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和李宗仁比怎么样?为何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

史学达人


民国时期,可谓是军阀割据,北方各地军阀不说,地处中国西南的新桂系军阀同样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势力,可以说能够从头到尾都站在蒋介石的对立面的,也只有桂系军阀了。

而新桂系军阀的两位代表人物及统领,桂系“双杰”白崇禧和李宗仁,他俩之间的关系也时常被大家津津乐道。

就像题主所问,白崇禧和李宗仁比较到底怎么样?

这样说吧,白崇禧相当于是一位军事家谋略家,而李宗仁更像是一个政治家!

白崇禧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明显是高于李宗仁的,有着“小诸葛”的名声。白崇禧算得上是足智多谋,而且记忆力很惊人,能够根据战场的情况随机应变,时常令他的对手摸不着头脑,难以招架。

比如说发生在1927年的龙潭战役,当时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白崇禧身为桂军领导人之一,一进入山东境内的时候便开始和张宗昌、孙传芳的军阀兵戎相见。由于北伐军在东线战场的通讯被中断,使得白崇禧陷入了苦战的境地。但是白崇禧并没有慌乱,他一边指挥着军队,一边调兵遣将,命令卫立煌反攻龙潭,同时让刘峙回援与孙传芳的军队周旋,等待援兵。援兵一到,白崇禧立马在西线战场发力,切断了孙传芳军队的后援。孙传芳军队被压缩在了龙潭,即刻乱了阵脚,在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的三路大军反攻之下败得一塌糊涂:12万的军队战死6万,淹死了4万,还有2万被俘虏。此战中白崇禧功不可没,“小诸葛”的名声瞬间扬名天下。

论军事指挥能力,李宗仁稍逊白崇禧,但是论政治能力和大局观,白崇禧是比不过李宗仁的。虽然在很多时候,李宗仁都是靠着白崇禧的帮助才打赢了仗,但是在大局观上、周旋各方的势力中,白崇禧要比李宗仁差得多。

这真不是为了抬高李宗仁,就拿桂系三巨头解体这个事来说,白崇禧是打算将背叛桂系的黄绍竑解决掉的,但是李宗仁却极力阻止了白崇禧。后来的结果也是很明显,如果当时黄绍竑被杀掉,李、白二人就不会得到一个完整的桂系兵权了。还有的就是抗战胜利后,国内爆发了内战,李宗仁意识到国军被打败是迟早的事,于是辞掉了自己华北战区的职位,去竞选副总统。国军被我军打败之后,李宗仁的想法是去香港发展,而白崇禧却选择了与我军斗争到最后。从这一点来看,李、白两人的大局观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

也许后面也是因为两人天赋的不同,最后还是分道扬镳了。

既然白崇禧和李宗仁的天赋各有千秋,为何桂系之首一直都是李宗仁呢?

这还得从历史之中找原因:

一、基础不同

虽然新桂系军阀是以白崇禧、李宗仁两位统领为代表,但是李宗仁在广西更容易取得统治的基础。因为新桂系军阀可以说是李宗仁最先建立起来的。1921年7越,粤桂战争混乱之际,是李宗仁率领着两个营的2000余人避居在广西的六万大山之中,经过数年的发展最后打败了统治广西多年的旧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等人,统一了广西。

二、资历不同

在李宗仁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定桂军”的总指挥的时候,当时的白崇禧只是桂军的一个营长;而后到了1929年,李宗仁已经是司令,军衔为陆军一级上将的时候,白崇禧只是一个救国军的总指挥,军衔是二级上将。

三、再加上两人的天赋差别,李宗仁主政,白崇禧治军,所以相对而言李宗仁在桂系军阀中更加有威望和发言权,更受广西百姓的拥戴!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李、白虽各有才能,但是做他们这一行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能代表一切,想要在首领这个位置坐稳坐好,考的不仅仅是军事能力,更多的还是大局观和政治手腕能力。所以说,桂系军阀的“龙头”必然还是李宗仁!


