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戒菸是個大問題

今天我們來談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句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人的“知識與行為”要互相統一,這是我們大眾普世的理解,也是受到西學思想東進後衍生出來的理論,在王陽明時期他則認為:什麼是理論?什麼是實踐?他們為什麼要結合?一個人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沒有“真知”,“真知”必能行。

如果按照王陽明的這個思路,我們接下來看一個困擾普羅大眾的嚴峻問題:如何戒菸?“吸菸有害健康”這句話好像是一個至理名言,但是作為菸民的我們,是“真知”嗎?顯然不是,如果是“真知”這個世界上早就沒有人吸菸了。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戒菸

為什麼不是“真知”?

感受與認知脫節,從而迸發出強烈的慾望。按照《道德經》中的說法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假設一個人因為吸菸得了非常嚴重的肺病,那麼他的感受和認知就完美的契合在一起,達到了“真知”的境界,自然而然的就把煙戒掉;又或者國家鼓勵戒菸,凡是戒菸成功的人統統獎勵一千萬,這個辦法至少對於我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方法。

單純的提戒菸,實在是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作為菸民真的感受不到“吸菸有害健康”的至理名言,哪怕他認可這句話是對的,也不能算是“真知”,最多隻能是知道,單純的只是知道是無法觸發“知行合一”體制的。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那戒毒又怎麼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知行合一”的破綻就在這裡,意志力。戒菸和戒毒完全是兩種概念,吸菸者在很大程度上確實不是“真知”,吸毒者卻不一樣,他們經過反覆的折磨,無論是電擊,還是禁閉,還是各種家庭人倫慘案,他們都深深的感受到“吸毒有害健康”,但是怎麼卻也無法戒斷。

最根本的還是,戒毒已經突破了人類意志力的極限。就算迴歸到明朝,“知行合一”同樣面臨著類似於戒毒這樣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所以王陽明才會說:“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這種解釋非常符合儒家“和稀泥”式的處事原則,舉個列子來說:我手拿著香菸,吞雲吐霧,陶醉在香菸帶給我快感的的時候,我眼角一瞟看到了煙盒上“吸菸有害健康”的字樣於是,決定戒菸,之後又再次深深的吸了口香菸。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王陽明故居

我算是戒菸了嗎?如果按照“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那麼至少在我有戒菸念頭的那一刻,我是戒菸了,但是又有什麼用呢?

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一個溫良敦厚的老實人,一天站在銀行門口抽菸,突然看到一個人畜無害的熊孩子,拿著棒棒糖從自己面前走過。頓時激發了他內心醜惡的貪念,打算去搶奪小朋友的棒棒糖,但是又轉念一想,這麼做不道德,還是不去了。

如果你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王陽明,他會深吸一口香菸,語重聲長的告訴你:“不道德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因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你動了搶劫的念頭,就是做出了搶劫的行為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王陽明家書

如好好色,如惡惡臭

王陽明這套奇葩的理論,其實是從《大學》“如好好色,如惡惡臭”發揮而來,這八個字很好理解,大意是說:“人見到美色就會自然而然的喜歡,人聞到惡臭就會自然而然的厭惡”,這很符合我們生活中的日常觀察,但是如果將這個理論與王陽明“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結合起來,就顯得牽強附會,根本經不起推敲。

一個男人見到一個美女,自然發生“愛慕之心”,這種“愛慕之心”確實也是一念之間產生的。但是這種“愛慕之心”與“行”到底有何聯繫?我實在是找不到可以幫王陽明自圓其說的理論基礎。

我們一般的常識是這樣,在路邊見到美女,心動一陣也就算了,真正敢將這種念頭付諸行動,上去“搭訕”的人少之又少,如果遇到了,心裡除了萬分欽佩之外,還多少抱有一點看笑話的心態。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心學宗師——王陽明

再反過來看惡臭的事情也是一樣,一個人在接受領導訓話的時候,見他一口大金牙,滿嘴噴著臭氣,大部分人都會馬上生出厭惡感,恨不得一巴掌甩過去,打他個人仰馬翻,雖然有了這個”念頭“,但是還是會裝作謙卑虛心的樣子,擺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姿態,最終”行“同樣不會發生。

“心動”是“念”,“搭訕”才是行;”厭惡“是”念“,甩過去一巴掌才是”行“。這樣看來“知行合一”並不是放眼天下皆準,因為它的底層邏輯“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經不起推敲,很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各位讀者還需甄別。

王陽明的破綻——如何戒菸與如何觸發“知行合一”?

小結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此結束,我們主要從戒菸的問題出發討論了“知行合一”觸發的基礎,又從簡單的生活常識中破除了“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的觀點。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無法戒菸是因為不是“真知”;第二、突破人類意志力極限的事情,是無法觸發“知行合一”的;第三、“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作為“知行合一”的底層邏輯,經不起推敲。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