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杀司马昭,只带了几百奴仆,为什么不准备充分一些?

静静观天下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曹髦杀司马昭,只带了几百人,粗粗一看让人感觉确实准备不够充分,属于冒进之举,最终曹髦被反杀,那么为什么曹髦只带了这么点人?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一、大权旁落,陷入危机

这时候的司马家族,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了一个凌驾于曹家之上的庞然大物,甚至司马昭已经可以说是离篡权只有一步之遥了。让我们看看曹髦登基前司马昭都干了啥。

秋九月复命大将军进位爵赐一如前诏。
咸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槛车征邓艾。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顗为司空。己卯,进晋公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

这时候,司马昭加快了自己夺权的步伐,先是成为晋公,然后再成为晋王。熟悉一些历史套路的同学就知道,此后就需要曹髦“识相”一些,三让王位,最终司马代曹。因此此时曹髦面临的是司马昭的步步逼近,这种时候已经没有时间给曹髦准备了。要不然拼死一搏,就不然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被慢慢煮熟。

二、人才凋零,无以为继

确实,此时的曹髦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因为司马氏夺得了大权,因此曹髦手下没有人力,也没有人才。

当时他的大臣都说宫中宿卫兵缺,兵力十分弱小。以司马昭的控制力,曹髦很难再进行什么征兵工作和联络工作,因此曹髦只能凭借这些兵力殊死一搏。

三、人多生事,保密性差

曹髦是要去干嘛?是要给司马昭来一次突然性的攻击!如果按照我们的想法,去联络人,去养死士,去打造铠甲弓弩,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那就是死路一条,永世不能翻身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具体参考汉献帝,汉献帝当时和臣下密谋反抗曹操,结果会议一结束,手下就有大臣去向曹操打小报告了。

此时的司马昭就相当于当时的曹操,因此曹髦要考虑到保密性的问题。

第四、曹髦的自信

曹髦当时说了一句话:“这样就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为什么不一定会死呢?因为曹髦认为自己是皇帝,古代人最重名声,司马昭断然不会让自己背负上一个弑君的坏名声的。

但是曹髦没想到的是,司马昭还真不怕这个坏名声。司马昭的手下成济杀掉了曹髦,然后司马昭将罪名全被推到成济一人身上,成济一气之下跑到屋顶上大骂司马昭,留下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俗语。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司马师因为李丰事件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皇帝。如果说曹芳是曹睿立的皇帝还有一定的人脉基础,那么曹髦突然被司马师带到洛阳立为皇帝,完全是傀儡,甚至连汉献帝都不如。

司马师时期已经是出入带着几百武士,司马昭更是如此。曹髦身边都是司马昭亲信,刚有想法对司马昭不利就被司马昭知晓,曹髦无法调动军队只能带着几百童仆自杀式进攻司马昭大将军府。不要说贾充带着成济等人挡住了曹髦去路,即使没有贾充等人,曹髦攻到大将军府又能如何?几百童仆只是乌合之众,如何是司马昭百战精兵的对手?

司马昭无意杀曹髦,成济弑君事件导致成济被族灭,也导致司马昭篡位只能交给儿子。如果曹髦攻入大将军府,司马昭完全可以派人将曹髦擒获,然后以太后名义将曹髦废黜,并把责任推给王经等人撺掇皇帝袭击大臣。

汉献帝杀董卓,那是王允撺掇董卓心腹吕布反噬。北魏孝庄帝杀尔朱荣,那是尔朱荣以身犯险没有防备,而且尔朱荣死后北魏皇族北二十人家族基本消灭。


一梭烟雨江湖行


呵呵,看到这一段,无论是在演义还是在历史课本上看到,我都几乎笑出声。

搞什么鬼,堂堂的一个大魏国皇帝居然领着奴仆去灭一位权臣,居然还被人给反杀了。

光明正大的杀掉。

皇帝造反,千古奇谈,这位曹操家的熊孩子确实比刘邦家的孩子差远了,当初的汉献帝不会这么干,因为他知晓,自已活着还能保存一个名存实亡的号召天下能力,若是挂了,更没人做得来这样的事。

而且杀一位权倾朝野的权臣只有两个办法,一种就号召天下勤王,清君侧;一种就是密室谋杀。

汉献帝两个办法都搞过,只是没有成功,本来可以当前车之鉴,但曹髦这孩子却不去借鉴,反倒热血沸腾要领着几百奴仆去踏平司马家,结果人家军队开来,直接灭杀。

所以嘛,曹髦死于阴谋,这个是我直觉。

或者干脆是司马昭直接灭了曹髦,然后编个故事写在史书上。

毕竟皇帝先动手,而且是头脑发昏的领着几百奴仆喊打喊杀,结果叫守城部队不明就里给扑杀了。

事后处罚几位当事人便不了了之,而后司马昭的威望更甚,因为他敢杀皇帝,曹魏家的人再也没有胆量想翻盘。

如此权谋境界,令我不由得想起历史的另一桩事件:指鹿为马。

虽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道理都一样,为的是削弱帝权,强化篡位者或者操控者的威望。