三顾历史


白崇禧比李宗仁怎么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无数,但是我认为,能达到“李白”二人政治军事成就高度的杂牌系军阀,还真的没有,当然这里的“李白”,指的就是新桂系首脑李宗仁和白崇禧。而李宗仁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桂系的政治领袖,一直扮演着桂系一号人物的角色,同时白崇禧则统兵,乃桂系军事领袖,正所谓军事服务于政治,当然白崇禧也得服务于李宗仁,所以新桂系一直以李宗仁为首领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而李宗仁之所以能统领白崇禧,其实他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下面我便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原因。

大家都清楚,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这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善于打仗,所以在北伐时期,白崇禧就当过参谋总长,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更是长期处于国民党系统中央,指挥全体国军对日作战,最高位居国防部长。所以大家要明白,白崇禧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职业军人,他有着带兵打仗的天赋,但是政治却不同于军事,白崇禧的政治才能确实一般,而李宗仁不但懂军事,他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例如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举办了伪国大,蒋某人的最大对手便是桂系李宗仁,而不是桂系白崇禧。最终在白崇禧等一众桂系人马的支持下,李宗仁当上了伪国民政府的副总统,后来老蒋下野,他更是成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伪代总统。所以我认为,对于李宗仁,白崇禧是打心里服气的,并且也愿意让李宗仁当桂系之首,自己充当二号人物。同时桂系军队之所以能从北伐生存到解放战争时期,并且不断壮大,就是凭借的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一文一武的配合。



其实从某一方面来说,李宗仁本身就比白崇禧适合担任桂系之首,因为白崇禧虽然精通于军事,但是他对于政治是很天真的,比如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最终逃跑到美国,他也让白崇禧和自己一块去美国,可是白崇禧最终去往了台湾,这也使得白崇禧最终死的不明不白,堪称扑朔迷离。因为李宗仁是熟悉政治的,他知道去台湾,老蒋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而白崇禧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综上所述,李宗仁明显比白崇禧更适合当桂系领袖。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西北老张看世界


白崇禧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比过不过李宗仁。

白崇禧为人比较清高,和下属后辈的言谈举止都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手下和他不怎么接近,不过军阀年代,跟着谁打仗并不是为了亲近,而是为了前途和利益,所以他位高权重的时候,能为下属谋得实惠,他的高姿态并没什么问题,但在大厦将倾之际,就会众叛亲离,事实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的22万部队在广西被解放军击败,部下立即纷纷倒戈,让他伤心不已。

军事上他比李宗仁差得远,李宗仁曾经指挥台儿庄战役,一次打死日军11000多人,创了华北战场大规模歼敌的记录,而白崇禧在抗战时期亮点不多。

政治上,李宗仁多次和蒋介石博弈,最高任职代总统,老蒋对李宗仁都很无可奈何,感到李很难对付。

军事政治都不如李宗仁,为什么两个人还能并列?原因很简单,军阀割据的年代,江山变换,李宗仁也需要一个共同进退,能生死与共的盟友,团结在一起,一起打仗,一起趟过政治的湍流,所以,李宗仁有意拔高了白崇禧的地位,让白崇禧和自己并列,成为自己的一个帮手,这是在险恶环境下,互相依存的一个办法,李白二人患难与共,多次击败外敌,让桂系驰骋中国30年的时间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断龙尘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称李白,是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不过李宗仁的地位要高些,李宗仁统领全局,还当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白崇禧主要是军事领导

新桂系军阀主要由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个人主持,这三个人就是被称为桂系三雄。 李宗仁(1891——1969) 因与山西王阎锡山的晋系、西北王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起发动反蒋战役的桂系军阀李宗仁是桂系三雄中的第一位,他是国民党的一位一级上将,著名爱国将领。其于1930年与冯玉祥、阎锡山等人发动反蒋战役——中原大战。1936年又与广东军阀陈济棠发动两广事变。1938年指挥国民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中胜利的转折点——台儿庄战役。1947年任国民政府副主席1949年,蒋介石逃到到台湾时,李宗仁就立即来到美国,直到1965年,回到中国大陆。1969年不幸病死在首都北京,享年78岁。



白崇禧(1893——1966) 因与李宗仁是同学而和李宗仁结下深厚友谊的国民党一级上将白崇禧是一位绰号小诸葛的新桂系二把手,在新桂系时代担任新桂系的国防部部长。解放之后与李宗仁一起赴美国。李宗仁于1965年来到中国大陆,而白崇禧则来到台湾。白崇禧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于1966年抑郁而死(另说是被蒋介石所杀),享年73岁。


星星读历史


先前素未谋面,并无交集的两个桂林人,但却因为历史的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几乎同路的人生历程,但除却最终结出了不一样的梦想果实。

(白崇禧)

