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導語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真是唐朝榮耀。開啟這盛世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有句話形容李世民時代是“猛將如雲,謀臣如雨”,那就說明李世民會用兵,會用人。

本篇小編來分析這位唐朝頂級 CEO的用人哲學,以期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學得一二,有所增益。

作為大唐貞觀的CEO,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二十年間打造出一個彪炳千秋的煌煌盛世,成就冠絕百代的一世偉業,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他擁有一套極其高明的管理哲學。因而能夠把當時第一流的人才全部吸引到他的身邊,從而發揮出空前絕後的創造力。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就曾描述過貞觀一朝的人才盛況:

“虞(世南)、李(百藥)、岑(文本)、許(敬宗)之儔以文章進,王(珪)、魏(徵)、來(濟)、褚(遂良)之輩以材術顯,鹹能起自布衣,蔚為卿相,雍容侍從,朝夕獻納。我之得人,於斯為盛!”

貞觀的人才集團不僅在當時是最優秀的,而且跟其他朝代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王夫之所說:“唐多能臣,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

那麼,貞觀一朝人才輩出的原因是什麼呢?

換言之,李世民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究竟有何秘訣呢?

捨短取長,然後為美

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剛上臺執政,就命當時的右僕射封德彝負責向朝廷推薦人才。可是好幾個月過去了,封德彝竟然一個人才也沒推薦。告訴李世民天下沒什麼人才,讓李世民很不爽。

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這句話就是李世民用人哲學的精髓。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正所謂“人才有長短,不必兼通”,所以關鍵是要“捨短取長,然後為美”。也就是說,在真正高明的管理者眼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是人才。

啟發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身上都有優缺點,並且都有一些不同於他人的特點或特長。身為一個組織的領導或者人力資源的管理者,就是要善於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獨到之處,然後把他們放到最適合的位置上,讓他們的才能與他們的職務相匹配,從而發揮出最佳效能。

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眼睛。

那麼,李世民又是如何鑑別人才之優劣長短的呢?

知人是一門藝術

第一招:大臣批評與自我批評, 優勢互補

貞觀年間,李世民會不定期地召開“民主生活會”,讓大臣們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從而準確把握每個人的優點,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十二月,李世民舉辦了一場宴會,邀請了當時政事堂的所有宰相出席。酒過三巡之後,李世民切入正題,但是又極其自然。用一種閒聊天的口吻對侍中王珪說:“愛卿見識深遠,而且口才又好,現在就請你從房玄齡開始,對在座諸位一一評鑑,最後也談談你自己,看看你的才能跟他們比起來如何?”

王珪略微沉吟,而後環視眾人,有條不紊地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撰寫詔書和奏報事務,詳明而公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雜和緊急之務,妥當而周到,臣不如戴胄;恥君不及堯舜,以諫爭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微臣與在座諸位比起來,也算是略有所長。”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第二招:皇帝親評朝臣,入木三分

貞觀末年,有一次在朝會上,李世民就當著群臣的面,從長孫無忌開始,把面前的這些宰執重臣挨個評價了一遍。

“長孫無忌為人善避嫌疑,應對敏捷,比之古代賢者也毫不遜色,然而統兵作戰,卻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聰悟,面臨危難不改氣節,為官亦不私結朋黨,唯獨缺少的是耿直規諫、忠直進言。唐儉言辭漂亮流利,性情平和,善解人意,觥籌交錯之間,言語更是滔滔不絕,可惜跟隨朕整整三十載,卻無一言論及國家得失。楊師道性行純善,品德無可指摘,但是為人怯懦,難當大任,無論事務緩急,皆不得力。岑文本品性敦厚,文章是其所長,可是慣於引經據典,有時未免脫離實際……”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雖然總的來說口氣還算溫和委婉,但是所說的內容卻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相信當時在場的這些帝國大佬肯定都聽出了一身冷汗。

雖然他們的優點也都得到了李世民的肯定,但是身為臣子,每個人的軟肋居然被皇帝拿捏得如此精到,不嚇出冷汗才怪。

啟發二:

李世民的這種做法就是今天管理學中所謂的“人才測評”。要做到“用人如器”,首先當然要知道每個人是什麼“器”。對於部屬們的優劣長短,要洞若觀火,瞭如指掌。 這樣 才能“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並且建立起一套“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進而打造出一支各具所長、優勢互補的高績效團隊。

第三招: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在人力資源開發上,除了“用人如器”、善於對部屬進行“性向測評”之外,李世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李世民選拔人才的時候,從來不論門第,不論新故,不論華夷,不論士庶,而是看其品行才學是否出眾,有沒有一技之長。

