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当代学者型画家付爱民,不仅绘画技艺高超,而且博学多识,对各种问题多有令人击节的精彩见解,兹摘取数例如下,供各位朋友参阅。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画家付爱民


原问题:你见过最具艺术感的一幅画是什么样子的?


北宋中后期李公麟所绘《五马图》。去年初在东京国立博物院看了整整一天。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李公麟 五马图 东京国立博物院藏


李公麟画马是受苏轼的委托,这里的第一匹马和牵马人才是主攻马画的开始,这个人是第一主角,叫鬼章青宜结。今年已经70岁了。学术灵感来自尚爱松先生的论文,尚先生发现五马图中第二幅的牵马人很可能是鬼章。但我通过细致地史料阅读,发现当年是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上表要求杀鬼章,说到,鬼章今年已经70岁了。如此,应当是第一位牵着凤头骢的老人,而不是第二位。第二位我也找到了目标了,第二位同样是青海的部落敌酋。同时,鬼章是西域人,面目是显然的于阗人的特征,他是于阗人移民到了青海的。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鬼章青宜结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青海某部落敌酋

他是在青唐即西宁附近——准确地说在今天拉卜楞寺北边不远的山区里,被宋人的游击小队意外俘获。而此人是西宁地区各族部落的大酋,有许多子孙遍布青海各地统领各部族帐,一直在跟北宋的中央军打游击。俘获鬼章的意义重大,朝内两派意见,一派说杀,苏轼主张千万不要杀!要给他官做,让青海丝路上的诸多酋长们羡慕他!咱们的西部丝路就会从此打开!意义如此重大,苏轼便指挥送到京师的鬼章,牵着前年于阗进献的凤头骢从西华门进。东华门出,向宣德楼上的老太后、小皇上宋哲宗鞠躬敬礼,仪式就算是完成了。这还不算完,请李公麟画好的现场的画面,传送各处给各衙署的官员们看。这是一幅当时的新华社首发的新闻照片。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凤头骢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锦膊骢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好头赤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照夜白


但李公麟画的非常具有个人情趣的艺术感。我们仔细看笔墨细节吧。他画的实在是太好了!我和几位素不相识的人在那一天都是看了整整的一个白天,流连忘返。从好几处线条穿插的地方可以看出来,李伯时画画是不起稿、不拓稿的,全是直接写生,或凭想象拟写出来。史料记载他经常去天驷监、骐骥院画马的写生。他的造型能力极强,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所有人物画家。不输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一位欧洲的画家——他是直接写生,并非透稿描摹。这里说的是造型能力。可惜,原作仅此一幅留存于世。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第二,他的笔墨审美史之独步,再无后尘。从用笔的痕迹上来看,重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笔痕爽利流畅,同时拖行有力,不着力的手法,却有表达出线描的绝妙力度感,是心境清明才能达到的境界。视觉品位简洁高远。第三,出了他自己追求的中心:人马的形态之美、笔墨之美,其他的,绝不碰!毫无媚态,画面简练到了极致。第四,看细节,他自己也是很享受这些细节的推敲描绘中,但是他不犹豫,就是直接画出来,如果没画好的话,那就再来一幅。呜呼!回忆起那天的感受来,大吼,人间幸事!这一幅还在!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第五:结论——最后一幅满川花的人物是伯时当年的原稿摹绘而成,藏家下了功夫了!找到的纸张如此接近?但那匹马完全不是伯时的水平,马蹄夜眼的位置也画错了,可知一定是伪作,而且是原稿的马被磨损不见了,画手另据他人水平不高的摹本再造出来的。但真迹与仿本神奇地弥合无缝隙,实在难得,也致以自己无上的敬意!


付爱民 | 论李公麟《五马图》之艺术感

满川花

就中国人物画史而言,再无第二幅可与之相媲美比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