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中都古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

在屏山县西北有个中都镇,中都河穿越全镇向东汇入金沙江。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中都镇地域,在春秋时代是古蜀王子孙封地,后来叫沐道。唐宋时叫夷都。元及明初是沐川长官司所在的,管辖中都区、沐川、马边等地。

在现在的平夷乡地域,人们发现一个洞“深达莫测”,民间相传,这是黑龙土主曾经逗留过的地方。洞旁镌刻着“万古英雄”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何人所刻?表达的是啥意思?与黑龙土主有无关联?没人能够说得清楚。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现在,中都镇还有保存完整的黑龙土主庙。这庙,当地称黑龙祠,坐南向北,占地约500平方米,据说是夷氏宗庙。

史料记载说,夷氏是古蜀国王鱼凫庶出后裔,很早就居住在中都一带。其先祖腊曲,被宋徽宗封为黑龙土主,后人建祠供祭祀。

明嘉庆年间,在夷太平生日六月初六开办“黑龙土主庙会”,会期前后大小凉山一带不少少数民族也前来朝拜,黑龙土主庙也有了“大王庙”之称。

鱼凫是咋回事呢?

鱼凫是传说中的古蜀王。

《华阳国志》中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

《方舆纪要》记载:四川彭山县有“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

《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

《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

《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

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

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

公元前3世纪,秦灭蜀,为躲避战乱,古蜀国王鱼凫嫡出宗子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鱼凫后裔的一支来到沐道,繁衍生息。

有研究者说,世居中都河谷的夷、悦、夏三姓,是鱼凫支子后裔,同祖同宗。他们的先祖都以“夷姓”为主,“夷姓”万历十七年(1589)后赐姓夏。

夷、悦、夏三姓都自称他们是“古蜀人”或“蜀族”,均奉腊曲为远祖,是一家人,至今仍有三姓互不通婚的习俗。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夷氏土司曾在这里修建皇城

明朝嘉靖十五年,夷氏在中都修房造屋,明夷氏家谱记载:“明嘉靖十五年,世袭沐川长官承务郎夷靖与弟夷竑建屋于夷都山下,即称皇城。”

为啥敢称“皇城”呢?

因为明代永乐四年(1406)修建北京紫禁城所用楠木来自中都九重山,夷氏土司贡献楠木有功,就比照明京城故宫的样子,修建长官司衙门,当地民间就称它为“皇城”。

明正统元年(1436),沐川长官司承务郎夷瓒还在中都场背后100 米左右的地方,承头修建占地1000 多米的楞严寺,俗称雷音寺。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后来这古寺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保存完整,每月都举办庙会。

中都镇域有粗细相间的红色砂砾岩,形态各异的高山,有典型的丹霞地貌。高山、红岩、蓝天、流动的白云,到过这里的人说,一天中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时间,能欣赏到丹霞景观的不同色彩和姿态。

有个丹霞洞,清溪屈曲,石上镌刻着“同盤谷”三字。这三个字深入狭径,犹如石壁天开。

据说,明嘉靖时,夷靖錾石为洞,额曰“丹霞洞”。

这洞内外镌刻诗字甚多。

有个名叫何钟的古人,就留诗曰:

野服黄冠此石门,紫云丹鹤共晨昏,

苍龙光射群妖服,宝鸭香浮四座温,

壶里吐吞闲日月,洞中俯仰小乾坤,

渔樵若问仙人记,遗迹留题万古存。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北薛南王”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在蛮彝长官司东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书楼山。

书楼山这名字是如何来的呢?

《屏山县志》载:“书楼山,治北五十五里,孤峰突兀,有巨石方叠如书册,故名。

《名胜志》载:书楼山在司治东,巅上叠石类书卷然,其编户亦曰书楼里。山麓有薛文清公祠。”

薛文清公祠,源自薛瑄在此筑室讲学。嘉靖二十八年(1549),马湖同知漆登为纪念他创建楼山书院,为马湖教育事业奉献的功劳,就立祠祭祀,地域也因此而得名。

薛瑄是谁?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今为万荣县平原村)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官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逝后赠礼部尚书,并谥号文清,人称文清公。

薛文清公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精通经史,大半生均在家乡教书。父亲薛贞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中举后,历任河北元氏、河南荥阳、河北玉田、河南鄢陵等县的儒学教谕30余年,称得上是职业教育家。

