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該懂:看房時永遠會覺得價格高

工資在漲的時候,房子也在漲。工資漲的只是當月現金流,而房子漲的是資產積累。很多朋友對房價的潛力一無所知,他們往往會問:

現在房價這麼高了,還會漲嗎?

購房者需要知道的是,房價上漲疊加了未來30年的貸款購買力,這種槓桿,不是人力可以趕得上的。三成首付,房價漲30%,自有資金回報率就是100%,樓市漲一次,就是普通人十年的工資收入。

如果您過去十幾年是看著樓市怎麼漲起來的,就不會認為“現在很貴,大家供不起,以後很難漲”了。因為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後來樓價一節節攀升,改變了我的看法。早年還有很多人看跌,最後漲到他懷疑人生了,房產就是成為了一種信仰或絕望。千萬不要用今天的幣值看未來的房價,以現在的幣值來看,將來深圳漲到均價10萬,看似很高了,其實一點都不高。因為隨著幣值的變化,將來深圳的人均工資可能三四萬一個月了。這麼看來,均價10萬的房價好像又可以接受了。

過去我們是不是這麼過來的?北京人均工資6000的時候,房價2萬,大家哭著說買不起,現在來看呢?

北京中產的工資漲到了3萬一個月,房價又跑到前頭去了,均價5萬6萬,房價永遠跑在前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儘早買到房,光靠工資是追不上的。

剛需該懂:看房時永遠會覺得價格高

在大城市買房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比如北京,首次買房的平均年齡2017年還是34歲,2018年已經35.5歲了。這意味著22歲畢業,工作13.5年才能買上屬於自己的第一套剛需上車房。

三四線上車倒是容易,所以那的房子像消費品,金融屬性很弱。

一二線城市貴,是因為多種因素的疊加:

優質供地有限+高薪機會多+全國購買力目標+核心資產對M2增長的防禦等等。

一二線的房產跟LV一樣,總有人買得起也有人買不起。

月供1萬多,看似壓力很大,我是這麼看的:

買了房就不用付房租了,省一筆;公積金可以抵扣相當一部分月供,又省一筆;居家生活狀態,再省一筆。

銀行敢批貸,說明他們認為你的流水還得起月供。銀行都覺得你行,自信點兒,上。

另外,月供壓力都在頭五年,後面有M2和時間稀釋債務幫忙減輕負擔;合理負債不可怕,但新手過於強調月供,明明就是很簡單的算術題,現金流量表算一下就行了。

剛需該懂:看房時永遠會覺得價格高

那麼行情不明朗,現在買還是等一等?

行情不等於你買入價的高低。

你知道自己具體想買哪個小區嗎?確定了小區就會知道,房價走勢從此和你無關了。真正重要的是小區均價如何,有沒有往下走。哪怕短期內行情不漲,如果遇到急售的業主,果斷買入一樣可以賺錢。所以過於強調行情,沒有大意義。這就像你在馬路邊開個檔口賣煎餅果子,你問人家:今年兩會開完了,GDP數據好不好,我現在適不適合賣煎餅果子?

我這麼講不是說買入時機不重要,而是剛需購房者不必過於強調宏觀的東西,踏踏實實去看房,淘筍盤才是王道。要知道,在2016年大漲的好行情裡,一樣有人買錯房,兩年都不漲的。所以太宏觀的東西,對於指導個人行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你需要的是真刀真槍地上去幹一票,而不是左右猶豫。

我們真正去看房了,才知道這個小區有幾套在售房源,每套房源有多少砍價區間?

問「現在買還是等一等」,本質是想預測未來的房價預期。可對於剛需而言,長期來看,短期波動沒有任何意義。短期也不可能賺到錢,因為房產的收益來自:

配套規劃帶來的地價上漲;居民購買力增長;負債的長期貶值;稀缺和高關注度帶來的溢價;買入筍度。前三項決定了房產投資根本無法快速看到收益。後兩項說明如果你真想買房,請老老實實去掃盤、看房。

剛需該懂:看房時永遠會覺得價格高

那剛需和投資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剛需的核心訴求是「居住幸福」,因此可以犧牲收益、可以承擔溢價。

剛需是買來自己住的,投資是買來給別人住或賣給別人獲益的,出發點不一樣。

投資可以忍受前三五沒有地鐵、沒有配套,反正不是自住。只要三五年後地鐵、周圍配套逐漸完善,大漲一波就行了。另外,剛需不是你想住什麼樣的房子,而是你手裡有多少首付預算。錢多就是你選房子,錢少就是房子選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