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一個努力幹活的員工與偷奸耍滑的員工,一個月的工作量差別有多大?舉個例子:就拿搬磚來講,至少是一輛大卡車的區別。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在部門裡,一個努力幹活的人工作量能夠佔到部門的50%以上,一個人頂四個不是傳聞,一個人的效率,積極者和消極者,差出幾十倍很正常。

努力幹活人的成績展示給老闆,老闆以為是員工的工作職責,沒什麼驚訝,認為這是員工應該做的,努力的人工資待遇沒有明顯提升,久而久之願意做的也不會在做了。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董明珠:一月決定了,你的一年;時間是重要性的安排,不要讓“年後再說”拖垮了你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關鍵業務活動,績效考核在整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是居於核心地位的。從理論上講,績效考核的有效實施能促進員工個人的績效提升並最終實現企業整體績效的提升。正因為如此,績效考核受到了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企業都將這一機制引入到了自己的管理實踐中以期實現對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實施效果卻不是很理想,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績效考核體系的設計存在種種偏差。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現實很多中小企業,做績效為什麼容易走向失敗?

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還是:底薪+提成+ 績效工資

詳細說明:底薪較低,提成較高,每月將“底薪+提成”總工資的30%來做 績效 工資,如:“底薪+提成”=1萬元,就會有3000元拿來做 績效 工資,然後按佔不同比例分解到不同指標上,企業每月對每個績效指標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目標,最後根據目標達成率用KPI評分方式進行打分,最高分得100分!但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過100分,也就是說員工每個月都會被扣掉幾百元!

KPI模式為什麼行不通了?

說到寬帶薪酬和績效管理,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KPI。但KPI不等於績效,它只是企業績效考核的一種工具。

KPI在中國風靡了十幾年,曾經被很多企業頂禮膜拜,然而隨著其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反思KPI是否真的能夠幫助自己改善績效?

作者這些年為不少企業做諮詢,見過很多企業使用KPI後業績反而越來越差,老闆們叫苦不迭,卻無所適從。而員工更是對KPI怨聲載道,罵聲一片。作者挑選幾個KPI在實際操作中的弊端,各位讀者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槍”:

1、超預算

比如說過,去年合格企業部門費用為4.98%公司就硬性要求,必須將降0.5%-1%的比率,KPI的高目標,就是通過“達成率”做指標,目標比現在或過去高,超過預算。

2、高目標

KPI定的高目標,如果生產主管做不到,那麼老闆就會認為你不夠努力,完不成100%的目標,就要扣工資,扣獎金。這是因為KPI用減法的方式來管控,讓你的指標必須100%完成。但實際的目標是否合理,要有數據的支持才行。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3、負激勵

KPI的負激勵,它只注重考核,一些機會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都被要求完全達成,這樣的負激勵,只能讓員工變得更沒動力,只有壓力而沒有動力,員工牴觸這樣的模式,應為沒有正向的激勵。

4、只看表面

只看重表面的價值,忽視真業績。老闆一般眼光較長遠,需要長期持續的發展,往近了說就是實現短期目標的利潤增長,比如說計劃每月生產1000臺,實際出產1000臺就是全部完成,那麼就會得到獎勵,如果計劃月量產3000臺,結果生產了2400臺,沒有全部完成,那麼就要被扣錢了。那麼這兩個月來看,那個月的業績好,顯然2300臺的業績高,可是主管卻要被扣錢。

5、員工沒動力

喜歡把工資績效放在一起,激勵度太差是KPI的最大問題。如果說生產主管月薪是18000塊,基本工資5000,崗位工資6000,補助2000,績效5000,那麼績效考核就是考核績效這5000,實際上是這個主管一年中,有8個月被扣300-1200不等,有4個月得到400-600的獎勵,那麼從數據來看,就是罰大於獎,員工沒有動力很正常。-

基於以上種種,想讓員工拼命幹,為自己而幹?必須懂最具激勵的薪酬模式——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1、 將業務員薪酬設計為KSF模式

什麼是KSF?