一个是政治奇才,最高做到了民国副总统一职,另一个则是军事高手,曾经手下20万精兵,也达到了让蒋介石想极力拉拢的地步。

李宗仁的发迹要更早一点,为了响应革命的号召,身为营长的李宗仁,率先拉拢身边的连队兄弟跟随起义,最终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权,他本人担任司令官。

此时此刻的白崇禧,却还在奉命执行任务,当然也因为出师不利,身受重伤,最终被迫去了广州疗伤治病。

这期间就出了一个小插曲儿。

白崇禧的离开,也让最终整个军队的指挥权落到了黄绍竑手中,黄绍宏作为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中间人,最终也成功为两人牵桥搭线。

话说黄绍竑比起白崇禧那可差远了,当时临危受命的他,带着队伍节节败退,还好最终遇见李宗仁,两人也初步达成共识。

(黄绍竑)

后来的李宗仁和黄绍竑两人把广西当作了根据地,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多次,尽管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李宗仁的宽仁大度,始终让黄绍竑毕生难忘。

白崇禧养伤归来,有了黄绍竑的一番夸赞,也让白崇禧对李宗仁好感倍增。随即也在广西革命政府的支持下,最终白崇禧,黄绍竑等人也与李宗仁达成战略同盟共识。共同征讨旧势力桂系军阀。

由于李宗仁先前的影响力和地位,最终他也被确认为大哥,再加上他的宽厚仁慈,白崇禧和黄绍竑都没有意见,古有桃园三结义,今有李白黄拜把子。

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兄弟三人拧成一股绳,整个北伐过程也相当顺利,他们作为新桂系军阀的代表,对当时的蒋介石造成极大的威胁,就连民国政府都已经落入了他们的统治范围。 (李宗仁)

但是他们也并非常胜将军,由于此前太过于顺利,反而导致军心不稳、极其浮躁,遇上再次整装待发的老蒋,也只能乖乖就范,见整个大势已去,他们三人也安分守己,悄悄跑到了广西避难。

但这段时间,李宗仁的能力遭到质疑,尤其是黄绍竑,他甚至想要撺掇白崇禧当老大,好在白崇禧认为李宗仁的威望还在,本着对大哥的敬畏之心,兄弟二人这次更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整个国内势力也逐渐趋于统一,蒋介石也成功说服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加入抗战同盟。

直到几次会战的胜利,桂系势力重新站了起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配合,不仅找回了先前丢失的颜面,给予了日军重创。

随着抗战的结束,当时成立的临时政府也需要步入正规化,最终在1948年,李宗仁已成功竞选为副总统。

一路走来,在李宗仁的带领下,整个桂系实力也在日益壮大,尽管有过分崩离析,但他的关键决定性作用还是有的,后来李宗仁看到老蒋大势已去,本想着与解放军谈合作,却不料此举遭到白崇禧的鄙视,同时拥有精兵20万的白崇禧,也最终受了老蒋的蛊惑,与大哥李宗仁形同陌路。

要说两人实力到底如何?

领兵作战其实差距并不大,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宗仁所拥有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他的胸怀与气度也是白崇禧不具备的。

可能白崇禧带兵作战的能力,在中后期要更胜一筹,但要论政治贡献与功绩,无疑是李宗仁为首。


大国布衣


白崇禧和李宗仁、就综合能力而已,本人认为,白崇禧在李宗仁之上,且在解放战争后期,白崇禧也并没有以李宗仁唯命是从,有时候李宗仁还必须听白崇禧的。

我看来,一直以来桂系都不是单领袖,只不过李宗仁作为前台代言人而已,请看我稍微梳理一下。

起步

白崇禧生于1893年、李宗仁生于1891年,他们只相差2岁,都是从广西陆军小学堂,白是第二期、李是第三期,很奇怪吧,为什么小两岁的白还是师兄呢?这个可以稍微脑补一下,白崇禧据说从小非常聪明,过目不忘,天才;估计李宗仁估计比较笨,考了几次。当时广西陆军小学堂非常难考。

但白后来没有能够从广西陆军小学堂毕业,被退学了。1909年又考上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这样一来军事生涯估计是被耽搁了。

相逢

白崇禧和李宗仁1924年终于相会了,一起组建了【定桂讨贼联军】,因为李宗仁现在已经是将军,理所当然当了老大,黄绍竑做了老二,白崇禧地位最低,无奈做了老三。没办法,一朝做大哥,永远是大哥,桂系江湖地位差不多就这样定了下来。关羽张飞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无奈呢?

