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門望族,卻傾力研究醫術,自學成為一代把脈高手

他出身名門望族,卻傾力研究醫術,自學成為一代把脈高手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到清代達到了一個高峰期,除了醫學自身的發展規律之外,與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的互動也關係巨大。新的醫學理論新的治療方法不斷出現與時代背景關係密切。除此之外,醫學的傳承和醫家的傳承方式也引發了很多學者的研究興趣。一般而言,子承父業發揚家學的類型比較多,而中途改行半官半醫的比較罕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放著好好的官不做,去幹醫生這種辛苦的行當。周學海先生就是這麼獨特的一位。

周學海 字澄之,又字潛初、健之,安徽池州建德人。周學海家世顯赫,可以說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他父親是清代鼎鼎大名的封疆大吏周馥。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會知道,這位周馥不僅是李鴻章的得力干將,而且也是影響民國政壇的大人物,是復旦公學等幾所高校的創始人。

他出身名門望族,卻傾力研究醫術,自學成為一代把脈高手

周馥一共有六個兒子,周學海是老大,他從小受的教育很好,對文字、音韻、訓詁、校勘這些清代流行的樸學領域都很熟悉和精通,加上自己後天努力,先中秀才,後中舉人,再經殿試,賜進士出身。先後任內閣中書、浙江候補知府、河務水利同知等,誥授通議大夫三品銜。可以說仕途起步很穩當,發展前景也可預計不會差到哪裡去。可是這時候,周家出了一個大事,即老三週學涵突然得病去世。去世前的一段時間,遍請名醫都束手無策。這件事讓周學海先生刺激很大,下決心專心鑽研醫學,自學成為當時最有名的把脈高手。《清史稿》裡說他,“潛心醫學,論脈尤詳,著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引申舊說,參以實驗,多心得之言。博覽群籍,實事求是,不取依託附會。-----宦遊江、淮間,時為人療治,常病不異人,遇疑難,輒有奇效。刻古醫書十二種,所據多宋、元舊槧藏家秘笈,校勘精審,世稱善本雲。”

中醫講究臨床實驗,周學海因為是通過自學靠對古醫術研究起步的,所以在這方面的困難可想而知。不過,這位周老先生也很有辦法,他是先做自己家的家庭醫生,周家老四周學熙(後來成為中國工商業界鉅子)有次高熱多日不退,群醫束手無策。周學海經仔細診察,認為是遲發的麻疹,疹不易出,以致高熱不退。一面採用《驗方新編》中成方,一面囑其妻徐氏與家人,以黃酒不斷搓抹四肢降溫。一夜過來,三弟疹發遍體,熱退人安。

另外,在長年的做官生涯中,周學海隨處行醫,把辦公室搞成了診所。他除盡職盡責地辦理好公務外,所到之處,無償地為民眾、僚屬診病開方。在他辦公之處,常常是人頭攢動,紙墨滿桌,筆寫不停,口囑不斷,以致廢寢忘食。周學海中年之後,積勞多病,更是深感要“自療療人”,只有精通醫學,才是唯一出路。

他出身名門望族,卻傾力研究醫術,自學成為一代把脈高手


在專業領域方面,周學海比較精到是把脈。周學海認為,治療疾病的關鍵首先要憑脈辨證,他能融匯《黃帝內經》及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的有關脈學內容,對各種脈象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傳統的舉、按、尋、推診脈指法基礎上,提出具有自己創見性的移指法、直壓法等,對各種脈象的氣血虛實寒熱也予以詳述。在他認真研究古人脈學內容基礎上提出:診脈時不應泥守古人之定則,歸納出浮沉、遲數、強弱等24字診脈法則。為了後學執簡馭繁,周氏將脈象又納為浮、沉、遲、數、緩、急、大、小、滑、澀十綱,並引證《內經》及西醫的論脈內容,詳加比較,使人心中瞭然。

周學海先生的人格很高尚,儘管他家世顯赫,自己也衣食無憂,但他淡泊名利,布衣蔬食;摒棄浮躁,潛心醫道。他輯名家之書,揚眾醫之長,抒個人之見,以大半生之精力,嘔心瀝血,終於編著成《周氏醫學叢書》這部皇皇鉅著。

正如他的三弟周學熙,在書“序”中說,大哥“晚年乃舉所屬稿,手訂成編,並取古書之最重要者,如《神農本草經》、王叔和《脈經》,精為校刊,以餉後學……而吾兄之心血亦瘁於斯矣,故未周甲而逝”為此,周氏殫精竭慮,年僅50歲,即離世而去。

周學海的後人,名人很多。三兒子周叔弢是著名的實業家、藏書家,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長孫就是著名史學家週一良。

\u0004\u0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