鸿哥iouyh福小铺


曹髦(cáo máo)是曹魏第四任皇帝,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谥号:魏少帝。在曹髦上位之时,曹家的天下几乎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架空了,曹髦的情况就和汉末的汉献帝如出一辙。但是曹髦却和汉献帝刘协不一样,坐着等死,他选择了与司马家殊死一搏,去刺杀当时司马家的当权者司马昭。

见《三国志》记载如下: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三国志·魏书·少帝纪》可见《三国志》明确记载,只带了几百个奴仆前去刺杀司马昭。可是当时的司马昭已经贵为大将军,专揽国政,位高权重,这点人去杀他显然是不够看的,可是曹髦还是选择这样做了,其原因主要有下三点。

一:不能坐受废辱

当时司马昭的想法和曹髦的爷爷曹丕是一样的,他们曹魏的天下本就是这样得来的,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而曹髦对司马昭的想法更是一清二楚。而曹髦本身又是个极为烈性的人,不是汉献帝那种软弱的皇帝,他忍受不了和汉献帝一样被废的羞辱,所以只得和司马昭拼死一搏。不得不说曹髦还是极为有气节的一位皇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国志·魏书·少帝纪》

二:曹家兵甲寡弱

当时曹家的权柄几乎已经被司马家架空了,真正忠于曹家的曹魏老臣也几乎死绝了。司马家掌控朝政已经很多了,朝廷上下几乎全部都在暗地里跟司马家表达了善意,也就是说不会听曹家的话了,曹魏的兵马几乎全部都在司马家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曹髦根本就调不到更大的人马,只有手底下区区的几百奴仆。

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韂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三国志·魏书·少帝纪》

三:人多不便躲藏

这一点纯粹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了。毕竟司马昭那时候势大,兵马的调用肯定都逃不过他的耳目。如果曹髦动了大批人马去刺杀司马昭,司马昭肯定一早就知道了,哪里还会给他机会?而曹髦就算能动用更大人马,算起来也至多不过几千,这么点人,无法躲藏去和司马昭硬干,无疑是以卵击石要知道那时候曹魏大部分兵马全在司马昭手里,不能隐藏消息,直接去对抗就是找死。


小姐姐讲史


曹髦是有过充分的准备的,《晋书·文帝纪》里是有记载的。“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曹髦本来的意思是准备对司马昭突然发难,在御前殿的时候废掉司马昭的。不过王沈、王业出卖了曹髦,把曹髦的这个计划告诉了司马昭。导致曹髦只能以天子之威带领僮仆向司马昭做最后一击。

为什么曹髦会只有几百僮仆的兵力,这和曹魏的官制也是分不开的。曹魏的禁卫军统领,自中领军、中护军以下,有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还有中垒将军、中坚将军、武卫将军、殿中将军等组成。而这些也组成了在洛阳的最重要的兵权。

而任职这些官职的,当时要么是司马昭党羽,要么就是司马昭的兄弟或子侄。比如中护军贾充就是很明确的司马昭党羽,像司马炎、司马攸、司马骏等,都有仕位这些禁卫军的记载。

也就是说,其实曹髦在洛阳已经没办法有自己的武装实力。带领僮仆讨伐司马昭,是风声走露后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如果不做这拼死一搏,他就连这样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纯洁的好人成刚


你觉得他带多少人合适?


大蠢若呆


曹髦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深知司马昭之心,不久的将来必然遭其迫害。

曹髦秘密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王业等朝臣,暗中商谈除去司马昭的计谋。曹髦过于轻敌,不听取老臣的劝阻,明知司马昭在朝中根深蒂固,党羽遍布朝野,私自颁布诏书,要求天下诸侯讨伐司马昭。诏书刚刚写好,便被司马昭知晓,魏帝曹髦手握佩剑冲出宫去,各大臣眼看魏帝不保,纷纷投降司马昭,揭发了曹髦的阴谋。司马昭知道后,大笑一声,不以为然。

司马昭私下里派贾充率领一队兵马拦截,在城中与禁军展开激战。曹髦大呼自己是真命天子,尔等岂敢弑君造反?贾充看到众将士纷纷撤退,不敢阻挡,手下将士成济忙问如何是好?贾充吼道:司马公养着你们,不就是要你们为他效力的吗?成济听到此话,带领众将士冲上前去,一剑刺穿了曹髦的前胸,当场死亡。

司马昭闻听自己的属下杀死了皇帝,也惊恐万分,立即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对于司马昭本人,这都是他自己一手策划的,但是他不能表现的过于高兴,应该让别人看到他的吃惊,悲伤,对下属的愤怒。所以司马昭一边假装悲痛,一边想着如何收拾残局。陈泰告诉司马昭,为今之计必须杀了贾充和成济,只有这样才能平民愤,才能让众大臣信服。司马昭听完这些话后,虽有不舍,但是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当断则断。以太后的名义下旨,贾充被贬为平民,成济被扣上弑君的罪名,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果,司马昭狠毒之心,也不忘把尚书王经等人一起处死,以绝后患。

司马昭杀死曹髦后,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也是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仅为十五岁,完全被司马昭掌控,也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全景历史地理


大权旁落,几百奴仆能凑起来就不错了!如果有机会充分准备,干嘛还亲自上,没人听他的了,和汉献帝一样的处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