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中都古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

在屏山縣西北有個中都鎮,中都河穿越全鎮向東匯入金沙江。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中都鎮地域,在春秋時代是古蜀王子孫封地,後來叫沐道。唐宋時叫夷都。元及明初是沐川長官司所在的,管轄中都區、沐川、馬邊等地。

在現在的平夷鄉地域,人們發現一個洞“深達莫測”,民間相傳,這是黑龍土主曾經逗留過的地方。洞旁鐫刻著“萬古英雄”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何人所刻?表達的是啥意思?與黑龍土主有無關聯?沒人能夠說得清楚。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現在,中都鎮還有保存完整的黑龍土主廟。這廟,當地稱黑龍祠,坐南向北,佔地約500平方米,據說是夷氏宗廟。

史料記載說,夷氏是古蜀國王魚鳧庶出後裔,很早就居住在中都一帶。其先祖臘曲,被宋徽宗封為黑龍土主,後人建祠供祭祀。

明嘉慶年間,在夷太平生日六月初六開辦“黑龍土主廟會”,會期前後大小涼山一帶不少少數民族也前來朝拜,黑龍土主廟也有了“大王廟”之稱。

魚鳧是咋回事呢?

魚鳧是傳說中的古蜀王。

《華陽國志》中說:“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

魚鳧的“鳧”字有好幾種通假。

《方輿紀要》記載:四川彭山縣有“魚鳧山在縣東北二里,或曰魚鳧津也。”

《四川通志〈輿地〉》:“南溪縣魚符津,在縣北三十里”。

《後漢書〈郡國志〉》:“南安(今樂山)有魚涪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魚偏枯,名曰魚婦”。

《左傳〈文十六年〉》杜預注:“裨、攸、魚庸三邑。魚,魚腹縣”;賈誼《服鳥賦》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鳧的假借字。

以上的魚鳧、魚符、魚涪、魚婦、魚腹、魚服、魚鵩,實為一事,都是指的魚鳧。

鳧是本字,而符、涪、婦、腹、服、鵩則是鳧的假借字。

公元前3世紀,秦滅蜀,為躲避戰亂,古蜀國王魚鳧嫡出宗子渡過金沙江進入雲南,魚鳧後裔的一支來到沐道,繁衍生息。

有研究者說,世居中都河谷的夷、悅、夏三姓,是魚鳧支子後裔,同祖同宗。他們的先祖都以“夷姓”為主,“夷姓”萬曆十七年(1589)後賜姓夏。

夷、悅、夏三姓都自稱他們是“古蜀人”或“蜀族”,均奉臘曲為遠祖,是一家人,至今仍有三姓互不通婚的習俗。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夷氏土司曾在這裡修建皇城

明朝嘉靖十五年,夷氏在中都修房造屋,明夷氏家譜記載:“明嘉靖十五年,世襲沐川長官承務郎夷靖與弟夷竑建屋於夷都山下,即稱皇城。”

為啥敢稱“皇城”呢?

因為明代永樂四年(1406)修建北京紫禁城所用楠木來自中都九重山,夷氏土司貢獻楠木有功,就比照明京城故宮的樣子,修建長官司衙門,當地民間就稱它為“皇城”。

明正統元年(1436),沐川長官司承務郎夷瓚還在中都場背後100 米左右的地方,承頭修建佔地1000 多米的楞嚴寺,俗稱雷音寺。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後來這古寺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還保存完整,每月都舉辦廟會。

中都鎮域有粗細相間的紅色砂礫岩,形態各異的高山,有典型的丹霞地貌。高山、紅巖、藍天、流動的白雲,到過這裡的人說,一天中在同一個地點,不同的時間,能欣賞到丹霞景觀的不同色彩和姿態。

有個丹霞洞,清溪屈曲,石上鐫刻著“同盤谷”三字。這三個字深入狹徑,猶如石壁天開。

據說,明嘉靖時,夷靖鏨石為洞,額曰“丹霞洞”。

這洞內外鐫刻詩字甚多。

有個名叫何鐘的古人,就留詩曰:

野服黃冠此石門,紫雲丹鶴共晨昏,

蒼龍光射群妖服,寶鴨香浮四座溫,

壺裡吐吞閒日月,洞中俯仰小乾坤,

漁樵若問仙人記,遺蹟留題萬古存。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北薛南王”北方為薛瑄,南方為王陽明,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在蠻彝長官司東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書樓山。

書樓山這名字是如何來的呢?

《屏山縣誌》載:“書樓山,治北五十五里,孤峰突兀,有巨石方疊如書冊,故名。

《名勝志》載:書樓山在司治東,巔上疊石類書卷然,其編戶亦曰書樓裡。山麓有薛文清公祠。”

薛文清公祠,源自薛瑄在此築室講學。嘉靖二十八年(1549),馬湖同知漆登為紀念他創建樓山書院,為馬湖教育事業奉獻的功勞,就立祠祭祀,地域也因此而得名。

薛瑄是誰?

