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1

孩子未來是否可期

童年就可見端倪

表姐的兒子牛牛,15歲,離家出走了。仔細回想,牛牛變成這樣,真和他七歲前所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關。

1歲

牛牛被送到奶奶家,每次表姐回去,他都抱著媽媽不撒手,哭求媽媽帶他回家,表姐總是哄他下次就回,騙久了,牛牛也就不信了。

後來感情也淡了,不管表姐買多少玩具,牛牛都不和她親近。

3歲

表姐接牛牛回家,有一次沒給他買玩具,牛牛哭著就跑,表姐越追他越跑,表姐停他也停,好不容易攆著他,非回原來的地方,買了玩具才罷休。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5歲

牛牛一整天在牆上塗塗畫畫:“我想學畫畫,我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畫出來。”

表姐氣牛牛鬧人:“再亂畫我就揍你,還想學畫畫?等什麼時候不氣我再說吧。”

7歲

牛牛學習差,還欺負同學。表姐教育他,他直接頂撞:“我不念書,我要去奶奶家放牛。”

教育牛牛,男女混合雙打是常有的事,但牛牛脾氣執拗,怎麼打也不認錯,還會和父母對打。

15歲

牛牛偷了錢,逃學去網吧,姐夫揍他,他把姐夫揍倒在地,表姐罵:“滾,就當沒生過你這個畜生。”

沒曾想他真走了,躲到遠方親戚家打工,死活不回家。

表姐後來也由他,說與其在家不聽管,到外面吃點苦,說不定以後還有出息。

我卻默默替牛牛擔心,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知識改變命運,牛牛性格敏感執拗,不愛學習,和父母的關係不好,性格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家都沒有管教好,又怎能寄希望於社會呢,他這輩子怕是要受苦了。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2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是有科學依據的

英國有一部拍了50年的系列紀錄片《7UP》,跟蹤拍攝了14個七歲的孩子,每隔七年,採訪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讓我帶一個孩子到七歲,以後隨你怎麼帶,隨他怎麼長,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已是註定。

孩子的人生前七年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促使孩子面向世界的所有內在力量,幾乎都在七歲前形成。

3

0-3歲

孩子構建安全感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3歲前,通過與父母的互動來確定自己是否被愛,得到的正面回應越多,構建的安全感就越足,也由此奠定人生後期面對所有關係的巨大能量。

因此,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長輩家,自己忙著賺錢,偶爾回去看望,認為最多就是孩子和自己不親,多彌補就好。

不!隔閡的親子關係只是最直接的傷害,孩子內心的創傷才是最可怕的。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首先,安全感的缺失。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寫道:

“如果在3歲前,媽媽和孩子分離超過兩週,孩子的被拋棄創傷將是不可逆轉的。孩子越小,心理就越脆弱,受到的傷害就越難以彌補。”

3歲回到媽媽身邊的牛牛,內心是帶著創傷的,當媽媽沒有滿足他買玩具的願望時,他發脾氣跑走,又等待媽媽來追他,看起來,他是無理取鬧;

實際上,他是在表達:離開父母的三年,我很害怕,我沒有安全感,我想得到媽媽更多的愛護和關注。

孩子小,沒有辦法像成人一樣表達害怕與委屈,只能通過一些“熊行為”宣洩。

可惜,表姐沒有接收到牛牛發出的求救信息,沒有理解並接納孩子的內在情緒,一開始,她試圖通過縱容來討好孩子;

無效後,她用打罵的方式來管教孩子,結果,一步步把牛牛推得更遠。

其次,影響孩子的社交模式。

心理學家指出:

“孩子的頭三年,是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同父母形成何種親密關係,將會為孩子與他人及社會締結良好關係,樹立一種典範。”

演員陳喬恩,性格孤僻,身為偶像劇女王,卻一直不自信,還被人說有抑鬱症。

追根溯源,我們發現陳喬恩和他人的關係,和她與媽媽的關係是一樣的,懼怕又疏遠。

她自曝:“媽媽很兇很嚴厲,常常會打我,我聽到媽媽的腳步聲從樓梯上來,越來越近,好像魔鬼的聲音一樣,她要來揍我了,完蛋,她要來掐我。”