1. KSF給員工提供6-8種加薪方法,員工獲得加薪的機會更多

2. 將員工的價值與薪酬相結合,員工創造的價值更多,拿到的薪資更多

3. 讓員工看到獲得加薪並不難,只要稍加努力就能實現

4. 最重要的是,薪酬設計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合理的,是員工樂於接受的

由於劉總公司業務員業績受時間影響,那在KSF模式下,可以分階段設計他們的薪酬:

1、入職3個月以上不到6個月的員工

為鼓勵他們將過程做的更好,可以將業績平衡點適當調低,更關注過程性的指標,如上傳產品數、有效詢盤數等等。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2、入職6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員工

公司可以將激勵重點應從過程轉變為效果,更加關注效果性的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等。

但因為這個階段的員工業務能力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平衡點也不宜設置過高,否則會讓員工覺得加薪太難,從而失去信心。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3、 入職1年以上的員工

這個時候的員工業務能力已趨於成熟,平衡點可正常設置,同時加大獎勵力度,讓業務員更有衝勁。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4、高級業務員給與大幅激勵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按照這種方案實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也得到了劉總的反饋:

1.3個月以下的新員工積極性明顯提升,之前還會被催著去發郵件、打電話,現在不僅會把公司現有的資源運用的很好,還會想方設法通過別的方式增加產品的曝光度

2.工作一段時間的員工之前都是準點下班,現在為了衝業績,都會自覺在公司加班

3.老員工不再滿足於老客戶資源,開始積極開發新客戶

4.不到半年,公司業績上升了30%,員工離職率減少了10%

現在劉總根本不用去監督員工幹活,員工會自動自發去拼命幹。員工薪資增加了,企業效益也變好了。真正實現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2、建立更高級別的內部合夥人機制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凡是高級業務員、業務經理,即可成為企業當年的內部合夥人,一起分享企業增量利潤。

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做3-5年的合夥人模式,再做股權激勵是最好的,合夥人同樣要員工掏錢入夥,但並不擁有公司的股份,並且合夥人不是分享所有的剩餘價值,而是分享增值增量部分的剩餘價值,我們主要匹配好企業的分配率、員工的回報率即可,員工有錢放在銀行只有極低的利息,如果放在公司有20%以上的回報率,員工肯定希望把錢放在公司獲取更高好的回報。

合夥人可分為兩種方式:

  • 1.公司合夥人制:合夥人一起分享整個公司的經營成果;
  • 2.項目合夥人制:僅針對核心業務或項目做合夥人分配,員工可以成為多個項目的合夥人;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3、建立股份與期權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經理培養年業績達500萬以上的業務員10人以上,即可以成為企業的股東或成立分公司,擁有公司股份。

給員工做了3-5年合夥人後,我們根據合夥人的貢獻結果,讓合夥人直接入股,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式:

(1)契約股:通過固定資產或投資回報率來測算公司的股本,採用契約股的方式代持在大股東的名下,讓優秀的業務員成為企業的股東之一。

(2)期權激勵:分階段來激勵員工行權,通過3-5年,優秀員工不斷增加公司股份,享受公司分配。

總結: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找優秀的業務員,但基本上採用“底薪+提成”的單一激勵方式,導致很多業務員被同行挖走,這種方式是很難可持續的。李太林薪酬全績效模式,通過使用多元激勵模式,達到留住優秀人才,提升企業業績的目的。

董明珠:淘汰“底薪+提成”,越來越多企業給業務員用的薪酬模式


總結:

管理是被動的,激勵是主動的。管理是別人要求的,激勵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點是不喜歡為別人做事,卻願意為自己做事。如果一個管理者還是把過去幾十年的管理方法來管理現代的員工,那隻會把員工管跑。企業人員流失嚴重,穩定性不強,那企業老闆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別一味指責別人。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10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