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曲折歷程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立即實施瘋狂的大屠殺,持續40多天。然而,在南京城內外屍橫遍野之時,當時中國的新聞媒體,除了日佔區外,包括抗戰地區武漢、重慶、延安、廣州、昆明等地,以及上海租界、香港的,在開始約十天中,卻幾乎都沒有南京大屠殺的任何報道。二戰以後,日本右翼人士正是抓住了這一現象,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客觀事實,向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提出了學術挑戰。曾擔任過指揮日軍進攻南京與大屠殺的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秘書的田中正明在《虛構的“南京大屠殺”》中說:當時中國的“雜誌、報紙和報告裡,都詳細地講述了(南京)戰況和被害情況。但是,無論怎麼找,上面都沒寫存在南京大屠殺一事”。

事實真相究竟是怎樣呢?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中國的新聞媒體,包括通訊社、報紙、雜誌、廣播電臺等,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因而在報道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時,確實滯後了多天,但這是因各種客觀原因造成的。中國新聞媒體排除萬難,終於獲得南京真相,以極大的悲憤,迅速將這慘案加以報道與揭露、控訴,在中國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深遠的影響。

南京淪陷前後中國媒體發生變動

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後,中國各地的新聞媒體經歷了嚴重的戰爭災難,影響了對南京大屠殺及時、準確的報道與傳播。

媒體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曲折歷程

《救國時報》於1938年1月10日刊登題為《日寇的殘殺姦淫,絕滅人性!》的報道。

首先是南京的中國各新聞媒體,因戰火的迫近全部停刊遷移,記者多數撤離南京。11月30日,國民政府機關報《中央日報》出版停刊號,第二日即12月1日,該報停刊。11月底,國民政府的中央通訊社總部、中央廣播電臺都撤離南京。影響很大的民營報刊《新民報》於11月28日停刊。

南京的其他民辦報紙,如龔德柏主持的《救國日報》,以及《中國日報》《朝報》《南京晚報》《南京人報》等,也都在這期間停刊轉移,撤離南京。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立即對南京實施了長時期的新聞封鎖。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南京沒有也不可能有中國的新聞媒體對南京大屠殺作任何形式的報道。

其次,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後,設在上海租界的華商報社遭到日軍當局的壓迫,或被迫停刊和轉移,或被迫接受日方的新聞檢查,因而都無法及時獲得與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消息。

12月13日,上海日軍當局在上海南京路哈同大樓設立新聞檢查所,並通過英、法租界當局,通知設在租界仍繼續出版的各華商報社,從12月15日起,必須在每天報紙出版前,將所有的新聞與廣告稿送該所檢查。設在上海租界的各華商報社接到英、法租界當局轉來的上海日軍當局的這份通知後,於當日立即召開聯席會議,討論至深夜,結果是:《申報》《大公報》滬版等決定停刊;《新聞報》《時報》《大晚報》等決定接受日方檢查,繼續出版,以讓上海的中國人能夠繼續有中國報紙可看。但因不得不接受日方的檢查,就不能刊登任何於日軍不利的消息。因此,當日軍佔領南京並立即實施大屠殺時,上海租界的各華商報社就不可能對之作出及時、詳盡的報道。

再次,1937年12月中旬以後,中國多家新聞媒體的主要陣地轉移到中國的抗戰新中心武漢、重慶,以及抗戰後方的長沙、昆明與香港等地,承擔起抗戰宣傳主力軍的作用。但這些報刊或廣播電臺,剛剛搬遷,倉促上馬,自身的採訪條件與通訊設備都十分落後艱苦,再加上這些新聞媒體都是地處中、日兩軍交戰戰線的後方城市,不僅遠離南京,而且隔著炮火連天的戰線,因此很難採訪與及時報道淪陷後的南京的最新消息,所以直到12月22日以前,即在南京大屠殺發生約10天之內,基本沒有發表與刊登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任何報道。

綜上所述,在南京淪陷與日軍大屠殺發生前後,中國新聞媒體發生重要的變動,使得中國各地的新聞傳媒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在開始階段,遭遇了嚴重的困難。

日軍嚴密封鎖信息

中國新聞媒體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還因日軍當局嚴密的新聞封鎖而遭遇更加嚴重的困難。

早在日軍進攻上海與轟炸南京期間,日方當局就對封鎖南京作了種種準備。從1937年9月至12月初,日本當局通過外交途徑,多次通告各國駐中國的外交使節,要求他們從南京撤走一切外交人員與外僑,包括西方新聞記者。在日軍戰火的逼迫下,原駐南京的各國外交人員與外僑,包括西方新聞記者,大多先後撤離南京,避往武漢、上海或香港等地。到12月8日,當日軍迫近南京城下、準備發動總攻擊時,日方當局再次通告各國駐南京使、領館,要求立即撤出仍然留駐南京的一切外交人員與外僑,包括西方記者。

因此,當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佔南京、實施血腥大屠殺時,南京城只留下了20多位西方僑民,冒著生命危險設立“安全區”,救護中國難民;另有5名西方新聞記者,也留了下來,進行觀察、採訪與報道,他們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司迪爾(Archibald Trojan Steele),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德丁(Frank Tillman Durdin),美國派拉蒙新聞電影社的攝影記者阿瑟·B·門肯(Arthur B. Menken),英國路透社記者萊斯利 C.史密斯(Leslie C.Smith),美聯社記者查爾斯·葉茲·麥克丹尼爾(Charles Yates Mcdaniel)。