中国思想界有“北薛南王”之说,北方为薛瑄,南方为王阳明。

王阳明创建了阳明学,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

中都镇有古蜀国王鱼凫后裔,与王阳明齐名的薛瑄曾在楼山书院讲学

王阳明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郦波老师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重新思考、重新面对、重新聚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因为正是这样的王阳明,开启了我们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两个终极问题。一个叫做“完人之问”,即从每个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的人。

另一个叫做“心学之问”,也就是从整个族群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能够完全被日本民族所吸收,从而成就了“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薛瑄是明代理学大师,著有《读书录》《薛文清公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等书,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

他首倡“实学”思想,即实事求是,主张凡事“践履”, “见得理明,须一一践履过,则事与理相安,而皆有着落之处,若见理虽明,而不一一践履过,则理与事不相资,终无可依据之地。”意思是认识了事物之理,必须一一实践,如果理论和实践不结合,终究不能说明理。

在万荣县遗存有薛瑄家庙,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牌匾,寓示薛瑄思想求真求实。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亲笔题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意思是,不管你是士、农、工、商还是各行各业,要想了解薛瑄的复性和实学的真谛,都应该前来拜谒薛夫子。作为读书人,如果没有读过薛瑄的书,即使即使金榜题名中了解元、会员、状元,也不算读书人。

据《薛文清公年谱》记载,薛瑄在故乡办学时,四方学子前来求学,络绎不绝。他从日常生活、洒扫应对,到经书的微言大义,要求学生“以立其本,以求其道”,倡导“躬行之实”,知行合一,注重言行,笃实践履。

从祀孔庙是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但要求特别高,比如须是思想大家,为国家做出突出功业,在言行上没有瑕疵。而且,就算达到这样的标准,去世后也不可能马上从祀孔庙,还须经受几十年上百年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后才可能进入孔庙。

当一个人要从祀孔庙的时候,有人赞成,就会有人反对,于是就把他的生活、言行放置于大庭广众之下,只有经过士大夫阶层、知识阶层、朝廷审议后,品行上没有瑕疵、做官没有污点才能入选。

明代隆庆五年(1571)九月二十九日,经过朝廷审议,皇帝下诏,薛瑄进入孔庙从祀。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历史中,在孔庙享受祭祀的共有172位,其中除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和孟子的弟子外,剩下的九十余人,都是中国古代的世之楷模、思想大家、古圣先贤。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明代的思想流派,不是属于薛瑄的河东学派,就是出自王阳明的姚江学派。

可见,薛瑄在明代的学术地位之高。

或许你会问:薛瑄是咋个与书楼发生关联的呢?

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薛瑄随父亲薛贞宦游马湖,筑室书楼山讲学。嘉靖二十八年(1549),马湖同知漆登为纪念其对马湖教育事业有功,创建楼山书院并立祠祭祀,地域也因此而得名。

也就是说,他之所以与这个地方有交集,是因为年轻时候跟随父亲宦游到这个地方,并在书楼讲过学。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个神仙叫文曲星。

文曲星是天上的北斗星,主科甲功名,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民间就会认为是“文曲星下凡”。

莫非想,薛瑄说不定是下凡的文曲星呢。永乐年间,他随父亲宦游马湖,机缘巧合,筑室书楼山讲学,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在这块地方玉成了笔架山,不就是迎接像他这样的文曲星吗?

笔架山奇巧在哪呢?

《马湖府志》记载:“书楼笔架山呈奇巧于其下,是山之蹙累云矗,驰奔蟠注者累累不绝……”

姚江形容它:笔架山连砚石峰,振文楼对宝屏风。关河地设三川险城,廓天开七郡雄。谢廷感叹它:皂盖朱幡方退食,青灯黄卷此从容。也知不独穷今古,要继文翁化学功。刘忠则赞它:危峰入云数千尺,湿翠参差凝笔格。霜毫饱墨空如椽,扼腕谁陈济时策。杜陵老去千余年,琼崖儋尔流苏仙。圣人在天道坠地,文房右器遗山川。

参考文献

光绪《叙州府志》

《宜宾市志》

《马湖府志》

《屏山县志》

《华阳国志》

《方舆纪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