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簡史(2)-從春秋戰國到秦

從春秋戰國至秦


【東周及春秋戰國】

【東周: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東遷後,周朝的國力再也無法約束各諸侯國,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此時百國並立,進入了以兼併和爭霸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這個名稱呢?是因為魯國史官撰寫的《春秋》記錄歷史的年代與客觀歷史階段相符,於是大家就把這一段時期稱為春秋。

春秋時期先後有五位國君成為諸侯公認的盟主,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這就是所謂的春秋五霸。至公元前476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四年,各諸侯國的兼併已達到頂峰,小諸侯國基本已不復存在,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也就以此為終點。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戰國初期有齊、楚、晉、越四國實力最強,還有十幾個小國。後來越國因為戰爭和內亂逐漸衰弱,晉國則被其士大夫趙氏、韓氏、魏氏三家瓜分,燕國和秦國慢慢崛起,於是在戰國中期形成了以秦、楚、齊、燕、趙、魏、韓為戰國七雄的格局。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秦國最終統一了天下。值得一提的是,東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滅國,而秦國統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此時才算作戰國時期結束。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

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自春秋戰國500多年以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此之前,“中國”只是個籠統的概念,並沒有確切的範圍和實際的組織,而秦朝則代表著一個龐大帝國和它的土地人民,“中國”二字有了具體的表現。秦朝國祚雖短,卻統一了錢幣、文字、衡量尺度、土地、行政等一系列制度或標準,對中華文化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死後,他的兒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皇帝。

秦二世奢侈殘暴,人民水深火熱,最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各路人馬紛紛響應,於是中國又亂了起來。

後來經過角逐,只剩下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這段歷史大家應該耳熟能詳。“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暗度陳倉”、“霸王別姬”、“鴻門宴”等故事均出自這段時期。而最終劉邦在公元前202年稱帝,建立漢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