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说到娃入睡拖延这事儿,估计老母亲们个个都能捧出一把辛酸泪。甭管几岁的娃,反正一说到睡觉俩字,那就像是从他们手里抢走了糖果一般,非要折腾个天翻地覆,耗上一俩小时才算够。

小暖之前也写过大一点宝宝拖延入睡的问题,解决起来的原则主要还是充分放电陪伴、形成作息规律、建立睡眠规则以及用一些小游戏的策略。

《一张小卡片,搞定三岁后还不肯好好睡的娃》、《愉悦实用的分房指南:宝贝,你可以一个人睡了》、《拖延入睡、分房、离乳…16个月以上大宝宝睡眠问题解析》这几篇都可以看看。

而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篇投稿,作者是生活在瑞士的程安,希望她的经验能给大家多些启发。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孩子睡前拖沓?三步帮你解决


“这个拼图拼完就要准备去睡觉了哦。”

“嗯,好。”

“好了,拼完了。走吧,我们去洗漱吧。”

“我不要!”

“可是你刚才答应我了。乖。走吧。”

“我不要。我还要玩。”

“你再不去,一会儿故事就要少看一个了。”

“为什么?我要看故事!”

“那赶紧去啊!”

“我不要,我还要玩!我也要看故事!”

以下省略N个来回的扯皮。

几乎

每天晚上六点半,我那三岁出头的小祖宗都要给我唱这出戏

有时好说歹说终于萝卜加大棒地哄到卫生间门口了,她突然一个扭头,跑去钻到饭桌下面躲起来,还开心地咯咯直笑,一副得逞的表情,全然不顾老母亲血压已经飙升到要爆表。

为这事儿,我没少对队友一顿诉(chou)苦(ma)。他因为工作关系,通常都很幸运地在我和女儿已经大战完三百回合后才回到家。

队友宽慰我的话里大部分是废话,除了这一句:

“你傻呀,跟一个三岁小孩正面刚。你还威胁要惩罚她,可我明明记得表扬才对她有用,你怎么不投其所好呢?”

醍醐灌顶。

虽说这个年纪的拖沓并不能算做是真正意义上的拖延症,但任其发展,有一天也终会影响学习生活。哪怕只是为了我自己的血压健康着想,也得赶紧想法子改善目前的状况。

终于,在琢磨了几天之后,老母亲整理出了可行又有效的终结睡前拉锯战的好办法。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第一步:家长要适应孩子,做“双面人”


濒临爆发边缘时,我无数次地在心里抓狂:“为什么她就不能一整天都好好的?”

冷静下来后想想,这真是个可笑的问题。

女儿才三岁,她要是真不起一点风浪,一整天都太太平平的,我估计就要开始担心她是不是发展有障碍了。

三岁孩子的很多问题,包括睡前拖沓,不是孩子不听话、不愿意、记不住,而是大脑功能尚在发育中,人家真做不到。

而且,三岁正处在一个“转型期”。进入幼儿期不久的他一部分要长大、要独立、要探索,一部分还残留着婴儿期和学步期对爸爸妈妈的需要和依恋。这两部分的需求每天都在交替和重叠发生。

我还记得上周三去接女儿放学,她看到妈妈,瞬间红了眼眶,张开双臂飞奔进我怀里。拥抱完之后,她很骄傲地指着胸前的勋章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今天我是老师的小助手呢!”

之后,在回家的路上,她坚持要走在前面,“因为我是大人了,我可以带你回家!”不过,走出没两百米,她又非要一起手拉手才肯继续走。

看,“时而大人时而婴儿”的双面人才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真实写照。

孩子一方面做不到,一方面又被爸妈各种催促(可能还带着负面情绪),留给这些小不点们的反抗方式也实在不多,除了拒绝和拖延爸妈对他提的要求,似乎也没别的办法了。

所以,错不在孩子,错在我们以为完成了睡眠引导、如厕训练、幼儿园开学,孩子就一夜之间长成了,可以稍一提醒就二话不说跑去刷牙洗脸了。我们总是因为看到了他们能做的,而忽视了他们做不到的。

不过,既然了解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力有限,还是“双面人”,那我们做家长的,跟着他们一起时而大人时而婴儿,自然就能消减不少因为错误预期而造成的焦躁和冲突(更多的是找回当年面对新生儿时的那种,被屎尿喷一身仍甘之如饴、任劳任怨,觉得他们巨可爱的心态)。

另一方面,其实这样做也更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情绪,不至于在劳累了一整天回到家面对孩子时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

当然,同为家长,我也了解不存在时时刻刻都微笑不上火的爸妈。

起了冲突没有关系,偶尔情绪失控了没有关系,只要在冷静下来之后,能够有积极正面的弥补,一个拥抱、一声道歉,或是一句“我爱你”,让孩子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他,永远都在他身边,永远都是他的港湾。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第二步:睡前流程图、钟面图、奖励表