所以,李宗仁能做桂系之首,并不是他的能力比白崇禧高,而是在他们初次结合时就定了下来。

李白之核

那么谁才是李白同盟的核心呢?本人认为是白崇禧,举一个例子

桂系反蒋失败后,当时的中央政府,要招白崇禧到中央任职,说白这是一个调虎离山的策略,变相的作为桂系的人质圈起来。但李宗仁认为白无论从军政谋略都比他更强,把白崇禧留在广西才是对桂系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所以李宗仁这位老大主动地去了中央,当了人质。

所以,白崇禧才是桂系的核心,没有他,桂系很难生存下去。

白崇禧的能力

“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

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没错,这是抗日战争中国军队采取的战略指导方针,是白崇禧在1937年8月提出来的。

抗日战争时,白崇禧在军中的地位甚至比李宗仁还高了。

牢不可破的李白同盟

是什么力量让李白同盟牢不可破?不是李宗仁的能力比白崇禧高,也不是现在很多人所说的白崇禧只是军事家、参谋长、政治幼稚,而李宗仁是政治家,我认为这都是扯淡。

李白同盟能够长久维持,并在对外时总是以李为首,恰恰说明,白崇禧在政治上非同一般。因为桂系一直以来要面对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中央系蒋委员长。只要李白同盟一内讧,桂系立即土崩瓦解。

结论

这就是虽然白崇禧个人综合能力比李宗仁高,但桂系之首一直是李宗仁的原因。

我是弹史遇见你,希望你喜欢。


弹史遇见你


李宗仁和白崇禧如同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广西三杰李宗仁忠厚包容很有韧性,白崇禧足智多谋,黄绍宏杀伐果断精明能干。黄绍宏山穷水尽时投奔李宗仁,后为了更好的发展把队伍拉出去自立山头还拉走了李宗仁的一半人马。谁知李宗仁很有度量,还是和他继续合作。后面李白联合拿下南宁,白手下俞作柏建议黄绍宏和白崇禧趁吞并了李宗仁,但被白崇禧严词拒绝。李宗仁这边手下也有同样建议,但李宗仁道:太平天国败于洪杨之内乱,如今我们成就远不及他们就内斗,还有什么前途,诸将如要这么做就先杀了我吧。此事被白崇禧和黄绍宏听到后大为感动,从此对李宗仁心悦诚服。


常山赵子龙IlI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李宗仁,桂系之实际掌权者。特别是【宁汉分裂】之后,李宗仁,逼迫蒋介石下野,权倾一时,时人称【李总统】

1966年12月1日,国民党一級上将白崇禧在台北逝世。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內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人物,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八年抗戰,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并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屡屡有胜果。林彪也曾说:白崇禧是国民軍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毫无疑问,白崇禧,其军事才能远在李宗仁之上

在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担任第二战区的总司令,指挥国军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经过一番战斗后,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消灭了日军2万多人,极大了提升了全国的抗日信心与热情。作为新桂系的首领,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冲突,当年在中原大战中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但是李宗仁却战败而归。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桂系势力为了自保,屡次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最终导致国民党败退大陆。


由于李宗仁与蒋介石有过节,所以他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到了美国疗养。俗话说:“叶落归根”,晚年的李宗仁一直和大陆不断练习,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在1965年,李宗仁绕道欧洲,回到大陆,为了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李宗仁向中央申请官职,结果却得到了冰冷的四个字:“不予委任”。毕竟作为前国民党的要员,身上有许多与我党不一样的东西。大家觉得呢?


子非魚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年《大公报》社长胡政之先生早有论断。他说:“李以宽仁胜,涵盖大量;白以精干胜,办事力最强……要拿军事地位作譬,李当然是位总司令,白可称为前敌总指挥。”下面会详细说。

李、白“是二人仍是一人”


李宗仁和白崇禧合影,二人关系相当不错

说二人之前,先说个典故。当年,重庆流传一有趣的灯谜:

“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谜底便是李白;李白是唐代诗人,所以是文人,而李、白二人都是将军,所以是武人;李白是古人,李与白则是今人;李白是一人,李与白则是二人;从交谊的深挚来说,他们虽是二人,却和一人一样。

这谜语颇富启示意味。从中不难看出,李与白是一体的,能做到这一点,最起码从二人的角度而言,是没有争高下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是“是二人仍是一人”了。

