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描”記錄有形地域,影視表達無形文化

“濃描(thick discription與“淡描”相對而言)”是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提出的一種觀念和方法,即任何真正的理解都來自對產生文化產品的背景的理解,而對文化本身的“地方性情景”的把握,又可以通過詮釋某些關鍵的概念來進行。這種觀念反映在人類學中,就是“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的結果就是對某種文化的“濃描”。

“濃描”記錄有形地域,影視表達無形文化

《大象有形》書封

《大象有形——中國地域文化的影視表達》一書(研究出版社出版),正是基於這種“濃描”的手法,通過“走遍中國”欄目系列紀錄片,以“地理”為分析、探討問題的基礎與平臺,以“我們的發現”為視角,以“國家意識”為價值標準,注重挖掘中國的自然與人文地理遺產,從而展示民族特色與東方特色。

譬如,2009年春夏之交,攝製組來到福建省南平市,拍攝“走進南平”節目,其中有個關於武夷山的蛇崇拜。蛇是人們所恐懼的,但這裡的人們卻要抬著蛇來遊行,把蛇拿在手裡或盤在身上,跟它進行親密的接觸。正是這種地域性的文化差異構成了本片的懸念,而當地人對這種行為的解釋與獨特的表述方式,構成了這種“地域性文化”可以被廣大觀眾理解的基礎。這個懸念的導視詞是:

一次突發事件,讓我們見識了閩北的蛇。一場古老祭祀,能讓你看到無法想象的奇異場景。愛恨交加,這裡人們是如何與蛇類等野生動物和諧共處?敬請收看走遍中國南平系列之“山野奇遇”。

接下來就會通過“濃描”的手法,“從本地人的觀點出發”,對地域文化的特點和差異化存在進行層層解說,進行“文化的轉譯”;或從專家的角度,對此進行跨文化的解讀。

“濃描”手法在影視中的建構,植根於地域的差異性,植根於歷史和傳統的差異性,並伴隨著紀錄片發展的潮流而不斷髮展。

本書為作者擔任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的導演期間,在祖國各地見到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方民俗、故事傳說,以及新中國建設的成就的記述。在表達這些內容時,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所見所聞的簡單描述,而是運用了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以及社會學的方法,對地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進行了深度的梳理與解讀,對於傳承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於理解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豐富多彩的地方風俗,都能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閱讀其中“神秘的東山水寨”“富春江的兒女”“風雲橄欖壩”“茶馬秘道”“梅山精武魂”等篇章,都能感受到濃郁的地方特色,油然而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行文流暢、語言優美是本書的又一特點。

“阿寶壯鄉行”:

是誰踏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是哪裡響起了嘹亮的歌聲?探秘崇左,歌星阿寶單刀赴會,壯鄉採風,村頭演繹山歌傳奇。南北歌手喜相會,高腔流淌鄉土情。

“葉上春秋“:

一座文化的寶庫,一種奇異的風俗,傣族和尚的聖殿中肉味飄香,小乘佛教的淨土上美女獻舞。熱帶雨林的樹葉上刻寫著奇異的文字,村寨邊上竟然能夠上演緣木求魚的傳奇。大象走過帶來千年的故事,白線拴起美好的心靈。

本書定位於對祖國各地的地方性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對於有一定文化水平,對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對祖國大好河山與地方民俗充滿好奇的讀者,閱讀本書都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感受。對有深度遊慾望的,本書可作為參考書,用以加深對祖國各地民俗文化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懷。

“濃描”記錄有形地域,影視表達無形文化

《富春江的兒女》片段

書作者章京是央視資深的國家地理類紀錄片導演、記者。1999年起在央視四套國際頻道擔任國家地理類節目“東方家園”的導演,2003年,國際頻道大型國家地理類欄目“走遍中國”節目開播後,即進入該欄目擔任導演工作,一直到2013年進入央視九套紀錄片頻道為止,整整十年的時間,走遍了祖國的大部分地區,製作了幾十部反映中國地方歷史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紀錄片。

本書凡32萬字,圖文並茂,讀來輕鬆而愉悅,掩卷不禁沉思其負載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