【1】 在“門第”方面

無論是像長孫無忌、高士廉、杜如晦等出身高門世族的,還是像房玄齡、張亮、侯君集等出自寒門庶族的,李世民對他們皆一視同仁。

【2】 在“新故”方面

魏徵、王珪、韋挺等人原來都是典型的太子集團,算是李世民的頭號政敵,可後來卻成為他的股肱重臣;反而是一些秦王府的故舊,由於才學不足,能力有限,所以李世民即位後並沒有重用他們。這些秦府舊人曾經跟房玄齡發牢騷,房玄齡向李世民反映,可李世民的態度很明確:“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於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3】 在對待異族方面

李世民根本沒有“華夷之防”的狹隘觀念,而是以“天下一家,不賤夷狄”的恢弘胸襟,大膽擢用了一批勇猛善戰的異族將領。

如“以智勇聞”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於貞觀九年歸附唐朝,被封為左騎衛大將軍,並娶了李世民的妹妹衡陽公主;貞觀十四年,阿史那·社爾與侯君集等人一同攻滅高昌,其後又在唐朝對高麗、薛延陀、西域的戰爭中屢立功勳。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此外如突厥酋長執失思力、鐵勒族酋長契毖何力等人,也都先後被委以重任,為大唐王朝的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

【4】 破格提拔民間人才方面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對馬周的擢用。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馬周是博州茌平人,從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鄉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奮好學,博覽經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間謀了一個博州助教的職務,可他卻不以教書為意,屢屢被當地刺史斥責,馬週一怒之下離開家鄉,四處雲遊,隨後來到長安,寓居常何家中。

常何,一介武夫,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命百官上疏直言朝政得失。讓常何舞文弄墨確實強人所難,於是門客馬周幫他草擬奏疏。

次日,常何把奏疏呈了上去,本來只是想應付交差了事,沒想到太宗李世民看完奏疏,居然大為讚賞,立刻把常何叫進了宮,細問詳由,

常何不敢隱瞞,只好據實相告。當天布衣馬周就被請進了宮。

雙方一番暢談之後,李世民發現馬周果然是滿腹經綸,見識深遠,頓生相見恨晚之感,隨即讓他當天就到門下省報到。

一夜之間,馬周就從一介平民變成了朝廷命官,從社會最底層直接進入了帝國的政治中樞。

馬周從此登上帝國政壇,不久就被授予監察御史之職,後來歷任朝散大夫、中書侍郎、吏部尚書、中書令等職。

雖然馬周確實具有比較出眾的能力,但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這種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皇帝,馬周恐怕也難逃懷才不遇、抑鬱而終的命運,絕不可能演繹這一出“布衣變卿相”的千古佳話,更不可能成為享譽後世的貞觀名臣之一。

無論是“用人如器”,還是“唯才是舉”,都說明李世民擁有高度的“知人之明”。但是在管理學中,“知人”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層面,可還有另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必須“善任”。

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只有做到知人善任,讓部屬各司其職,管理者才能從具體而瑣碎的事務中抽身而出,站在一個最宏觀的層面上,制訂整個團隊的戰略規劃,實現整個組織的願景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善任,其實就是授權的藝術。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善於授權。中國古代的皇帝,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治國能力頗為自負的開國之君,很多人根本不願授權,也不敢授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促狹猜忌,事必躬親,甚至到最後連宰相都廢了;還有隋文帝楊堅,也是一個寧可把自己累死也不敢輕易放權的主子。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在這方面,李世民就從楊堅身上汲取了深刻的教訓。

李世民反其道而行之,採取一種“廣任賢良,高居深視”的管理方式,對部屬進行充分有效的授權。

武德九年,李世民召見張玄素問詢政道。張玄素建議太宗:“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

李世民對張玄素的建言非常讚賞,隨後將其擢升為侍御史,並且立即將其建言付諸實施。

張玄素提出的“分任以事,高拱穆清”,其實就是一種充分授權。

貞觀一朝,確立“三省駁議”的宰相制度,讓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衡,並且相權還能夠對君權形成有效制約,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這種授權原則的充分運用。

第二招:績效考核

張玄素所謂的“考其成敗,以施刑賞”,實際上就是一種績效考核。

對此,李世民專門制定了對各級官員的“考課之法”,具體的考核標準是“四善”和“二十七最”。

所謂“四善”,是指四種優異的工作表現,即“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所謂“二十七最”,是一套考核百官職守的具體標準,如“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為判事最”;“部統有方,警守無失,為宿衛之最”等。

根據這些標準每年對官員進行考核,把成績分為九等,報至尚書省予以公佈。凡列為一至四等的官吏,每進一等增發一季的俸祿;五等無所增減;六等以下則每退一等扣發一季俸祿。這套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對於澄清吏治顯然是十分有效的。

“充分授權”與“績效考核”是權力控制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二者缺一不可。假如只有刑賞而無授權,那必然會使百官動輒得咎,手足無措,最終造成帝王的獨裁和專權;假如只有授權而無考核,那必然會導致君主大權旁落,甚至被權臣玩弄於股掌,到頭來授權就變成了“棄權”。

而李世民的管理藝術,無疑正是“充分授權”與“績效考核”的完美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貞觀之治的出現絕非偶然。

啟發三:

如果每個部屬都能在各自的權限範圍內發揮主觀能動性,各司其職,積極妥善地履行職責,那麼高層管理者自然可以“垂拱而治”了。

對於員工的考核要制定詳細的考核標準,一視同仁,嚴格執行,能者多勞,最大程度激發員工積極性。



我們上面所說的李世民的那些管理哲學,顯然都屬於明面上的遊戲規則。那麼,除了這些規則之外,李世民在權力控制的過程中,是否還運用了一些不易被人察覺的御下手段呢?

