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文人誤國,宋、明兩朝由此而亡?

一個國家的滅亡,原因是有很多的,不能片面的分析認定。宋朝、明朝都是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武將被文人輕視,兩個朝代都被北方外族佔據了江山。當然他們滅亡的方式不盡相同,宋朝因為金人、蒙古人入侵,而明朝則是內憂外患。下面只片面從重文輕武這項政策,來談談這兩個朝代的滅亡。

一、宋朝

1、杯酒釋兵權、建立禁軍

宋太祖通過黃袍加身,吸取了前朝各地藩鎮教訓;統一天下後,杯酒釋兵權,讓武將做富家翁享受去了;還將各地精銳部隊收歸於中央控制的禁軍,當遇上天災人禍,還募兵安撫流民,防止民變;禁軍規模一直在擴大,有百萬之多,水滸傳裡80萬禁軍教頭林沖不是誇大的。當然還有諸如頻繁調動兵將,防止將領坐大,甚至還有皇帝自己學陣法,打仗讓手下將領按圖佈陣迎敵。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情況隨時變化,為將不隨機應變,怎能破敵取勝。

重文輕武,文人誤國,宋、明兩朝由此而亡?

宋太祖趙匡胤

2、鼓勵讀書、推行科舉

武將兵力得到了控制,另外宋朝皇帝推行科舉制度,提倡文人士大夫治國。宋真宗趙恆就寫有《勸學詩》,鼓勵全國人讀書,可以夢想著良田、黃金、車馬、美人,參與科舉考試就可以讓夢想成真。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重文輕武,文人誤國,宋、明兩朝由此而亡?

書中自有顏如玉

科舉制對士大夫很有吸引力,一是錄取的名額大幅度增加,是前朝唐代的5倍,也是後來明清的數倍。科舉進士不但授官從優,而且升遷也迅速。整個北宋的 71 名宰相中,有64 名為進士或科舉出身

士人們對科舉考試的狂熱追求,傾畢生精力專注於追求科舉功名。這樣士人就沒時間沒精力產生有悖於封建統治的意識和行為,這也是統治者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2、俸祿待遇優厚、官員奢靡享受

宋代的文臣高官的俸祿待遇是古來少有的,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王朝最優厚的。除了每月的俸祿,還有使月、春、冬服的綾絹綿、各種祿粟在內的正俸、職錢、元隨、傔人(隨身) 衣糧、傔人餐錢、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飼馬芻粟、米麵羊口等,此外還有各類恩賞。有人估算宋代高級官員收入相當現在的幾百萬,不可謂不豐厚,難怪那些後世文人想回到宋朝。

高官厚祿直接誘發了士大夫愛慕榮華富貴、明哲保身的風氣,他們少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只關心家事,在乎個人利益,不去關心國事。當到了面臨國破家恨的時候,絕大多數文官士大夫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好為高論而不務實。

這種風氣也影響了軍隊,大多數高級將領藉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朝廷的政策優待,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下面的那些軍士要麼淪為供高級武將役使的苦力,要麼混跡於市井,軍隊上下每天為了掙錢而忙碌,唯獨軍事訓練不是正事。

3、苟且偷安,好男不當兵

王安石變法,也是想富國強兵,但是卻受到了這些既得利益的士大夫的阻攔,觸動了他們的利益;最後王安石死了徹底廢除,後來新黨兩派更是鬥得不可開交,這些文人卻沒人去想著如何收復失地,開疆擴土,只為了自己的利益爭鬥不止。到了國難來臨,也大都屈膝投降。

儘管宋朝不失名將,很多將領都有著非常高的文化素養,如辛棄疾、岳飛等。但是宋的重文輕武政策,改變了人們的三觀,在滿朝都是受重視優待的文官大環境下,武將的憋屈可想而知。戰功赫赫的名將狄青,由於他是行伍出身,受到群臣的嘲諷和排擠;所謂好男不當兵,就是從宋朝傳出來的。想當年漢唐尚武,班超投筆從戎,李賀也有若個書生萬戶侯的感嘆!

澶淵之夢、西夏議和,宋朝都是送錢了事,似乎是學習現代愛好和平的人士;滿朝上下不去想著收復燕雲十六州,收復河套;沒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氣,多了些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苟且偷安。有人統計過,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高達70%以上,但是這種所謂的勝利,沒有大勝敵軍,沒有收復失地,沒有開疆擴土,更不能改變弱宋的事實。

明朝

1、崇禎臨死,發出文臣人人可殺悲嘆

明朝崇禎,臨死之前只有“宦官”王承恩陪伴其左右,而昔日的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文人”卻無一人伴其左右。崇禎還說出了“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這樣一番話,崇禎在位時期任用的全是東林黨的人,而且在死前還命人秘密收集魏忠賢的遺骸厚葬於碧雲寺,顯然後悔殺了魏忠賢。

一個帝國的滅亡,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臨死之前也不該將責任推卸給臣子。怪也只怪崇禎用人不當,誰叫他被這群偽君子矇蔽,誰叫他不提早殺掉這群誤國的文臣。

重文輕武,文人誤國,宋、明兩朝由此而亡?