当我们调整好心态后,就可以开始放大招,解决睡前磨蹭这件事了。

我根据家中情况,制作了三张图表,分别是女儿的睡前流程图、各个流程所占时长的钟面图,以及奖励表。

毫不夸张的说,这三张图表拯救了我的血压,也免于我们家邻居天天总在饭点听我们母女对嚎。


这一张是女儿的睡前程序流程图。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睡前程序在我们家一直都有,女儿也熟悉得很。但在参考了前人经验后,我果断为她量身定做了这张图,贴在卫生间旁边的墙上。

效果立竿见影。以往每完成一项,比如洗完脸趁我挂毛巾的空档,女儿会趁机溜号,我只能仰天长啸,再杀气腾腾地去抓她回来。

现在,我会假装不明白的样子问:“嗯?躲起来也是睡前程序的一部分吗?我怎么没看到呀?”她就会边笑边从桌子下面出来:“傻妈妈,躲起来不是睡前程序,我知道的,我是在跟你玩呢!”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继续进行下去。


这张图的魔力在于,它弥补了三岁孩子做不到的部分。尽管女儿对睡前程序很是熟悉,但不代表她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三岁的孩子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虽然掌管做计划的前额叶正在飞速发展,但目前要让他们真的为自己规划好下一步暂时还是mission impossible。

所以,他们的“拖延症”有一部分也是他们只能应付眼下发生的,无法在脑中提前做好计划造成。

用这样的一张图,把睡前程序视觉化,让她能够看到具体的一项项步骤,也就相当于在帮她把“准备睡觉”这件事分解成一个个实际的小任务,同时看到自己已经完成的,和接下来还应该要去完成的。

有了明确的目标,帮助孩子把“知道”与“去做”联结上,他们才会有动力和理由继续。后来我发现,女儿的幼儿园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每日活动流程图,起的也是同样的作用。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接下来是与流程图一同使用的钟面图。

我用它并不是为了卡着点催促女儿快快快,那样做反而会让她很紧张(之前有试过用计时器,那催人奋进的滴答声瞬间就引爆了一场大哭,我也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上面标识的每个流程所需要的时间也并非板上钉钉不能灵活调整。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事实上,整体的节奏我能够掌握,这张表贴在那儿只是为了给孩子建立起时间的概念,让她知道想要在七点半准时上床,分配给每项任务的时间感觉起来大概有多长,也算是为将来学习做计划和时间管理做一点点准备吧。

同时,配合流程图,孩子也能比照着看看自己是不是落下了。

有时女儿状态神勇(可能那天她正好决定做“大人”),七点不到就坐在床上等着看书了,她会指着钟面图问我能不能多看一个故事,因为“妈妈你看,现在还没到讲故事的那个1呢!”有理有据,表现又好,妈妈心情也好,怎么可能拒绝。

从两败俱伤到双赢,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最后一张就是我队友所说的“投其所好”:奖励表。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我们家的规定是,每天最多催三次,七点半前完成所有睡前程序(女儿已不睡午觉),躺下说晚安,第二天就可以给一个图案涂上颜色。

如果没有做到,就失去涂色的机会。依次涂满四个气球,奖励吃一小块巧克力(吃完刷牙);涂满五颗草莓,奖励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机会一次;涂满六只青蛙,奖励15分钟的电视时间。


这一步自然是推动孩子开始改变的一个外在刺激。就像他们非要拉你去看他们完成的画作一样,这个年纪的孩子尤其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他们很棒。这些作为证据存在的小奖励给予了孩子正向的反馈,让他对“下一次我也要做好”产生了期待,进而产生动力。

我在一张图上设置了三重奖励,一是想把时间控制在她能够接受的范围以内,不至于因为兑现的日子太遥不可及削弱了激励的功能。

二是想用一张图既涵盖尽量长的时间(15天),又控制住奖励的频率(3次),在孩子对这个新方法的新鲜期过去之前尽可能地保持住她的改变。

同时,在奖励的选择上,我也进行了一番筛选。我选择巧克力作为第一个奖励,是觉得它对女儿的诱惑力最大,能最大程度地把这件事开展起来。为此,我愿意让健康膳食稍稍地让一点空间。事实也的确如我所料。

一听说有奖励,而且还是巧克力,女儿立刻蹦跶得三尺高。然后听到还能奖励讲故事,嘴都要咧到耳根了。这也是女儿特别喜欢的,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奖励方式,不需要牺牲任何为代价。

最后一个电视时间,需要共计涂满15个图案,也就是至少15天才能够实现。

女儿平时并无使用屏幕的习惯,这个诱惑对她着实不小,能保证实施新办法的总天数,而15天看一次电视也是非常能接受的频率,正好也借机开始陪她看一些有趣的节目。

我还记得那天一解释完这三张图表,女儿就迫不及待地问:“我今天表现好,就能涂吗?耶!我可以吃巧克力啦!”很好,这就是我期待的积极性。

之后女儿每天晚上都要问一次:“我睡觉起来以后可以涂吗?”而早上起床换好衣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涂色,涂完兀自欣赏一番后再美滋滋地去洗漱。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第三步:聪明使用图表