“桂系”铁三角,戴笠的军统都渗透不了

说到桂系,除了李宗仁、白崇禧外,还有个黄旭初。所谓的“桂系”,也就是以“李、白、黄”为中心的广西地方政治集团;这个政治集团,从1923年以后,在近30年的时间内,和国民党政权,尤其是和蒋介石政权或离或合相助相斗的过程,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

跟其他地方的军阀相比,桂系虽然也有内部的矛盾,比如有朋友提到的黄的曾经离开,但整体上还是非常团结的。

举一个例子,和三人关系都不错的著名报人曹聚仁,有一次去桂林,住到了蒋委员长空着的行辕里。那儿留有几个蒋介石的卫士看守,这些卫士向曹聚仁诉苦,说他们在桂林,舒展不开,变成了“童养媳”。曹聚仁暗笑:蒋委员长的势力,也有渗透不入的地方。以戴笠的飞扬跋扈,连刘湘、龙云都无可奈何;独有广西境内,不让军统公开活动。柳州有军统机关,只好化妆成商人,在那儿开一家旅馆来暗中从事工作。这都是李、白等能团结,有办法的证明。在当时大大小小的地方军阀中,桂系可谓有组织、有特点、比较进步的一个。

黄旭初才是桂系的“萧何”

黄旭初才是桂系的灵魂


李、白、黄三人,当他们合蒋介石集团做政治角逐时,李、白走向广西省外去,黄氏就留守在广西境内,因此,他一直做了几十年的广西省主席。

李、白在国民政府的大场面中,也总是一内一外;李宗仁外放到北平做行营主任,白崇禧就留在中枢做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或副长。当李宗仁到了南京做副总统时,白崇禧就外出任武汉行营主任。当李宗仁从北平南来,在京竞选副总统,白崇禧也到南京帮忙。

有朋友说,在桂系中,白崇禧是桂系的灵魂,但曹聚仁认为,黄旭初才是桂系的灵魂。单从桂系谈桂系,黄旭初自是留守关中的萧何,其重要性与张良、韩信相等;因此,每当重要关头,李、白一定要和他商议了再做决策。

史迪威称白崇禧可当总司令


史迪威说白崇禧可以担当一方面军的总司令


而白崇禧虽然有“小诸葛”之称,但究竟一般人所说的“小诸葛”,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手拿鹅毛扇、身穿八卦衣、能呼风唤雨的诸葛亮?还是如《三国演义》所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亮?曹聚仁认为,当时的军事家,能比得了诸葛亮的,只有蒋百里先生,其余的都是韩信、彭越之流。白崇禧也不是张良之类的人物,把他比作韩信,倒比较相近些。

但白崇禧是有军事才能的。当年,罗斯福总统派史迪威将军来做蒋介石的参谋。史迪威一语论定了蒋介石的终身,说这位统帅只是一个排长的料子,此语可做蒋介石的墓志铭。但史迪威说白崇禧倒可以担当一方面军的总司令。

当武汉会战初期,日军沿着长江中段两岸交替跃进时,一度在北岸黄梅广济线和国军相对峙。白崇禧亲往前线指挥,向蒋介石要求赋予指挥全权;一战挡住了日军的跃进,接着才有南岸东姑岭大捷。这都证明了白崇禧指挥作战的才能。

比之蒋介石亲自作战的战役,除了东江战役,就没有打过胜仗。辽沈战役、徐蚌会战以及后来淞沪会战,无不给解放军打得头破血流、不可收拾。比之白将军,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胡政之论断“桂系”老大为什么是李宗仁

胡政之认为,李宗仁以宽仁胜,在军事上当然是位总司令


《大公报》社长胡政之曾去过桂林考察,回去后写了《广西的一般观察》。他在文章中说:“广西的李、白、黄合洽。李以宽仁胜,涵盖大量;白以精干胜,办事力最强;黄则绵密而果毅,处分政务事务,极有条理。要拿军事地位作譬,李当然是位总司令,白可称为前敌总指挥,黄则坐镇后方,保持着能进能退的坚实地位,这是广西的最大特色。”