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縣南薛裡(今為萬榮縣平原村)人,生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於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官至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逝後贈禮部尚書,並諡號文清,人稱文清公。

薛文清公出身於教育世家,祖父薛仲義精通經史,大半生均在家鄉教書。父親薛貞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中舉後,歷任河北元氏、河南滎陽、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縣的儒學教諭30餘年,稱得上是職業教育家。

中國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說,北方為薛瑄,南方為王陽明。

王陽明創建了陽明學,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

中都鎮有古蜀國王魚鳧後裔,與王陽明齊名的薛瑄曾在樓山書院講學

王陽明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酈波老師說:今天,我們之所以要重新思考、重新面對、重新聚焦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是因為正是這樣的王陽明,開啟了我們今天仍然必須面對、必須思考的兩個終極問題。一個叫做“完人之問”,即從每個個人的層面上來看,一個聰明的人,應該怎麼超越自己的聰明,從而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真正具有人生價值的人。

另一個叫做“心學之問”,也就是從整個族群的角度上來看,為什麼產生於中國的陽明心學能夠完全被日本民族所吸收,從而成就了“明治維新”,卻沒有在它的誕生地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影響?

薛瑄是明代理學大師,著有《讀書錄》《薛文清公文集》《理學粹言》《從政名言》等書,是明代第一個從祀孔廟的人。

他首倡“實學”思想,即實事求是,主張凡事“踐履”, “見得理明,須一一踐履過,則事與理相安,而皆有著落之處,若見理雖明,而不一一踐履過,則理與事不相資,終無可依據之地。”意思是認識了事物之理,必須一一實踐,如果理論和實踐不結合,終究不能說明理。

在萬榮縣遺存有薛瑄家廟,正殿上方懸掛明末吏部尚書曹於汴書寫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親筆題聯:“果知復性一言,雖四民二氏俱許入祠謁夫子;不辨讀書二錄,即兩榜三元亦虛在世稱士人。”意思是,不管你是士、農、工、商還是各行各業,要想了解薛瑄的復性和實學的真諦,都應該前來拜謁薛夫子。作為讀書人,如果沒有讀過薛瑄的書,即使即使金榜題名中瞭解元、會員、狀元,也不算讀書人。

據《薛文清公年譜》記載,薛瑄在故鄉辦學時,四方學子前來求學,絡繹不絕。他從日常生活、灑掃應對,到經書的微言大義,要求學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倡導“躬行之實”,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篤實踐履。

從祀孔廟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願望,但要求特別高,比如須是思想大家,為國家做出突出功業,在言行上沒有瑕疵。而且,就算達到這樣的標準,去世後也不可能馬上從祀孔廟,還須經受幾十年上百年曆史和時間的檢驗,有的甚至是幾百年後才可能進入孔廟。

當一個人要從祀孔廟的時候,有人贊成,就會有人反對,於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於大庭廣眾之下,只有經過士大夫階層、知識階層、朝廷審議後,品行上沒有瑕疵、做官沒有汙點才能入選。

明代隆慶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經過朝廷審議,皇帝下詔,薛瑄進入孔廟從祀。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的歷史中,在孔廟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除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外,剩下的九十餘人,都是中國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古聖先賢。

《四庫全書提要》認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屬於薛瑄的河東學派,就是出自王陽明的姚江學派。

可見,薛瑄在明代的學術地位之高。

或許你會問:薛瑄是咋個與書樓發生關聯的呢?

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薛瑄隨父親薛貞宦遊馬湖,築室書樓山講學。嘉靖二十八年(1549),馬湖同知漆登為紀念其對馬湖教育事業有功,創建樓山書院並立祠祭祀,地域也因此而得名。

也就是說,他之所以與這個地方有交集,是因為年輕時候跟隨父親宦遊到這個地方,並在書樓講過學。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個神仙叫文曲星。

文曲星是天上的北斗星,主科甲功名,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民間就會認為是“文曲星下凡”。

莫非想,薛瑄說不定是下凡的文曲星呢。永樂年間,他隨父親宦遊馬湖,機緣巧合,築室書樓山講學,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在這塊地方玉成了筆架山,不就是迎接像他這樣的文曲星嗎?

筆架山奇巧在哪呢?

《馬湖府志》記載:“書樓筆架山呈奇巧於其下,是山之蹙累雲矗,馳奔蟠注者累累不絕……”

姚江形容它:筆架山連硯石峰,振文樓對寶屏風。關河地設三川險城,廓天開七郡雄。謝廷感嘆它:皂蓋朱幡方退食,青燈黃卷此從容。也知不獨窮今古,要繼文翁化學功。劉忠則贊它:危峰入雲數千尺,溼翠參差凝筆格。霜毫飽墨空如椽,扼腕誰陳濟時策。杜陵老去千餘年,瓊崖儋爾流蘇仙。聖人在天道墜地,文房右器遺山川。

參考文獻

光緒《敘州府志》

《宜賓市志》

《馬湖府志》

《屏山縣誌》

《華陽國志》

《方輿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