“大招”虽然效果明显,但也需要聪明地使用。


1

奖励的设置:


如前文所提,奖励的设置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喜好动一番脑筋。

时间上,不能太唾手可得,也不能过于遥不可及。奖励本身要足够有诱惑力,但也不需要过分夸张,超了底线。通常,设置多重的奖励会比一整个时间段只有一个奖励更有激励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一旦孩子做到了,我们一定要兑现承诺,不要再额外增加条件。

(小暖说:如果要有一些小奖励的设置,建议选择非物质的奖励会更好,比如跟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些小游戏,像潼潼就喜欢“枕头大战”,这样的奖励方式会比简单的买礼物之类的要更好)


2

允许做不到:


就算是大人,也要有极强的自律才能天天都完成计划,更别说三岁小朋友了。

所以,只要大部分时间孩子能够做到,完全不需要草木皆兵、步步紧逼。我记得有一次女儿因为爸爸出差不在家所以情绪特别不好,全程不愿意配合,对涂色也提不起兴趣。

于是那天的重点就不再是关于获得奖励或是准时睡觉,而是安抚她的情绪,让她顺利地入睡。


3

执行要一致:


曾经有几次我和女儿玩得意犹未尽,随便大手一挥就允许她晚半个小时再去洗漱。

过几天当我准时提醒她该进行睡前程序时,她很认真地问我:“为什么上次可以晚,今天就不行?”我无言以对。

所以为了避免再被怼,在引入图表之后,我和她爸爸都没有随意地违反过规定。当然,遇上有聚餐或活动,我们也会另当别论。

除此之外,当孩子状态不好没有做到时,我们要温柔又坚定地提醒他遵守约定、承担后果,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动摇,给他造成“爸爸妈妈只是说说的,不需要当真”的印象。


4

游戏力:


要我说,游戏力就是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

用轻松的心态、游戏的办法随时随地化解看似只能硬碰硬的僵局。

毕竟当一边是不等人的时间,一边是还在负隅顽抗的孩子,我们最需要的是缓解剑拔弩张的气氛,而不是用唠叨、责备,甚至打骂火上添油。

孩子躺在地上不肯起来,没事儿。正好可以陪他在地上滚一滚,然后比赛是狗妈妈还是狗宝宝先把玩具收拾完爬到卫生间。

当情绪得到排解,孩子大脑中沟通的那条路才能重新畅通,算是真正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吧。

(推荐阅读:《读书|将游戏融入育儿生活,“母慈子孝”将从此成为日常》)


5

不要完全依赖图表:


我们用图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内化,有一天没有它也能顺利地开始睡前程序。

所以,当孩子的表现在几个星期后有所起色,我们应该考虑制作第三或第四张奖励表时慢慢延长获得奖励的间隔。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口头表扬、拥抱等其他非物质性的奖励方式。

自从使用流程图、钟面图和奖励表以来,女儿的改变肉眼可见。以前是忙于逃避妈妈的追捕,现在是期待完成一个个小任务。

而且,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心态的调整,我发现和女儿的互动居然可以那么的轻松和美好,原来之前很多所谓的问题不过是我过于急躁的庸人自扰而已。

这也算是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取得的意外收获吧。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END-


《8 tips to help your procrastinating child》

https://raising-independent-kids.com/8-tips-help-procrastinating-child/

《Procrastination: Responding when children delay chores or homework》

http://www.easternflorida.edu/community-resources/child-development-centers/parent-resource-library/documents/procrastination.pdf

《Using reward charts successfully》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toddlers/behaviour/encouraging-good-behaviour/reward-charts

《Why kids procrastinate and how to help》

https://www.education.com/magazine/article/Why_Kids_Procrastinate/


3岁后娃有“睡前拖延症”?这3招也许能救要吐血的老母亲


小暖说


大娃们的睡前拖延似乎已经成了常态,多少爹妈一谈起这事儿就捶胸跺足的。

这篇文分享的是已经可以自主入睡的孩子在睡前的各种拖延,而小暖之前写过的那几篇文章讲的有不少是孩子需要大人陪睡的状态下的拖延。此外,特别想提醒大家的还有两点:

一是运动量。一入冬,娃们入睡难的情况就特别突出,这与白天的运动量缺乏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精力旺盛的小男生们,这电没放完,就很难安静入睡。

二是情绪和陪伴需求。尤其是一天没怎么见到亲妈的娃儿们,睡前总想拖老妈子再玩一会儿,这种情感上的需求很正常。与其一早躺下俩人一起在黑暗里瞪眼睡不着,不如先好好玩玩,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充分满足孩子需求再去睡。

一味硬来不行,毫无原则的让步也不可以。这当中的平衡和智慧,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