胡政之先生当时是舆论界的权威人士。他的论断,或即是本问答的答案。

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些胡政之先生在《广西的一般观察》中的话,也可见广西当时的境况。胡政之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从广东到广西,最易叫人感觉到的便是广东富而广西贫,广东大而广西小。他们因为贫,所以上下一致,埋头苦干;因为小,所以官民和衷,情感融洽。又因自知其为贫而小,所以当局人们,非常虚衷谦抑,很欢迎外省人士的合作与批评。办事虽然带一点‘土气’,然而诚实有朝气,是在任何地方没有如此普遍的。广西的李、白、黄三人合洽,三人皆能利用各人所长来以身作则,把勤俭朴实,刻苦耐劳的风气树立起来,传播到全省,于地方虽小虽贫,而无游民乞丐。向来多匪,素号难治,现却治安特别良好。广西的特长,不在什么物质建设,实在这点苦干实干的真精神。”

从“ 三人合洽,三人皆能利用各人所长来以身作则”来看,谁做老大,谁做老二、老三,起码三人应该是不会争的。而论各自的所长,正如胡政之先生所论,李宗仁做老大还是比较合适的,白崇禧做副手,也比较妥当。

有意思的是三个人的结局。这三人,在国民党兵败后,李宗仁去了美国,后来又回了大陆;白崇禧跟着老蒋去了台湾,郁郁不得志16年,靠跟着大儿子打猎消磨时光;而黄旭初则去了香港,由于老婆管的严,没有零花钱,就写起了稿子挣点散碎银子,他写的《桂系发展史》,却也不错。


文史十八拍


白崇禧,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生,不久就担任了广西陆军第一师营长的职务,经过朱培德引见在石龙车站大元帅专车上见到孙中山,出任广西讨贼军总参谋长,总指挥是第八旅旅长黄绍竑。

此后,白崇禧就和李宗仁合作,成功的打败了旧桂系,北伐战争时期,李宗仁担任国民政府任命的第7军军长,白崇禧则成为第7军参谋长,不就就兼总司令部代理参谋总长,两人都成了北伐名将,桂系人马在北伐中不断扩大,其势力达到巅峰状态。

白健生,可谓足智多谋,军事才华出众,台儿庄战役名义上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一级上将指挥,但在幕后出谋划策的却是国军参谋副总长二级上将白崇禧,因此,在国军内部都将其比作是当代的诸葛亮,可见白崇禧有多么的厉害。

尽管白崇禧打仗确实有一套,就是这样厉害的一个人物,新桂系还是以李宗仁为首,白崇禧是甘愿屈居于李宗仁之下,盖因白崇禧是职业军人,政治上距离李宗仁差很远,李的军事和政治素养比较全面,且内心待人更为宽厚,包括黄绍竑对李宗仁都心悦诚服。

李宗仁,也绝非等闲之辈,一个可以和常凯申争权夺位的人,肯定手段非常高强,李也是带兵打仗上来的,随军队一起成长,靠自身解决各种难题,因此,桂系中的官兵都非常尊敬李宗仁。

在北伐前,李宗仁致力两广统一,奠定了北伐的基础,并促成了北伐,且担任了北伐军8个军中的主力第7军军长,与党代表黄绍竑精诚合作,率部所向披靡,成了北伐中的铁军。

白崇禧,虽然也是桂系的首领,可是其权力却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白崇禧手中的兵权是别人授予,导致其在桂系中的影响力自始至终没有李宗仁大。

李宗任是桂系中最先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曾经和部队中的将士一起出生入死,这种过命的交情,白崇禧仅靠手段是弥补不了的。

新桂系,之所以没有以白崇禧为首,主要就是因为白崇禧没有自己的嫡系,手中的兵权都是别人给的,而李宗仁却是跟着桂系成长起来的人,新桂系以李宗仁为首,也是当仁不让的,换成白崇禧或是黄绍竑,都镇不住其部下。

此外,论岁数,当初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结为异性兄弟时,李宗仁就是老大,白崇禧虽然只是比李宗仁小了两岁,但是两人之间的资历差得可不止两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时,北洋政府就任命李宗仁为“定桂军”的总指挥;当时的白崇禧仅仅是桂军中的营长,后来才成为了讨贼军的参谋长;在军队中,非常看重资历,因此,仅从资历方面考察,李宗仁也是新桂系的老大。

就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军衔而言,也是李宗仁比白崇禧高,因此,仅从军衔上来看,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就分出来了;1935年3月国府整改军衔以后,李宗仁被授予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则被授予国军陆军二级上将,直到1945年10月3日,国民政府令“陆军二级上将白崇禧晋任为陆军一级上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