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南阳,对于很多人来说熟悉又陌生。南阳所在的河南省,藏着古老“中国“的秘密,而这个古老的北方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 2700 多年前。

曾经的 “咽喉”之地

秦代,秦始皇分三十六郡,其中就有南阳郡。南阳郡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南襄盆地,其治所“宛”,就是现在的南阳市区。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宛”的意思是四方高,中间低,在地形上就是盆地。这种相对封闭的地形,使得周边的山地能够提供军事屏障,而中部的小平原又提供了一块能够牢牢控制的农业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当然,南阳周边的山地屏障,并非密不透风。盆地东北方向,沿方城道顺着山间低地便可直达许昌,正北方向沿三鸭道可到郑州、洛阳,向西沿着丹江、汉江上溯,则分别可到达汉中、关中,向南则通向襄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历史上的大都会

西汉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等大量修筑陂堰,使南襄盆地成为与成都平原(都江堰)、关中平原(郑国渠)相提并论的灌区。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之上,南阳一跃成为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相提并论的大城市。

东汉时期,是南阳处于“人生巅峰”的历史阶段。汉光武帝刘秀是南阳郡人,也是在南阳郡起兵逐鹿中原,最终赢得天下。作为龙兴之地,南阳的政治地位自然得到极大的提升,被称为“南都”,其综合实力仅次于当时的都城洛阳,毫不逊色于长安。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这样的大城市自然产生出一批名人,看那些生于斯或者长于斯的名单,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其他的名臣将相还有魏国的许攸、邓艾,蜀国的黄忠、魏延、邓芝……这样的阵容几乎可以撑起半部《三国演义》。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唐代,南阳仍然是重要的都会,李白的《南都行》是一篇传唱更广的诗篇:“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南阳,现在猕猴桃名头大

南阳的西峡县被称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猕猴桃是种喜温湿的水果,而南阳的西峡虽刚好就处在亚热带和温带的交界地带上。1000mm 左右的年均降水量,满足了猕猴桃对水的需求,而西峡县北部的伏牛山又阻挡了冬季猛烈的西北风,这让猕猴桃能够安然越冬。

在西峡县,野生猕猴桃的面积就有 40 万亩,而人工基地 12 万亩。此外虽然不同品种的猕猴桃对气候的要求是挑剔的,但因为西峡地处于伏牛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局地小气候类型丰富,因此南阳是个适合它们野蛮生长的地方。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这个盛产猕猴桃县城让河南成了全国猕猴桃产量排名第二的省。它的猕猴桃销往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卖到加拿大、日本等海外市场上。

南阳,有一个南北通吃的舌头

从地域上看,南阳大体属于豫菜的势力范围,很多当地美食与河南省别的地方并无二致。人们吃板面、卤面、汤面、烩面这些以面为主的主食,爱吃豆腐脑、胡辣汤、水煎包……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但是,由于处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这儿也掺杂了各省的口味。

“新野板面”,又叫“张飞板面”,相传“张飞板面”是脾气暴躁的张飞因为觉得揉面擀面速度太慢而创造的。其制作方式与流行于河南、安徽的板面相似,但是其中的辣椒要多得多,这与“不甜不咸不酸不辣”的豫菜有了明显的不同,似乎有了陕西汉中地区臊子面的影子。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南阳的“邓州窝子面”,其实源于武汉热干面,做法也大体与之类似,但是多放了牛油辣椒,而且产生出“干吃”和“湿吃”两种吃法。

传统的武汉人怕是万万不能接受吃加汤的热干面的,而中原地区的板面、汤面、烩面都是带汤的。南阳的窝子面接纳了热干面最传统的吃法,却又融入了中原人吃面食的方式。它是南阳作为咽喉城市留在今天的印记。

北不北南不南的历史名城,南阳

图/网络

必争之地是南阳曾经的地位,如今辉煌不再的南阳,能唤起它表面尘埃的或许只剩下那儿特有的物产和南来北往的饮食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