崇禎

明朝的東林黨人代表的是資本家和官僚階級的利益,他們嘴上滿口仁義道德,忠義無比,實質上根本不關心百姓死活,一隻考慮自身利益,掌權後各種打壓對手,黨同伐異。

2、魏忠賢掌權徵稅,穩定遼東

明代的財政在萬曆之前以農業稅為主,張居正改革稅收,將徵收重點從農業稅,轉移到徵收工商業的稅收。後來張居正死後,工商稅被廢,後來萬曆接手發現,繼續徵收微薄的農業稅,不但國庫不夠用,而且農民也無法忍受。萬曆仍想方設法從江南的資本家中收入稅收,將工商稅收到了內庫。萬曆三大徵所用的錢,用的就是內庫的工商稅,所謂的萬曆貪財不過是這些文人故意編造。

後代文人都罵天啟皇帝昏庸,縱容魏忠賢殺了不少東林黨人。實際上卻是沒有魏忠賢,明朝亡的更快。天啟時期遼東戰事吃緊,國庫空虛。魏忠賢掌權後,開始徵收工商稅,使得國庫又開始充足起來。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國家、講求原則的。他的辦事能力、魄力,為國家創下了功績,都是值得認同和肯定的。為何後人都罵他呢,只是因為他觸動了他們的利益,而且別忘了,史書都是這些文人寫的,故意抹黑肯定是有的。

重文輕武,文人誤國,宋、明兩朝由此而亡?

魏忠賢

3、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是胡話

天啟死前,曾經對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惜這句話卻沒被崇禎聽進去,被當成了胡話。天啟死後,沒有經驗的崇禎站在了東林黨一邊,除掉了魏忠賢。東林黨掌權後,廢除了工商稅。當時天災不斷,遼東打仗也缺餉,甚至激起兵變,咋辦呢,崇禎皇帝一籌莫展。東林黨一面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汙軍餉。另一方面只為自身考慮,為了減少對工商稅的徵繳,假公濟私,轉而把這批稅收嫁接到百姓的身上。

百姓們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簡直到了賣子賣女也交不起稅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豈能不造反。還有精簡驛站支出,原本身為驛站驛卒的李自成,就這樣被裁撤掉了,開始走上了造反之路。

東林黨人認為東廠等特務機構對官員的監察,就是對他們道德操守的嚴重懷疑,是對善於“修身”的讀書人的一種侮辱,崇禎在建議下撤銷了東廠這個最大的監察機構。他們又要求廢除各種監察機關,結果更是導致朝廷官員貪汙情況加劇。東林黨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裡各種貪汙腐敗。

4、國難無人慷慨捐錢,投降後卻被敲出幾千萬銀子

崇禎其實自己過得很慘,很節儉。後來缺錢向富商、官僚募捐,可這些偽君子,一個比一個哭窮,鬧得崇禎也沒辦法。等到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從這些官員家裡敲出了幾千萬白花花的銀子。如果崇禎用手下的東廠一去查,怎能查不出個究竟呢。按說,家國一體,先有國,後有家,等國家有事的時候,知識分子應拋棄個人利益,為國家安危傾囊相助。這些偽君子的道德書白練了,平時只會耍嘴皮子,到處彈劾,卻提不出利國利民的計策。真是人人該殺,可惜等崇禎意識到太晚了,東廠這把刀沒用上。

當然也有些正義之士,諸如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都是文人出身從軍,但他們或者被朝廷那些掌權誤國的文人所陷害,要麼被崇禎猜忌,最終不能力挽狂瀾。還有朱元璋立下了後世子孫封王制度,也消耗了國家不少財富;內憂外亂。就算把崇禎換個皇帝,如果不改革祖制變法,亡國也會很快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重文輕武的好處,不僅穩定了王朝內部,也帶來了國家的經濟繁榮。所謂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科技發達,文化昌盛,後人多有嚮往。

明朝時期經濟也高度繁榮,江南地區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軍隊有各種火器、新式兵器,有強大的水師艦隊,科技領域也有發明創造,文化上有三大名著等。

清談誤國,實幹興邦。希望如今多些幹實事的人,少些大談空話的人,不要誤國誤民!另外國防建設必須要加強,沒有一隻強大的軍隊,怎能保障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