陳喬恩說這段話時,甚至條件反射的突然嚇一跳,回頭看媽媽在不在。

可見童年頻繁的捱打經歷,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孤僻”其實是她沒有安全感的偽裝色。

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進入社會後,和他人的關係很融洽,積極得像太陽;

而有些人則關係疏離,習慣獨來獨往,追本溯源,取決於他們幼時是否構建好了安全感。

內心沒有構建起安全感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很難找到自己的價值。

而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猶如高樓大廈打下堅實地基,永遠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應對各樣的未來。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4

3-6歲

孩子塑造性格的最關鍵時期

很多人覺得,孩子年齡小寵不壞,長大了懂事就好。

真不是這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旦孩子的脾氣性格形成,後期想要調整是很難的。

同樣,想讓孩子擁有積極向上的性格,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知否》裡,明蘭的決斷和氣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8歲前母親對她的性格培養。

給她講《戰國策》,塑造她有遠見的格局;教她投壺,培養她迎難而上的個性;教導她要行事穩重,不聽時也是循循善誘,從未苛責。

有人質疑,母親不過養育她八年,對她的性格影響能如此之大?

是的,3-6歲,是孩子性格及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

哈佛大學研究證明,孩子85%以上的性格,想法和行為方式,都在這個階段形成。

那麼,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格訓練呢?公安大學心理學李玫瑾教授給出六大建議:

抑制任性:3歲前後要對孩子說“不”;鼓勵溝通:鼓勵說出理由,並要聽別人的理由;延時滿足:購買玩具延遲,努力才能獲得;剋制衝動:給予誘惑,令其進行自我剋制;防止自私:食物分享,替人考慮;防止嬌氣:跑步和游泳練就性格堅毅。

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自個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不過是命運多舛,幼時越擁有健全性格的人,成年後越能以好心態應對人生。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5

4-7歲

孩子潛能開發最迅速的時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提到,部分孩子在4-7歲,會陸續出現書寫、繪畫、數學邏輯等敏感期,突然對某種行為有著持續的熱愛。

敏感期,其實也是對“天才”的科學解釋。

比如曹植7歲寫詩;白居易6歲作詩;莫扎特5歲作曲,6歲主演音樂會;數學家高斯3歲掌握心算,5歲能解複雜的方程式。

與其說他們是天才,不如說,是父母及時發現了他們對某種行為有著持續的熱愛。

也就是在他們出現作詩、音樂、數學等敏感期時,父母加以引導,培養興趣,挖掘出天賦,從而養成天才。

繪畫大師畢加索,3歲時把早上吃過的餡餅畫成一個螺旋槳狀的東西。

家人並不覺得特殊,但父親認為兒子具有繪畫的天賦,他把兒子的畫全部貼在牆壁上,還把兒子畫的線條做了合理的變形,以此來引導孩子的想象力和空間思維。

在爸爸的刻意培養下,畢加索從小就痴迷繪畫,後來成為天才大師。

5歲的牛牛曾對畫畫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或許那正是他的繪畫敏感期,如果媽媽能及時引導,培養興趣。

對牛牛來說,不一定能挖掘出某種特長,但至少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或許也能緩和他性格上的一些暴躁。

當然,並不是孩子出現敏感期,就意味著具備某種天賦。

只是作為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孩子的意願之上加以引導,針對性的培養,對孩子的潛能開發是事半功倍的。

7歲後培養就沒有意義?也有,只是事倍功半。

科學研究證明:5歲前為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做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獲得了50%的智力,其餘的30%是在4歲到7歲間獲得,剩餘的20%則在7歲到17歲之間獲得。

簡言之,七歲前是孩子智力開發及潛能發掘的最關鍵時期。


7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3個關鍵期,父母千萬不要錯過!


6

七歲看老

並不是指孩子7歲以後

就可以放任不管

而是指父母的管教是有有效期的,一旦錯過孩子前七年的成長黃金期,父母再試圖教育,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請父母一定要在前七年,耐心陪伴孩子生根發芽,幫助孩子穩穩紮根。

然後,用愛引導,慢慢等待孩子長出生命裡的繁花似錦!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懷孕、育兒必備,輕鬆記錄寶寶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