在日軍攻佔南京後,開始有計劃的大屠殺的同時,也開始了有計劃的新聞封鎖。首先,日軍當局下令切斷了南京與外界的所有電訊聯繫。南京再也傳不出任何電訊,外界也不能得到南京的任何消息。其次,日軍當局下令嚴禁一切中外人員,進出南京。那5位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南京進行採訪的西方新聞記者,目睹了日軍對放下武器的中國戰俘與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瘋狂屠殺的慘烈景象,都被震驚了。他們以記者的職業本能記錄下這些血淋淋的事實。

但是當時的南京已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電訊機構與設備。南京與外界的一切電訊聯繫都已被日軍切斷。這5位西方記者要將他們目睹或採訪記述的日軍暴行迅速報道出去,只能前往上海。1937年12月14日,最為年輕的《紐約時報》記者德丁驅車離開南京,但是他的車到了南京以東約50公里的句容,即被當地日軍擋了回來。

後經交涉,日方出於某種考慮,允許德丁、司迪爾、門肯、史密斯4位西方記者於12月15日乘美國“瓦胡”號炮艦,離開南京前往上海。這艘“瓦胡”號炮艦是因到南京來救護被日本戰機擊沉的美國炮艇“帕奈號”上的受傷官兵,而從上海駛抵南京的。而麥克丹尼爾則是在12月16日,乘日軍的驅逐艦“津賀號”離開南京前往上海。

對中外人員進出南京的嚴厲封鎖一直延續了一個多月。到1938年1月下旬,日軍才允許個別西方僑民經審查批准,得以離開南京前往上海。

最後,日軍當局指揮日軍對南京當地的中國新聞媒體機構進行徹底的掃蕩,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南京城內沒有一家報社能夠正常出版,沒有一箇中國新聞工作者能夠正常工作。正如1938年1月31日武漢《大公報》(漢口版)刊登的社評《春節念受難同胞》所說:京(南京)滬、滬杭間,交通全阻斷,消息全封鎖,就是住在上海租界中的人,至今不能到南市。現在只有靠各地逃難出來的孑遺之民與外國人,輾轉報告。所以現在知道的事實,還不能到萬分一,或千分一。

因此,在日軍佔領南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南京成了被封閉的城市。在這時,有關南京失守後的情況,全世界所能得到的,只能是經過日本當局嚴格審查過,由日本新聞傳媒發出的消息。

12月22日中國媒體才獲得消息

據筆者查閱,直到1937年12月22日,中國新聞媒體才得到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準確的信息。

1937年12月15日、16日,戰時留駐南京、目睹日軍佔領南京後立即實施血腥大屠殺的5位美、英記者,得以先後從血城南京出走,前往上海。

首先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司迪爾,以自己親見親聞親身經歷的事實,寫成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新聞電訊稿《日軍殺人盈萬》(Japanese Troops klii Thousands),通過“瓦胡號”炮艦上的電訊設備發往美國,於12月15日在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上發表。這是世界上公開刊出的第一篇詳細地揭露南京大屠殺的新聞報道。

接著,《紐約時報》記者德丁也於1937年12月18日在該報上發表了他寫的報道,題為《所有俘虜均遭屠殺》(ALL CAPTIVES SLAIN)。由於《紐約時報》的巨大影響,而且德丁在報道中第一次使用了“南京大規模的暴行”(wholesale atrocities and vandalism at Nanking)一詞,因此,這篇報道引起了世界輿論更強烈、更巨大的震動。

從南京出走的其他3位美、英記者也都迅速發表了他們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報道。

接著,《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阿本德也從上海連續發出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訊報道,刊登在《紐約時報》的重要版面上。

這些美、英記者關於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在12月20日以後,被上海租界由英、美人士開辦的英文報刊“洋商報”轉載。這是中國地區的新聞報刊首次較詳細而具體報道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

中國各新聞傳媒的從業人員立即被這空前未有的巨大慘案加以報道與揭露、控訴。

媒體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曲折歷程

英國《大美晚報》登載日軍殺人比賽的報道

中央社記者在12月22日得知南京日軍暴行的當日,立即根據《大美晚報》英文版該日刊登的文章內容,從香港首次發出日軍佔領南京後進行有組織的劫掠、強姦、屠殺的電訊報道。這則署名“中央社香港分社”發出的報道寫道:

[中央社香港二十二日電] 據滬杭訊,此間英文《大美晚報》雲,日軍佔據南京時,某某外國人曾在場目擊其事。日軍入城,聽任軍隊從事有組織的劫掠,並任意強姦婦女,繼復大肆屠殺,四日中被殺者約五萬人。日軍並侵入難民區,而將所有壯丁藉口謂系中國士兵,悉數加以槍決,目前屍骸,堆積如山雲。

這是中國新聞媒體首次發出關於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較詳細而具體的報道。

媒體報道南京大屠殺的曲折歷程

《新華日報》於1938年1月25日刊登題為《南京紫金山下殺人競賽寇軍暴行慘絕人寰》的報道

第二天,12月23日,處在戰線後方的中國抗戰地區各報,立即刊登了上述中央社的報道。從此開始,中國的新聞媒體連續多日對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作了更多、更詳盡的報道與揭露。(作者:經盛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