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作者 | 羅sir

在改革開放之前,文盲一詞是形容那些不識字的廣大群眾。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許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文盲一詞,主要是指代你不懂計算機的基本操作。

曾幾何時,我也一度認為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沒有了文盲,那種傳統意義上的不識字的文盲。但這次疫情,讓身在農村老家的我,清楚的認識到了一個現狀:中國成人文盲依然存在,且數量不菲。

對於今天很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輕白領來說,文盲一詞幾乎從他們的認知世界中離去。在今年以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這段疫情,讓我在家對於農村對於教育,有了一些更為深入的思考。

在今天,我們很難去相信一個不識字的人,走在大街上是如何去辦事的,更不論買票回家這種遠距離操作。

但在農村,在四五線城市和鄉間小鎮還存在著大量的“留守老人”。這類老人到集市買東西、操辦事物,從來不會去看招牌上的文字,而是看店內的佈置、售賣物。

可以說,這是中國的最後一批“成年文盲”。

但這可能又還不是最後一批成年文盲。

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我嫂子,今年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但我嫂子沒有讀過書,從來沒有上過學。這算不算最後一批成年文盲呢?

也未必。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但起碼,我嫂子最後自學把字認會了。而一旦會認字了,一個人的潛能就可以無限大;她可以每天下班去圖書館看書,也可以一個人去健身館鍛鍊,會認字,這是你進步的第一個前提要求。

會認字,才能看書、從文字中學習知識;你也可以說今天的互聯網帶給我們全新的語言和視頻交互,但你依然不能否認會認字是一個基本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你不相信還有人為了一張火車票發愁;你更不會相信身邊竟然還有人不識字;當然,還有那些掙扎在溫飽線上苦苦生存的人。

大數法則欺騙了多少人的雙眼?

不信?那我們看看數據。

羅sir能查到最近的數據是2010年的。

70年間,中國文盲率從建國初期的超過80%降至2010年的4.1%,學校數量從35.22萬所增至51.88萬所,教師隊伍擴大了1680%,在校學生數量也從0.26億增至2.76億。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這意味著,在十年前中國文盲率依然還有4.1%;當然,十年後的今天情況一定會更有所改善。

但你依然不能否認的是,成年人再受到教育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盲率依然會維持在一個百分比,且隨著人口的自然死亡而減少。

顛覆認知的事不少,更不要小看成年文盲這個群體的殺傷力。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一、“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建國初期,百業待興,那時候中國人大字不識一個的多了去了。而國家也正是那時候開始大力發展教育,改革開放,更是把教育這股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

但縱使是春風,也還是有它吹不到的地方。

70後80後普遍還是上過學的,因為那時候改革的春風已經吹起來了。但在農村,受限於地域遼闊和封建觀念,依然存在著許多的文盲。

現在,這部分群體的大概年紀都在65歲以上。

他們幾乎沒有了再去學習的動力,工作幹不動了,農村種種地又根本不需要識字,日常花銷簡單數字也會計算,那他們還需要讀書識字嗎?

答案是:需要。

因為這種不良後果,是持久性的。

一:不利社會協和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提起老年人,大家通常都會想到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等等。

但隨著互聯網的全民普及,大眾的視野面也變得更為寬闊。老年群體,慢慢變成了一個複雜多樣的含義。

一方面,大多數老人的心底還是保留著淳樸和善良;但另一方面,極少數的“老年文盲”們開始了倒行逆施,碰瓷訛人、倚老賣老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導致的呢?

有人說是因為老人孤獨,寂寞;還有人說是因為老人缺乏社會普遍的包容和關愛。

但在羅sir看來,其實這背後的原因本質問題是缺乏教育。

當然,這個觀點在很多人看來是大不敬的。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麼:“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這話常常用來訓誡晚輩,以表示長輩的經驗豐富和不容置疑。

但很多人,就是那樣走了許多彎路,這是大的歷史背景下的個體無力感。

回到主題,社會是需要不斷進步的,這個進步應該是不分年齡、不分階層的。這種進步不一定是追求金錢至上,但精神和物質總應該豐富。

這是有利社會道德風氣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

留守老人多,留守兒童依然不少。中國有幾千萬的留守兒童是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的,這背後透露的是一種無奈。但相比父母撫養,爺爺奶奶撫養的弊端不少。

這種教育,常常就是掛在嘴邊的好好讀書、聽話。這種親情的確非常暖心,但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完全可以更為科學合理。

譬如最為簡單的,充分尊重孩子、不要大吼大叫、給予孩子一定程度的選擇權等等。

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說的雖然不乏誇張成分,但恰恰說明教育的重要性。

而這一切,都應當是可以改變的。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二、改變、改變、改變

不管“成年文盲”這個群體是老人還是無法接受再教育的青壯年,一個事實是:改變,是人依據環境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這個改變前提是,你得讓人看到有利的那面。

在以前,農民都是世代在田裡勞作農忙的,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更多的青壯年選擇不再務農,到大城市去打拼。

為什麼會做出這個改變?很簡單,因為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告訴你,去大城市打工比在家裡幹農活來錢快多了!

如果,有人告訴你,擺脫文盲就能成為百萬富翁,那你會做出這個改變嗎?這恐怕也是一個十分明確的答案。

yes,I do.

但恐怕沒人會向你作出這個保證。沒人能保證知識能讓你擺脫貧窮。

但如果我們從概率上來算,卻能得出一個近乎百分百的肯定答案。

沒有一個(精神或物質)富有的人,不是知識豐富的大拿,即使不是大拿,也不可能是文盲。

擺脫文盲也許不會令你致富,但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至少能決定你後代的大概率富足。

有了這個清晰認知,再來談改變,其實就不那麼難。

如果我們看到有利的那面,儘量不去想擺脫文盲者需要付出什麼,那麼作出改變也並不難。

就連筆者的嫂子也能自學擺脫文盲標籤,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況且,我的嫂子家有十個兄弟姐妹。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當這個社會已經在強調終生學習的時候,你還沒能擺脫文盲的標籤。從競爭者角度來看,你已經落後;從教育來看,你的認知上限幾乎能夠決定你孩子的教育上限。(這個數據是有過權威調查的)

研究者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名校的學生,其父母也基本都是高素質高教育人士。

改變自己,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氛圍,更是有助於這種狀況的改善。

相比你整天抱著智能機玩耍,孩子至少不會有太大的熱情對學習提起興趣。

改變,也不應該是一句口號,除去需要的專注度以外,更多的需要我們去堅持;做任何事情,不妨多堅持五分鐘,往往會有奇效。

寫在後面

我知道這篇文章的受眾群體看不到。他們大概率不識字,又或者不會用智能機。

但我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把這個理念身體力行的推廣給那些“文盲者”。

我們可能無法體會老輩人在那個艱苦時代所遭受的磨難,但我們至少能夠體會現代社會“無知”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我們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家庭的一成員,我們熟知“無知”帶來的不良行為有多麼嚴重甚至是惡劣。

要麼是被騙錢財、要麼是惡意碰瓷訛人、又或者對待孩子教育錯誤等等。就連前段時間國外的很多旅遊景點都在控訴“中國大媽們”不懂文明,不懂互相尊重。

我們在面對這一情況,通常是指責訓斥長輩,又或者好言相勸;但與其這樣,不如首先做一個良好的表率,建立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帶動長輩。

一味地訓斥和勸告,其實作用有限。我們應該起一個引導的作用,用閒暇時間,多陪陪長輩,教長輩讀讀書,這不妨也是一段“親子閱讀”好時光。


比起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我們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帶來的惡果

作者: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胖。走過路過,不要忘記關注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