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公元1509年,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的後一年,應當時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邀,執掌貴陽書院。在這一年,陽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

認知是行為的基礎

有怎樣的認知,就有怎樣的行為。

在陽明先生看來,所謂知,並非頭腦中的“知道”、“明白”,而是指心上的認同。所謂行,“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生活工作中,常常聽到有人發出這樣說:這個道理我懂,只是沒有做而已。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其實這是一種似是而非、欲蓋彌彰的表達。因為真正認識清楚一件事情不僅僅是你看書或者聽別人講解了,真正認識一件事,是要你通過實踐體悟到這件事情的真正道理、真正的意思後,才算你真正認識清楚了。

比如對於一個控制體重減肥的人,口裡說著減肥,回家後還吃著各種零食,這就說明他對減肥還沒有認識清楚。

一個人的認知會通過他的行為表現出來,我們要做好生活工作中的事情,首先要從認知上理清楚,才能在行為上做好,而不是每次出問題的時候,給自己找各種理由。

自己看中的世界是自己內心認知在現實中的折射,內心美麗世界就美麗。認識是行動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認知,又怎麼知行合一呢?

知難行易

明白了認知是行為的基礎後,我們就會意識到:最關鍵、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認知的層次,因為自己的認知上提升後,行為上的阻力才會小,行動上也更有可能做到位。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傑出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也指出:“知才是最重要的,有真知才有真行,知行才能合一。”知是最難的,知的本質是學習和掌握聖賢所揭示的人生重大秘密和重大真理。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行為上做到真知。

對於生活中的我們而言,知行合一的問題是知易行難。許多道理似乎明白,其實並沒有真正領會其本質。沒有知的融會貫通,就沒有行的堅定不移,知行就不能合一,就會遇到各種阻礙。

比如,不理解加班的意義的時候,你會非常排斥加班,只有當你認識到工作的意義後,你才會發自內心想把工作做好。

知是根,行是葉

陽明先生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

這表現出了,一個人三種學習時的狀態,和他學習的目的。

“生知安行”這種人天生就聰明,學習知識一點就通,舉一反三,也更容易成功。

“學知利行”這種人靠後天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最終能悟出有利於自己的行為方式。

“困知勉行”這種人做事情不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而是迫於生計或者其他的一些事情,硬著頭皮去勉強做事情,但最終也能獲得成功。

我們應該從“困知勉行”到“學知利行”再到“生知安行”。建立自己學習的心性,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我們面對一個新領域的時候,學習的過程也基本上是先有知,後才能做好,有好的行為。

學習知識做事情的過程,往往要經歷認知,實踐,再認知,再實踐的過程,不斷對自己的認知進行升級,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才有後面的左右逢源。

知行合一,可以做到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其奧妙就是提升了心靈品質,實證了聖人之道,揭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真理,初步擁有了無上的仁愛、無量的智慧、無限的胸懷和無窮的能量等聖人之德,一年後首倡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以下兩點指導意義。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陽明先生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部分。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不能停留於知道,而不實踐,不通過實踐,你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內化了知識。這也正是指出很多人說:“為啥我什麼都懂,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所在。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進一步告訴我們要知行合一。

學習知識要“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