答案是肯定的。

恩威並施的帝王術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論是古代的帝王,還是今天一個組織的領導,在權力控制的遊戲中難免都要運用一些隱性手段。

這種隱性手段在古代稱為“恩威並施”,是一種帝王術。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胡蘿蔔加大棒”,而用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話來講,則是——慈母的手中緊握鍾馗的利劍。

那麼,李世民又是如何揮舞這把利劍的呢?

如何處理與李靖、尉遲敬德、李世勣、房玄齡等元勳功臣的關係,李世民多次運用“恩威並施”帝王術,而且爐火純青。

這裡僅舉李世勣一例,就足以窺見李世民的御下術。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施恩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二月,時任兵部尚書的李世勣突然患病,郎中給他開了一副藥方,說必須要用“須灰”做藥引子才能治病。所謂“須灰”,就是人的鬍鬚所研成的粉末。李世民聽說這件事後,立刻前去探視李世勣,並且二話不說就剪下自己的鬍鬚,把它賜給了李世勣。

可想而知,當李世勣雙手捧著這幾綹天下最尊貴的龍鬚時,內心是何等的感激,又是何等的惶恐!

這副藥引子的份量實在是太重了!以至於李世勣不但感動得熱淚漣漣,而且把頭都磕出了血。可即便如此,似乎也遠遠不足以表達他對皇帝的感恩戴德之情。

李世民寬宏地一笑,說:“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

一縷帝須換來臣子有生之年對皇帝死心塌地的忠誠。怎麼看都值。

恩威並施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李世民病勢沉重,於是把太子李治叫到身邊,給他交代政治遺囑。

在李世民的遺言中,主要提到的人就是李世勣。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李世民對李治說:“李世勣才智過人,但是你予他無恩,恐怕難以使他效忠。我現在把他貶黜到地方,如果他馬上出發,等我死後,你就重新起用他為僕射;要是他遲疑拖延,你只能把他殺了!”

五月十五日的朝會上,李世民一紙詔書頒下,把時任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李世勣貶為疊州(治所在今甘肅迭部縣)都督。

自己突然無過而遭貶,這到底意味著什麼?聰明如李世勣諳熟權力遊戲規則,很快明白此中真意。

李世勣很快做出了決定——他連家都沒回,連妻兒老小都來不及告別,徑直揣上詔書就踏上了貶謫之途。

李世勣被貶當月,李世民撒手人寰。次月,李治即位。登基僅三天後,李治就把李世勣擢升為洛州(今河南洛陽市)刺史兼洛陽宮留守;半個月後,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並“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同年九月,正式拜其為尚書左僕射

“貞觀盛世”從何來?品頂級CEO李世民的管理哲學


這就是李世民的帝王術。效果也是槓槓好。

公元668年,李世勣以七十五歲高齡掛帥出征,一舉平定了高麗。這個曾經讓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三個皇帝傾盡國力,終其一生都無法戰勝的強悍小國,終於被鬚髮皆白的老將李世勣拿下。

假如當初沒有施展那一招先抑後揚、恩威並施的帝王術,李世勣能否對重新起用他的新天子李治感恩戴德呢?假如沒有貞觀二十三年“乍落乍起”的人生際遇,李世勣能否深刻意識到,只有在新朝再立新功,他才能福祿永固,富貴長保呢?如果沒有這一切,李世勣有沒有那麼強的動力在七十五歲高齡創造出平定高麗、鷹揚國威的歷史功績呢?

啟發四:

雖然皇權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每一個企業的管理人員,領導階層,平時不要高高在上,多對員工關懷,多打“感情牌”,必要時敲打敲打,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是不是也會“不用揚鞭自奮蹄”呢。

結語

從李世民的管理哲學中,我們可以有哪些借鑑呢?

作為普通員工,我們與同事合作,可以發揮自己特長,做到優勢互補,人盡其才。這就是為單位、為企業添磚加瓦。

作為管理人員,如果能做得不唯學歷、不唯出身,善於發現人才,用人之長,避其所短。那就是一位合格的管理人員。

作為領導,生活中能夠親近下屬,體諒員工,工作中嚴謹細緻,採納多方建議,聽得進逆耳良言。那也是職工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