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1940年五月以後,蔣介石辦公桌上多了一個遺像。


這個人不是他的親人,卻永遠的擺在蔣介石面前。


這個人,生前很多人罵他是漢奸,但他死後,舉國拋棄成見,共同哀悼這位英勇的抗日將士。


他便是張自忠。


中國抗戰史上,甚至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同盟國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軍。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漢奸”張自忠


出生於官宦家庭的張自忠,人生的前半部分是有些平淡的。家庭有背景,不愁吃、不愁穿,還能上學。


堪稱為命運轉折點的事,就是在北洋法政學堂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和“驅除撻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


這些振聾發聵的進步思想在他原本只知孔孟的頭腦中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對他日後的成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911年底,張自忠秘密加入同盟會,1916年畢業後,進入馮玉祥的部隊,親身投入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


他從一名基層排長做起,穩紮穩打,到了1931年,即在他四十歲那一年,他已經成為了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不可或缺的一名悍將。


也是在那一年,東北少帥張學良通電全國,改旗易幟,中國全國在名義上形成了統一的局面。


西北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張自忠擔任29軍麾下的38師師長。


在軍長一抓一大把的混亂時代中,僅是一位師長的張自忠自然沒什麼名氣。


時間來到了6年後。這年的7月7日,日軍制造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當時駐紮在平津地區的正是第29軍,29軍軍長宋哲元和38師師長張自忠更是其中的領導者。


然而他們對日本的野心估計不足,對自己的實力更是估計不足,他們甚至還搞起了佔山為王的把戲,認為平津是自己的地盤,蔣介石別想插手,對付日本人,自己就可以搞定。


事實上,西北軍根本搞不定日本人。


當日軍打到北平城下,宋哲元率領部隊離開,北平沒有任何守衛力量的情況下,張自忠無奈做出了決定:貼出安民告示,放日軍入城。


張自忠也因此第一次被國人所熟知,其名頭是“漢奸”。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不怕死”的張自忠


坦白的說,丟了北平,張自忠確實有很大的責任,平津輿論界甚至送了他一個四字評語:“自以為忠!”


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南京政府以“放棄責任,迭失守地”的名義,將張自忠撤職查辦。


風頭過後,國民政府給了他軍政部的一個閒差。那時的張自忠可謂是備受煎熬,也終於明白自身的擔子和責任。


他寫了一封血書給蔣介石,但是沒有得到回應。直到李宗仁、程潛等人推薦,急需人才的蔣介石才找到臺階,命令張自忠擔任原38師擴編的第59軍代理軍長。


從那一刻起,張自忠也才真正地將生命交給了抗日事業,將熱血灑在了中華大地。


張自忠和他的59軍為了完成自贖,洗刷恥辱,開始了在戰場上的殊死搏鬥。


1938年2月,59軍在友軍配合下,血戰7天7夜,終於擊退了日軍中號稱無敵的第五師團。


這一戰,讓日本人感到震驚:中國竟然還有這樣的部隊。


這一戰,也讓國人明白,張自忠他不是漢奸。此戰過後,張自忠丟失北平的所有處分被撤銷,並出任第27軍團軍團長。


然而,這一切對張自忠來說,只是起點。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血戰臨沂,59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直接保障了臺兒莊取得大捷,這是全面抗戰以來取得最大勝利的戰役。


徐州會戰,張自忠和他的部隊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哪裡要增援,他們去;哪裡需要死守,他們去;哪裡需要斷後,他們去。


冬季攻勢,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唯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每一次,張自忠都走在最危險和最艱難的抗日前線,沒有挑三揀四,沒有畏懼困難。


每一場戰鬥開始之前,張自忠先寫下遺書,活便銷燬,死了也無牽掛。


直到1939年,張自忠所到之處,無一敗績。那一年,張自忠被國民政府授予上將軍銜。那時候,他已經是第33集團軍總司令,而且還是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是李宗仁,多次關照張自忠:“集團軍總司令,不要去一線戰鬥!”然而張自忠不置可否,依然衝鋒在第一線。

時間,走到了1940年。這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了,張自忠奉命出兵棗陽,阻擊日軍前進。


這一次,張自忠依舊如往常一般,在戰鬥之前寫了一封信,是寫給當年的老部下,裡面有一句說道:“萬一不幸而拼完了,我與弟等也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四萬萬同胞父老!”


然後,依舊親自率領部隊在第一線戰鬥。


只是這一次,遺書沒有銷燬。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無人投降的戰場


5月15日,張自忠率領集團軍總部和74師抵達南瓜店,然而由於通電頻繁,日軍通信部隊破獲了集團軍的電報密碼,發現了張自忠的所在地。


5月16日,日軍第39師團調集5000多人,開始包圍分割張自忠所在的集團軍司令部。


那個時候,張自忠身邊僅有1500人左右,在武器裝備全面落後的情況下,張自忠陷入絕境。


張自忠選擇了死守待援。


他對戰士們說:“國家到了這個地步,如果我們這樣的軍人沒有選擇犧牲,國家就沒有未來。”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當天清晨,日軍發動了總攻,陣地上的中國士兵沒有一個後退,但是陣地不斷地在丟失。


身中數彈的張自忠依然在指揮著最後一個士兵進行反抗,然而最後的時刻終究還是到來了。


日軍的子彈射中了他的腹部,他倒下了,但臨死之前他還站起來一次,企圖用手去抓一名日本兵的刺刀,就在那一刻,另一名日本兵將刺刀刺向他的身體。


他倒下了,再也沒有站起來了。


沒有一個人投降,張自忠和他的部下全部犧牲了。


他死的那一夜,中國士兵們不要命地向張自忠墓地發起進攻,按日軍的記載:“當夜,張自忠的遺體即被數百名中國士兵採取夜襲的方式而取走。”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張自忠將軍的訣別書


已故老兵郭榮昌老人,曾在2010年接受採訪,回憶道:“黃師長(第59軍第38師師長黃維綱)光著膀子,穿著褲衩,帶著弟兄們光著腳丫頂著鬼子的炮彈朝前衝,幾進幾齣終於搶回了張軍長的遺體。”


郭榮昌還展示額頭的傷疤:“這就是當年和鬼子拼刺刀被鬼子挑開的,我是超前刺,鬼子則向上挑。”儘管採訪時郭榮昌已經93歲高齡,但他依舊熱血,向記者比劃如何和日軍拼刺刀。


郭榮昌說:“其實日本鬼子並沒有那麼可怕,當年我們不知多少次和日本鬼子面對面地拼刺刀,死在我手下的鬼子不知有多少個。”

郭榮昌老人說的風淡雲輕,但他的眼睛卻因日軍的毒氣彈永遠失明瞭。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老兵郭榮昌


十萬軍民恭送靈柩


搶回屍骨後,張自忠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

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

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國民政府發佈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


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從此,蔣介石的辦公桌上,永遠擺了一個人的遺像,他就是張自忠。


蔣介石辦公桌上,永遠有一遺像,被周總理稱為民族軍魂


周恩來寫下文章稱讚張自忠“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1991年,李先念書:“抗日名將,民族英烈。高風亮節,氣壯山河。"


2005年9月3日,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大會"上譽張將軍是一位:“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如今,北京、天津、上海和一些城市,都能找到一條叫“張自忠”的路。


張自忠將軍,民族軍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