,就像樹苗在最開始萌芽的時候也是渴望無拘無束的生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尊重良知,順從天性。

王陽明曾經說過:“學習貴在於自得於心”。也就是說出於內心的思考並獲得的知識,才是最有效果的。

孩子不應該是為了實現父母的期望而成長的,而應在父母正確的引導下,通過“知”瞭解自己的內心,並通過獨立思考的“行”去做到知行合一。

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①現階段的思想教育不具備趣味性與實踐性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我們上學時學習的思想政治課程都非常的枯燥。比如馬克斯主義的課程許多都是理論, 而在學校裡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踐這些課程的機會。

知行合一強調的是“知”與“行”的完美統一,知識不應該侷限於直接講授,知識需要實踐才能真正的獲得。

專業課的壓力下,學生很少把精力放在馬克斯主義這類的思想課程上。這就導致了學生只是瞭解了一些理論,而沒有踐行。

② 更注重目標教育,而忽視了內心需求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競爭一直是教育的一種手段。從學期小考到高考,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被考試圍繞著,潛移默化中我們覺得只要學習好就是一種成功;長大了找工作也是一樣,很多人覺得只要找到薪水高的工作就是一份好的工作,卻從未問過自己到底真心喜歡的是什麼。

他們大多沒有追隨自己內心的喜好,而是用大眾的價值觀來生活。

在父母的高期待教育下,孩子們為了滿足父母的要求,讓父母開心,盲目的遵從,追求分數,選擇職業,卻忘記了獨立的思考和內心的追求。

我經常聽到周圍的人說自己的工作其實並不是自己熱愛的,雖然可以賺錢養家但是內心卻沒什麼渴望和追求,這也是教育只注重目標而忽視內心需求的體現。

在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中,強調“知”與“行”的和諧統一。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教育讓人“知”,而如何在“知”之後做到“行”並保持統一,是最難的。

“知行合一”理論對教育方法的借鑑價值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①提升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哲學都是抽象的,在思想教育中如何成功的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無論是講授理論,還是間接滲透思想,都離不開踐行。

教師和家長可以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用理論聯繫實際,然後組織參加社會活動,豐富實踐經驗。

拿“孝”這件事來說,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知”更好的“行”,在實踐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們加強對孝的體會,讓“知”可以深入內心並更好的激發“行”的行為。只有把傳授的“知”深刻的融入學生的思維裡,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②鼓勵追隨內心,不隨波逐流

喬布斯在斯坦福畢業演講中的說過的一句話,我覺得是對“知行合一”的完美詮釋。

大意說的是:時間有限,不要浪費在重複他人軌跡的生活中,更不要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年輕人要有勇氣去聽從自己的直覺和內心,不要隨波逐流。

不管是上學,工作還是結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外界的各種聲音所影響,被外界所認為的價值觀所左右,沒有真正的聽從內心的聲音。

教育不僅是教知識,更是育人。

除了升學和就業,還要引導學生教導他們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如何追隨自己的內心。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能用量化的標準去衡量,內心的渴望能否被實現也非常重要。

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應該是獨立的個體,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作為引導者來引導學生,給學生個性發展的機會,讓學生聽到內心的聲音,也就是“知”的過程。“行”在“知”的基礎上,老師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實踐機會,才能夠產生正確的行為或者念頭,繼而讓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總結

淺析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成為“知行合一”的人,瞭解內心的需求並且通過自我的思考去實踐。

目前大量的填鴨式教學沒有讓學生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後又沒有實踐的經驗。因為缺乏了主動思考的能力,很多人都在浮躁的當下忘記了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麼。

王陽明“知行合一”讓我們在傳承文化的同時,還能實現將過去的智慧和現代緊密結合,讓其為我們服務,為當代教育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