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杯酒釋兵權”出發,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公元960年,後周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離開東京,時,東京城內遍佈謠言:“

點檢(趙匡胤)離京之日,就是黃袍加身之時。”趙匡胤兵至陳橋驛時,夜晚,趙匡胤手下的許多大將也將這句謠言在部隊裡四處傳播,很多士兵的情緒一下被煽動了起來,說實話,趙匡胤也阻止不了,說趙匡胤沒有當皇帝的心,那是不可能的,於是,趙光義(趙匡胤的弟弟)和他的親信趙普趁機就在假裝睡著的趙匡胤身上披上一層黃袍,遂率領眾軍士高呼萬歲,擁立其為皇帝,是為“黃袍加身”。

從“杯酒釋兵權”出發,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

榮登皇帝寶座的趙匡胤無時無刻不在考慮,如何避免武將被“黃袍加身”的情況出現,當然,往大了說就是防止五代軍閥割據局面再次發生。建隆二年,下了朝的趙匡胤留下哪些曾經跟他出生入死的大將留下喝酒,席間趙匡胤屏退左右,和大將推心置腹。趙匡胤說:“我這個皇位本就依靠各位出力,沒有你們的擁戴我也做不了這個皇帝,我心裡也時常感謝你們,但是,自打我當皇帝以來,每晚夜不能寐啊。”當時,宋朝的高級將領石守信問道:“陛下,這是為何?”趙匡胤說:“我這個皇帝寶座,誰不想坐呢?”

此言一出,可嚇壞了席間的石守信等大將,他們連忙說:“陛下天命所歸,何人還敢有異心?”

趙匡胤忙說:“就怕你們沒有異心,你們部下的士兵早晚一天也會給你們黃袍加身。”

石守信等人連忙說不敢,並且在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石守信等將軍主動把將軍印信上交,並辭去了將軍的職位。此番之後,幾乎所有跟著趙匡胤打天下的將軍職務都已經解除,並且,以後不再授予這些職務。

從“杯酒釋兵權”出發,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杯酒釋兵權

宋朝的理學家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面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此,趙匡胤通過喝酒聊感情這樣的一個溫和的方式,解除武將的兵權,一方面避免了因武將爭權奪利而引發的流血兵變事件,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唐末後期、五代以來武將擁兵自重的局面,極大的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削弱武將權力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時趙匡胤設置了二府三司。二府為政事堂、樞密院,政事堂長官是首相和參知政事,樞密院長官是樞密使、樞密副使。三司為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長官為三司使,也叫做計相。軍、政、財分立,加之軍事三衙制度,樞密院有調兵權沒有統兵權,三衙有統兵權但沒有調兵權,機構之間相助制約。

雖然名義上還有將軍一職,但是武將已經大權旁落,很難掌控大權,想要造反更是難上加難。隨著文官集團的強大,武將地位被再次削弱,武將一般只是執行者,而非策劃者。

但是,趙匡胤還在做皇帝的時候,目的並不是“重文輕武”,而是“崇文抑武”。雖然趙匡胤削減了大將的權力,但是他的本意就是大將只管兵就行,朝堂政事大將不能參與。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趙匡胤的做法沒什麼錯,反而是正確的,因為他懂得掌握軍隊的武人如果同時參與最高政務,對於國家是弊大於利的,亂世定天下的時候這樣尚可,太平時日是絕不可如此的。

從趙匡胤設立的二府三司,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打壓武將,而是要求分工明確的各司其職。在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只想一點,那就是保持穩定。但是,趙光義只是一個讀書人,對於朝堂政事做不到高瞻遠矚,於是乎他上臺後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壓武人,最後弄出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國家出來,實現了文官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之道。

“重文輕武”下的宋朝

儘管當時宋朝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但是宋朝有當時最先進的軍事工業,為了抵禦遊牧民族進攻,製造出強悍的神臂弓、床子弩;論士兵作戰素質,南宋的岳家軍一度橫掃鐵浮屠,無人可擋。按說這樣的國家應該可以國祚綿延,可是現實就是現實,宋朝推行的“重文輕武”政策,並沒有把宋朝頂起來,究其原因,有這麼幾個:

  • 宋朝的皇帝很弱勢,南宋的皇帝更是“慫”。

公元1004年,蕭太后大舉入侵宋境,宗真宗則想南逃,寇準死勸,才好不容易勸其御駕親征。在澶州城外,宋軍得知皇帝親征,軍威大振:

“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沒曾想,遼軍主將蕭撻凜,竟被床子弩射死。況且遼軍孤軍深入,情況對宋軍大為有利,最後則雙方以議和收場,簽訂“澶淵之盟”。寇準多次奉勸真宗出兵攻滅遼軍,但真宗無動於衷、見好就收,宣告退兵。

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二年,金國南下江南,搜山檢海要捉趙構,趙構在揚州被嚇得失去生育能力。被金軍一路追一路跑,從鎮江跑到了杭州,最後被迫退到了海上,金軍沒有水軍這才撤了軍,趙構得以保全。

在靖康之恥前後,徽欽二宗皆逃跑或準備逃跑過,之後被金軍俘虜,寄人籬下地過完一生。

  • 將在外,君命不得不受

公元936年,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從此,中原政權丟掉了防禦遊牧民族的重要屏障,不論是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還是宋太宗的北伐大計都無法從遼國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

南宋丟掉半壁江山,想要收回故土更是難於上青天,最接近終點的是岳飛的第四次北伐,順昌之戰、郾城之戰金軍全線退敗。此時如果宋軍揮師繼續北上,是有可能收回故土的,只不過就在宋軍士氣大振之時,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下令撤軍,岳飛只得嘆道:

“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經宋朝三百一十九年時間,都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

  • 宋朝經常和其他國家議和

宋朝的妥協政策是最令人詬病的,不論是宋夏戰爭、宋遼戰爭還是宋金戰爭,總是要以和談解決,而宋朝不論輸贏都要給錢送東西,雖然宋朝也有錢。

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戰,宋軍佔據絕對優勢,卻和遼國簽訂了合約,宋朝每年要給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知什麼時候,妥協成了宋朝皇帝對外的主要態度,只要不打仗,其他都好說。

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在多年戰爭後,宋夏雙方達成和解,西夏向北宋稱臣。換來的卻是北宋每年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宋朝以賠款的方式買來了和平。

宋孝宗在即位後不久,便下令張浚整合兩淮軍力,分兩路出兵金國,兵力八萬,奈何國力有限,加上將帥不和,最終功虧一簣。南宋史上最激進的皇帝宋孝宗也只能低下了頭,和敵人再次簽訂了

“隆興和議”。

只是把原本的“君臣”改為了“叔侄”,歲幣減少了一部分,宋金戰爭持續了很久,但南宋的地盤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南宋自建炎南渡以來,無數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只有是趙宋皇帝的妥協與怯懦。割地賠款是南宋的家常便飯。

從“杯酒釋兵權”出發,探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

澶淵之盟

小結

趙光義的“重文輕武”,為北宋帶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經濟騰飛,也避免了內亂,但同時也為北宋後來外戰弱勢埋下了禍根,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從真正意義上打消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尚武精神,其實趙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個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職的平衡政府,而趙光義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輕武,以文壓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輕武,兩字之差差了十萬八千里,所謂抑武,是為了抑制過度膨脹的武力,讓其處於可控狀態,所謂輕武,是輕視武力,認為武力有害無益。

對於宋朝統治者自身而言,被掌握兵權的將領奪權的危險性,比邊界外的威脅更現實可怕。

畢竟自己就是奪權來的江山。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

《遼史》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